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应用
2020-10-30王艳桃
王艳桃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学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将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和行为品质,实现其自我主体的发展。因此,本文作者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学
初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从儿童发展为青少年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行为品德等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生德育渗透的基础科目,对学生的内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存在沿用传统教法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将生活化教学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可以有效改善当前课堂教学的发展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本文从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和意义、开展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生活化教学,只要是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参与愿望,使学生在生活中产生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同时,将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相结合,还能帮助学生降低对课堂知识的学习难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为依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1、引入生活化情境
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活化情境,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或不良现象,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打牢学生的学科基础。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目标任务,引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探究热情,使其达到教材与情境的有机结合,实现其有效教学的主体发展。如在“揭开情绪的面纱”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自身多样化的情绪,激发学生正面的情绪感受,并能恰当的表达自身的情绪感受,对此,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学生生活中的诸多情绪以图片动画的效果呈现给学生,如周末计划和家人一起去野外郊游、下课了,老师在拖堂、过生日受到心仪的礼物、妈妈偷偷翻看自己的日记等场景,进一步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情绪种类、了解自身的情绪感知。随后,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表达自身的情绪感受,使学生了解到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情绪产生、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能力。通过对生活化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思考,既能调动学生对活动场景的参与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概念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设置生活化问题
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能力。从生活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状态为基础,设置相应的生活化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意识和行为能力,还能使学生将其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进而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情变化,灵活设置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不良的现象或问题进行探究,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进而达到有效设问、健康生活的教育目标。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基本了解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并感受到法律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了巩固学生对法律认知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发展,设置以下生活化问题:①我们通常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写进了哪部法律?②开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违背了哪部法律?③“接日计罚”是哪部法律的新规?④家长为什么主动送6周岁的孩子上学?⑤纳税人为什么主动交税?⑥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法律赋予我们权力,哪些法律赋予我们义务?通过对生活化问题的引入和设计,不仅使学生能够切实感知到法律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还使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得到加强。
3、开展生活化活动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与培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行动力、执行力,促使学生健康、积极的向上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发展和学情变化,灵活开展生活化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从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德教育,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如在“美好集体有我在”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事情的处理和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情绪差异,有的学生对事有心尽责或无力尽责、有的学生个人意识较强,忽视集体作用。为了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集体力量获得成长,培养学生在集体中参与建设的责任感,我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合唱比赛,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照顾、相互学习,使其大家的声音汇聚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合唱水平。随后,教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班级管理的扣分与加分机制展开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其中的作用,进而使学生明白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班级是大家的荣誉,有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生活化情境、问题、活动等方面的运用,不仅能改善当前课堂教学的不良环境,还能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视角出发,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主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其有效教学的课堂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发展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教育本质出发,不断创新教學形式,优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庆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新课程·下旬,2017(4):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