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

2020-10-30潘显兵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2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

摘  要: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要求相关人员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帮助贫困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力量,通过参与基层扶贫志愿活动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性的开展扶贫工作更有利于解决困难群众的贫困问题,其中文化是影响基层贫困现状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从精准扶贫视角出发,对高校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大学生;文化扶贫

引言

在脱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精准扶贫是非常关键的一项任务,对于贫困群众而言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文化贫困问题,从思想上解放群众,转变贫困群众的固化观念,积极培养其自主创造价值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要让困难群众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实现文化上的富足,只有在这种多元化的扶贫措施下,才能够真正解决贫困问题,使人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也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只解决当下的现状。高校大学生在参与文化扶贫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需采取必要措施并以精准扶贫为思想指导对文化扶贫过程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高校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现状分析

(一)管理工作开展混乱

针对文化扶贫工作,现存的关键问题就是管理工作较为混乱,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途径比较多,且参与的形式也比较多样,除了校团委组织之外还常常有个人发起的志愿扶贫活动,其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和参与者,不仅要担负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而且容易出现管理重复问题,导致文化扶贫工作出现混乱。另一方面当大学生深入到帮扶地区之后,还存在基层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参与文化扶贫的大学生数量较多,但管理人员的配置数量却很少,管理者缺位,大学生志愿者得不到有效的分配管理,管理机构缺乏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认识,对志愿者进行随意调岗,大学生的专业性无处发挥,进而就会影响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扶贫工作存在盲目性

高校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工作通常是由于自身的个人需要,如获得学分、享受就业优待或者为了体验生活,因此在实际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大学生就极易忽视帮扶对象的真正需要,将个人需要作为扶贫任务的根本标准,没有充分了解帮扶对象的实际生活状态,导致文化思想难以深入人心,文化扶贫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此外,高校大学生在基层参与文化扶贫工作时常常不会考虑与自身专业的契合性,基于自身需要盲目的参与到志愿扶贫活动当中,既浪费了帮扶资源,又影响了专业能力的锻炼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在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时存在经验为准的思想观念,没有考虑到帮扶对象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需求差异性以及能力差异性,没有认真审查帮扶对象的需求变化,导致文化扶贫工作表现出盲目性的特点。

(三)扶贫人员流动性较大

高校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工作通常是经由校团委或个人组织,属于短期性的帮扶工作,再加上大学生毕业或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高校扶贫团队需不断的更换志愿成员,不断的对新成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培训,文化扶贫任务难以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致使文化扶贫工作人员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对于一些基层服务岗位而言,当大学生的服务期满之后就会离开,继而又需要对新的志愿者进行指导培训,而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引起资源的重复浪费,进一步加深扶贫团队的不稳定性。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有效策略

(一)落实扶贫管理制度

文化扶贫工作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管理机制混乱问题,因此为了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应认真落实文化扶贫管理制度,明确大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及责任,为大学生的文化帮扶工作创造更好的管理环境。首先,扶贫管理部门或机构应合理安排大学生的帮扶任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组织与大学生志愿团队的定期交流,了解大学生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大学生制定文化扶贫的目标,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具针对性的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其次,由于贫困地区的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大学生在基层服务时可能会遇到语言上的障碍,为此管理机构应分派当地的专门人员为大学生进行工作指导,为大学生的文化扶贫创造有利条件。

(二)切实了解扶貧对象的需求

高校大学生若想做好文化扶贫工作就必须了解帮扶对象当前的思想观念,通过实地走访帮扶对象的生活环境,观察其生活方式,以及可以通过与其邻居或村委会的交谈充分了解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从而才能够真正找到转变帮扶对象固化思想的准确切入点,根据帮扶对象的根本需求借助相应的资源来满足其需求。同时需注意贫困群众受传统固化思想的影响较深,在引导其进行价值创造的实践活动时应保持耐心,为其讲解脱贫工作的意义,让其从内心真正接受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从而有效提升文化扶贫的效率,推动脱贫工作的整体进程。

(三)认真审查大学生扶贫动机

部分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工作常带有个人性的目的,对于文化扶贫工作缺乏严谨性和认真性,所以高校大学生在组建大学生志愿扶贫队伍时应对大学生的扶贫资格进行认真的审查,了解学生的真实品行,找到真正愿意为扶贫工作贡献力量的优秀学生,切实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利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为贫困群众解决问题。除了对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动机进行考察之外,还需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审查,避免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学生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或者预先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工作培训,让学生全面认识到文化扶贫的重要性及实施措施,让其明白自己适合哪一环节的工作,从而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大学生文化扶贫队伍。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脱贫攻坚战中文化扶贫是非常关键的工作,传统固化思想的影响导致贫困群众与现代发展文化形态相背离,基于精准扶贫思想的引导高校组织大学生进行文化扶贫活动,但在实际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文化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应做好对大学生文化扶贫工作的管理,从队伍组建初始就严格审查其能力资格,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贫困群众完善思想意识,做好对其的文化帮扶,进而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晓芙.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研究[J].智库时代,2020(14):110-111.

[2]  刘丽玲.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乡村文化扶贫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4):112-114.

[3]  周晓慧,张尔君.高校开展文化扶贫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2):14-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专业实践教育的创业扶贫案例研究”(项目编号:19333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潘显兵,男,汉族,1971年2月3日生于四川省什邡县,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毕业于西南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运筹学与控制论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