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班健康活动《双脚跳》中分析教师的指导
2020-10-30徐慧燕
徐慧燕
摘 要:幼儿阶段在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健康活动中的有效指导,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大班幼儿身体发展比较迅速,动作发展比较协调,在健康活动中表现出的一些行为、动作,需要教师根据情况作出适宜的指导。
关键词:身心健康;教师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在大班幼儿健康教学活动《双脚跳》中,我们来看几个片段记录并分析:
片段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准备活动。
场地上摆放着四条高的和四条矮的障碍物;进行活动前的热身运动后请幼儿仔细看:“场地上有什么?”(引导幼儿发现场地上的障碍物)
片段二:教师让幼儿四散游戏,自己选择障碍物并试试双脚跳过去。
教师在发布任务后,很多幼儿便开始自发的分组(大班幼儿在分组和合作上有一定经验)在障碍物后一个一个排队进行练习。这时,两名幼儿出现了不一样的“创新”:一幼儿在矮障碍上跨跳(不是双脚跳)过去,另一幼儿看到了,立即骄傲的叫道:“看我的!”并在高障碍物上做出跨栏动作(不是双脚跳)。他们的大胆尝试引来了周围小朋友的模仿。教师见状马上大声斥责:“你们在做什么?双脚跳是这样的吗?再不好好按照老师要求练习双脚跳的话,等会就不要玩了!”两名幼儿只好站到队伍的最后排队。
有两名幼儿在自由尝试“双脚跳障碍” 环节时,在排队的过程中一直不在关注“双脚跳”,也没有参加练习一会看打闹,一会讨论天上的飞机和云彩…教师似乎没有发现这一情况。教师在幼儿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看手表很多次。
片段三:组织幼儿开展游戏“越障碍”。
教师设置了高矮不同的障碍,要求幼儿进行练习。一个女孩快速越过障碍,到终点时喊着:“老师!你看我多快!”教师没有作出反应。这时,一个胖胖的男孩在高障碍前犹豫不决。教师见状说道:“快点!”在教师的催促下,男孩用尽全力跳了过去,但是障碍倒了,他也摔倒了。“快爬起来,继续跑。”教师在一旁指导着。
几分钟后,两个男孩把所有的障碍拼到了一起,变成了一个又宽又高的障碍,并准备跨过去,两名幼儿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教师发现了,眉头微簇:“是谁先这样做的?谁让你们这样玩的?”
在上面几个片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关注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的安全(只让幼儿按照教师规定的好的范围内游戏,幼儿想要尝试新玩法,教师制止,怕幼儿出现“危险”),二是活动的流程(整个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幼儿完全照着定好的“教案”),三是幼儿的双脚跳这个动作的练习(跨越的尝试被教师制止)。教师在关注这几个方面的同时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内容,教师对幼儿的也就出现了指导的误区。幼儿出现跳跃障碍,教师没有及时去关注和重视,忽视了幼儿的情感方面指导,只注重幼兒技能;过多的关注幼儿安全,担心安全,舒服了幼儿在活动的“思想”和一些“创新型”的做法等等
在健康领域中,我们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除了发展“身”,还要起到发展“心”,促进幼儿身心和社会性健康发展。在健康活动中,设置活动前要具体了解这项活动是否符合本年龄阶段及本班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场地的设置与活动器械的选择是否符合幼儿身体发展;活动的规则设置和环节是否遵循幼儿发展需要,是否有价值。
教师在活动中语言、行为的引导没有引起幼儿的兴趣,没有支持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发现、创新等,幼儿没能体验到活动中的乐趣也没能获得成功感。活动中户外场地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幼儿的活动也时刻牵动着教师的身心,带来了挑战。这些困难和因素同样也带来了很多影响,我们教室应该如何关注幼儿,使指导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约束”与“自由”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幼儿健康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目标是激发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呢?在上面的片段中,有两个幼儿在高矮不同障碍物上做跨跳动作(没按指令做双脚跳),另两名幼儿在尝试把高矮不同的障碍物堆在一起进行游戏,这些应该都源于他们对有戏的兴趣和自我挑战的需要。教师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只考虑安全问题,而单方面的“约束”幼儿,似乎可能会减少安全事故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但是在这里却剥夺了幼儿尝试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不能尽情,那就无法体验尝试探索带来的成就感,就失去了对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同,所需要的指导也不相同,针对不同有的的身体发展水平和对体育活动的内容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让所有幼儿个性发展,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就是最好的提高和指导。因此,适当“自由”,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我探索、尝试是很有必要的。
二、“程序化”与“重表现”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位幼儿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同龄幼儿一起向前发展,每个个体各自的发展的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我们在活动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应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幼儿在活动中的动作、情绪、行为等时刻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要注意观察,跟据幼儿的表现来整体把控活动的环节,“程序化”的活动非常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不停地看表,掌握时间,时间到了就要进行下一环节,没有依据幼儿的活动而循序渐进的调整。也就是说,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教案”根据自身的需要把控环节,并不是依据幼儿的表现。在上述片段中还有个有两名幼儿一直未参加活动,而是进行其他活动,教师并没有发现,更别提关注幼儿和有效指导了。
三、“动作”与“情感”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幼儿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品质。我们在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地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在活动中只重视某一项的技能或者能力等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
在上述片段中,有一位幼儿在跳跃高的障碍物时出现了犹豫、害怕的情绪,教师没有发现给与及时的沟通、鼓励和指导,还在催促他:“快点…”,特别是当幼儿摔跤后,更加的不停催促“赶快爬起来,继续…”等语言督促。表面上看,好像是教师给与了幼儿加油鼓劲,不怕困难,实际上幼儿在活动前需要的是教师给他的鼓励,让他克服害怕的情绪,在他摔倒时,他需要的的教师的及时安慰和对他鼓起勇气后的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情绪时刻带动着幼儿的活动的兴趣,在教师及时的沟通、鼓励下,幼儿能更好的调动兴趣,全身心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动作技能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幼儿情绪情感的体验。在活动中,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选择,如果活动中幼儿出现畏惧和害怕的情绪时,教师要及时给与安慰和引导;如果幼儿在自身表现的基础上有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与表扬;这样,教师在活动中要更好的更准确的掌握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幼儿身心的发展,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健康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怎样在活动中最大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我们的教师在健康活动中要做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好更加有效的关注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