APP下载

《金匮要略》历节病诊治要点探讨

2020-10-31刘征堂吴斌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水湿张仲景

刘征堂,韦 云,吴斌龙

(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 214001)

历节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以遍历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为主症,因其疼痛遍历关节而得名。历节作为一个古病名,隶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却有别于一般的风寒湿热痹,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尽管目前临床上较少使用此病名,但整理相关的资料可以发现始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起,历代医家对历节病的认识和临床经验逐渐深入,对当今与历节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极有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剖析《金匮要略》对历节病证治的论述,探讨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以便理清本病的脉络,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历节病的临床表现

“历节”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上经》:“薇衔……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天雄……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等记载[1],可见当时对本病已有认识。而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中关于痹是肢体关节疼痛的观点,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首立“历节病”之名并设专篇论述,虽然通读全篇未见诸如“历节之为病”或“名曰历节”能概括疾病特点的字眼或语句,但结合论述历节的其他条文可以推断历节病的临床特征。张仲景在本篇第8节描述“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2]87“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2]86,结合历代各家对历节病名的诠释,尤在泾云[3]35:“历节者,遇节皆痛也”。程门雪[4]51亦将本病描述为:“历节病者, 病在骨节,病气经其所历之骨节,则节节疼痛,节节黄汗出”。可见,历节病的典型表现应当是遍历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甚则关节肿大变形,身体却瘦削孱弱为主症,可以说是《黄帝内经》痹论篇中狭义之“痹”的特例。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历节病最有可能是感染性关节炎(包括结核感染),其次是类风湿关节炎[5]、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方面各有其相似之处,治疗亦可以此参考。其次,以身体尪羸、独足肿大这2个临床特点来判断,历节病不是相关疾病的早期,应当是在疾病的中晚期,因为这些疾病到了中晚期,因过度消耗患者常常可以见到身体消瘦、关节畸形等情况。因此,历节病或可以看成上述关节炎性疾病病程中的一个阶段。

2 历节病的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中有关历节的条文共有9条,历节病篇7条,其他病篇有2条,而讨论其病因病机的就有7条之多。简言之,历节病的病机是正虚感邪,病性为本虚标实。正虚感邪之后导致机体“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2]86,从而发为本病。

从正气虚的角度来看有三大方面,一则肝肾亏损、筋骨失养是历节发病的决定性因素。见于书中第四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2]85;然后世尤在泾的认识更为全面[6]34:“盖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湿内侵,则肝肾先虚,未必便成历节。仲景欲举其标,而先究其本,以为历节多从虚得之也”。该认识得到清代多数医家的赞同,并被不断充实和完善,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二则盛人气虚,表虚腠疏。书中第7条条文:“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2]86”阳气虚弱,卫外不固,自易受风寒湿邪而病历节;三则少阴血弱,筋骨失荣。筋骨关节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得以维持,有赖于气血的温煦濡养。第6条条文说:“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2]85”《圣济总录》[7]云:“血气虚弱,风寒所侵,导致血气凝滞”,亦认为阴血不足为历节病发作的内在因素。

在诸邪之中湿邪与历节关系最为密切,其致病或从外而袭或自内而生。因于外者,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和第7 条:“盛人脉涩小……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2]86”患者素体本虚加之汗出,其腠理不固,卫气虚衰,突然涉水或雨淋则水湿易于从肌腠而入,停于肢节而发病。内湿多因素体湿盛之人,如第5条:“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2]87,由于脾的运化功能不及,水湿不运凝聚而成,加之饮酒助湿,脾胃受伤,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气血运行滞涩而致。内外之湿虽然有别,但二者之间常常互为影响、互为因果。外湿困脾易滋生内湿,脾虚不运、水湿不化又易招致外湿。可见无论“外湿困脾”或“脾虚生湿”都为历节病的发生准备了条件,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但除湿邪作祟外,尚有风寒痰瘀等诸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强调,风湿之病由“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可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了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是发生历节病的内在因素,同时也重视外邪及痰瘀的作用机制。

3 历节病的治疗特点

《金匮要略》对历节病的治疗以祛邪为主,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缓急之后再加以调补五脏或补阳或养阴等。张仲景对历节病的辨证分风湿、风寒历节,并设立两方,一方为桂枝芍药知母汤,一方是乌头汤。如果从方药的组成来分析,此二方符合“历节多从虚得之也”[8]的病机。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2]87。从症状来分析,脚肿、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则知机体有水湿停聚;肢节疼痛,痛则不通,痛多因寒邪,致经脉凝滞;身体尪羸,此为正气亏虚,营阴不足;其肿如脱,兼见有郁热。虚实寒热并见,如只顾一面过用温散则阴更伤,只养阴则邪不除,清其热则水湿寒邪更甚,利其湿阴更伤,治疗实属不易。治疗需抓住历节病篇“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2]86这句话,问题自迎刃而解。正气的亏虚可以使营卫运行不畅,营卫可以通行津液,一有不通津液停聚,为水为湿,加之感受外来之湿,两两相合,其病更甚。津液停聚不能滋养周身,久而久之身体羸瘦,故治疗的关键就在温通营卫之气,营卫之气一转,津液得布,诸症自除,方以桂枝汤为主进行加减。寒邪水饮甚加麻黄、附子温通之,取麻黄附子汤之意,其文见于水气病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温经发汗,散中有补;湿甚加用白术,合附子又是白术附子汤,可以散寒湿;加防风助桂枝祛风,助白术燥湿,且止痉镇痛;加知母可以滋阴清热,苦寒却不躁。因此,此方治疗时重视一个“通”。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内外虚弱之阳气得以振奋,另一方面用温药振奋其阳气,使阳气充斥于肌腠表里之间,痹阻之阳气得以宣通,经脉通利则邪气易除。

乌头汤证则以“历节,不可屈伸,疼痛”[2]88为其主症。故本方与上方不同之处在于,水湿停聚的症状不明显,而以阳气不通的症状为主。其症状的重点在于痛,故治疗以止痛为主。痛因于寒邪,故以乌头合麻黄温通散寒;历节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故用黄芪补营卫之气,又可防麻黄过于发散,芍药、炙甘草柔筋止痛,且白蜜、白芍又可滋阴。

此两方配伍精当,方义深刻,张仲景借此两方,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策略,虽然对于历节病的中后期治疗没有提出具体的方药,但是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大法却已确立,启示后人。

同时,《金匮要略》也提及历节病的生活调摄,书中第9条文指出:“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便为历节也。[2]86”强调饮食不可过食酸咸,把《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的理论具体化。

4 结语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水湿张仲景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