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新时代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探索与创新
2020-10-30章婷
摘 要:普通话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职业能力之一,良好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能力是衡量人才职业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新时代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水平,必须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以就业为导向,助力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用技能培养为宗旨,通过找准学生、教师、教学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职业素养;创新策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产业转型步伐加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同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未来社会衡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准,已不局限于技能的“实践性、操作性”这一简单指标,而是更加关注人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把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要求。普通话作为规范化的汉民族共同语言,其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职业能力之一,良好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能力是衡量人才职业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意义
新时代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不仅能进一步规范高职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交际能力,更能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的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除了发音的标准性和一般的听说能力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口语技能。在设计普通话教学课时,要以助力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用技能培养为宗旨,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普通话语音的表达水平能广泛运用到人际沟通,求职述职,竞争上岗,业务谈判,文化交流等活动中。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现状
(一)学生层面
1.普通话语音基础薄弱。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作为理工科类院校,地处民族地区,受方音影响,大多数学生语音基础薄弱,大一新生班,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学生约为5%,二级乙等水平学生约为15%,30%学生约为三级甲等。基础的薄弱具体表现在语音面貌、朗读水平、说话能力三个方面。
2.对普通话学习不够重视。
在高职院校,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认为工科专业学生就业更偏重于技能,与人打交道比较少。因此学习过程中不够重视,基于学校开设的普通话课程,学生普遍是为了测试达标需要而学。
3.学习的方式方法单一。
少数民族地区缺乏说好普通话的氛围,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水平提高缓慢。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渠道通常仅限于课堂,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其较为传统的教授方式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疲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二)教师层面
1.缺乏系统的语音知识结构。
目前,大多数普通话教学的教师虽有普通话一级乙等证书,但并非语音学专业出身,在语音规范以及说与教的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教学时往往在方法手段的把握上较为程式化,以示范模仿,简单的语音训练为主,其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2.教学观念及方式亟待转变。
大部分普通话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不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重书本,轻实践,导致普通话教学难以发挥出预期作用。
(三)教学层面
1.教学课时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在普通话教学时长的设置上普遍偏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各二级院系开设的普通话课均以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为目的,一般设置20个课时,且大班教学情况比较常见。只有对于航空、财管、轨道交通等服务类专业开设的普通话教学课时略长,为每学期45课时,分4个学期进行。普通话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方能提升,短期内的训练并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以测试达标为目的开设的普通话训练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测试只是教学手段,掌握好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才是最终的目的。
2.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基于课时的设置,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做不到面面俱到,只能蜻蜓点水,进行简单的教授,而以测试达标为目的的课程教学更多以应对怎样提高分数达标为前提,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缺少互动,缺乏沟通,教学缺乏针对性,不能解决班级不同语音面貌学生的实际问题,且多媒体的运用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展示,缺乏吸引力。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创新策略
改善新时代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和学生目前学习的现状,首先就要以职业规划为动力,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将基础语音教学和实践训练相融合,多措并举,创新开展普通话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
1.以创新实践训练形式为点,提升高职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以各高职院校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为抓手,加强普通话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融合,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校内的举行的各类与语音表达有关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如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4.23读书分享会、经典诵读会、推普周系列活动和小品大赛等为契机,开展大量的诵读、演讲、辩论、模拟面试、配音等活动,将参与活动的成效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文体活动赋分项目,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进一步提升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把有意义和有意思相结合,拓展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如学生的课后作业可以通过下載“为你读诗”、“优谷朗读”等APP软件进行语音训练,线上完成语音作业提交到班级微信群进行打卡展示。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疫情期间开展的“为爱发声|你愿意读,我愿意听”线上主题诵读打卡活动,全校共有438人参与,提交作品383份,平台访问量8304次,既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及交流学习平台,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2.以规范基础语音为线,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是教学相长,以教促改。教师的语音标准程度对教学有着直接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形成说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自觉,定期参加普通话测试,提防水平下滑。在教学上要从“教”转变成“学”,和学生共同成长。语音是语言的本质,普通话语音的学习要从发音及辩正两个方面去努力,同时需要通过熟练掌握语音知识成系统的纠正方音影响的语音习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
二是长善救失,循序渐进。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所在的学校有来自23个省份地区的学生,受各民族、各地区的方音影响,同学们所呈现的语音面貌各异,如广西本土桂柳方言、白话地区、壮话地区的学生声母d、t,j、q,c、ch混淆;来自湘方言地区声母h,f,n,l、韵母前后鼻音、轻重格式等混淆以及东北地区的学生调值偏低等问题。教师应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建立语音档案,让其明确了解自己存在的语音“顽疾”,根据不同语音面貌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避免重复,有针对性的开展声、韵、调的基础语音练习,尤其在语音纠错方面多注重對比训练、综合训练、绕口令等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逐字、逐词、逐句、逐段进行纠错改错,举一反三,以达到基础语音的规范。
3.以强化口语表达训练为面,提升教学育人实效。
一是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诵读大量人文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古诗词,散文等经典作品,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吟唱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些作品通常音韵优美,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利于把握声调的抑扬顿挫,体会语音的旋律性和音乐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同时基于经典诵读作品内容的长期滋养,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
二是紧跟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职业化的标准,开展语音实践教学。在夯实学生语音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教学课堂,通过不同职业角色的扮演,开展情景式教学,强化口语练习,提高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笔者开展普通话教学涉及航空、财管、轨道交通等专业的学生,就业均以服务行业为主。在开展实践教学中,通常根据行业场景、职业角色设定进行口语表达日常训练,并将其纳入学期末的语言能力测试。如以校史馆作为实践课堂,开展脱稿讲解,并对讲述者的仪态、动作、语音进行相应要求,使其口语表达贴近职业形象。通过一系列的语音教学实践,强化口语表达,使普通话教学不再是为了测试语音的标准程度教学,而是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佳曦.职业院校普通话教学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职业教育,2019(14):314-316.
[2] 刘文.广西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88-92.
作者简介:章婷(1983.9-),女,湖南湘潭人,汉族,本科,助教,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从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