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漆化塑

2020-10-30刘自阳韩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2期
关键词:大漆雕塑

刘自阳 韩芳

摘  要:夹纻造像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佛造像艺术,作为大漆与雕塑的完美结合,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却鲜少有人涉足,本文以大漆为文化载体,以雕塑为创作主体,通过阐述夹纻造像的制作流程,对其工艺进行探析,并思索新时代背景下夹纻造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夹纻造像;大漆;雕塑;

夹纻造像的本质是大漆,由于其历史职能和精神价值的丧失以及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其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制约。在当代艺术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濒临失传的夹纻工艺凭借着艺术家的探索与坚持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夹纻造像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中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手工艺,大漆与现代雕塑的结合为夹纻造像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传统夹纻工艺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对夹纻造像的形式语言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夹纻造像概述

夹纻造像由于其质地轻便,造型精准,防水防腐,不易变形等诸多优点,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所喜爱,并大量用于行佛仪式。我国早期的夹纻佛像大多流落国外,现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及西雅图博物馆都藏有唐代的夹纻造像。

传说夹纻技艺的创始人是东晋著名美术家、雕塑家戴逵,他博学多才,在木模造瓦技艺中受以启示,积思三年,把漆工艺的技术运用到雕塑上,从而创造了夹纻技艺。在明隆庆前后,安徽新安漆工黄成撰写了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全面描述了唐宋或更早的古法制作,这部经典著作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时间的洪流中,夹纻技艺凝聚着历代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汗水,几经沉浮,遍历兴衰,直至晚清时期,太祖朱丹辉恢复了夹纻技艺。如今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视,融合、交流、传承、创新这些字眼慢慢注入当代夹纻造像的血液中,使古老技艺焕发新生,重新绽放耀眼的华光。

二、夹纻造像的制作工艺

1.胎体制作

传统夹纻造像的胎体采用泥土塑形而制,到了现代社会,除了利用泥土之外,常用的还有“保丽龙”,也就是俗称的泡沫塑料,无论哪种材料都各有优劣。泡沫质轻,携带方便,而且可以节省翻制、合模等工序,脱胎时只需注入乙酸异戊酸,便可溶解泡沫,便于脱胎。缺点也很明显,泡沫塑造胎体时,不易制作细节,且一旦塑形失败较难修补。而使用泥土制作胎体,则便于塑形和修改,且细节塑造到位,脱胎时,将水注入,等泥软化后将其掏空即可。但直接在没有干燥的泥土上刷漆裱布,极容易破坏形体,而泥土干燥固定后,又会出现干裂、缩水等现象,同样会给脱胎造成极大的影响。而在泥胎制作完成后,使用石膏或硅胶翻制后在膜内进行刷漆裱布,则可以降低变形的危险,这也是当代匠人所使用的最普遍的脱胎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胎体制作是夹纻造像中最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作品形体的美感,所以应受到极大的重视。

2.刷漆裱布

在裱糊麻布前,在石膏或硅胶膜内刷上肥皂水,其作用是防止夹纻胎在取出时因与模具黏连而导致不易取出或损坏形体。待肥皂水完全干燥后,便可以开始裱糊麻布,先将大漆加入粗瓦灰与熬好的浆糊(浆糊可以提升漆的粘性,但是不宜加多)均匀调和,其比例通常按照经验为之,大概为1:1:0.5。将调成的漆灰按照形体均匀涂在模具表面,涂得太薄会开裂,超厚则会因干不透而延误创作时间甚至起皱,全靠匠人熟练的技巧去掌握,刷完第一层漆要将其放入荫房,温度控制在25度左右,湿度达到75%~85%,才适合漆酶自然干固,待漆荫干后,再用麻布逐层裱褙,逐次荫干,达到一定厚度时去除模具。需要注意的是,夹纻造像裱糊麻布的数量是根据造像大小而定,体量越大,则裱布次数越多,通常来说裱布层数过少会使夹纻胎不够坚固,而裱糊层数太多则会使造像的分量过重,这样便失去了夹纻造像轻便的优势。

3.合模拼接

为方便裱糊麻布而分解成两部分的夹纻胎已成雏形,需要将这两部分拼接起来。我们首先要用工具刀将裱糊麻布时留在夹纻胎边缘多余的麻布沿着拼接处划掉,然后将这两部分夹纻胎大致试着拼接在一起。由于之前一层层的刷漆裱布,以及受到脱模和时间的影响,夹纻胎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变形,两部分的拼接处很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所以无法用麻布直接拼接,首先将两部分夹纻胎放在非常平整的桌面上,从底部开始对齐,将两部分拼接处由于多余而不能服帖的地方小心割除,反复对比拼接直至两部分能尽量对齐对紧为止,而开缝处缺少的部分则暂时不用理会。然后用强力胶水将两部分先分点粘合在一起,待胶水干透之前撒上木屑增加其拼接处的坚固度,并保持整体组合后的稳定和坚固。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用漆灰直接将两部分拼接处残缺的地方补上,并在胎体内部接缝处裱糊麻布,至此合模拼接完成。

4.刮灰打磨

合模完成后,拼接处粘合的木屑高于胎体,需先将多余的木屑用粗砂纸打磨掉。新手在脱胎或制作过程中难免会因为调漆比例不均或裱糊麻布不实而引起一些地方开裂、起皱及露布等问题,此时用细漆灰将这些地方修补平整,反复数次直到表面看不出接缝、木屑以及残缺的地方后进行荫干。干燥后开始新一轮的打磨和刮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打磨的砂纸由粗到细,每次打磨完有不平的地方就要用细漆灰补上,直到表面平整没有缺口后,开始用砂纸进行水磨,从600目到2000目甚至到5000目,直至表面光滑无比,夹纻造像的胎体制作基本完成。

5.髹饰推光

髹饰和推光是进行夹纻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当把作品打磨到2000目以上,根据作品需要的不同效果刷上底漆、透明漆和推光漆以及各种髹饰材料,待其荫干之后将少量细灰洒在胎体表面,使用手的侧面进行揉搓推光。由于夹纻造像属于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它不同于漆画的平面推光,而是需要对每个面分别推光,且要按照形体的走向来进行,所以更加费时费力。通过对每个面都进行同样的操作之后,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推光结束。

三、结语

夹纻造像工期长久,技艺繁琐,每一项工序都是一门技术,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小小的失误都可能会造成作品前功尽弃,一件普通的夹纻作品最快需半年,精致的艺术品更是需要一到两年才能呈现。前世的夹纻佛像精彩绝伦,远传到欧洲大陆,让世人瞩目;今生的夹纻雕塑,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挑战和机遇并存。夹纻造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探索不仅为雕塑的形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漆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夹纻造像的发展必须符合当代审美,在创作形式上注重造型和髹饰技法的创新,这也是当今时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所在。总之,如何使传统夹纻迈向现代的过程中实现其创造性转换是我们不断推进的学术课题,对艺术的创新发展和对传统的继承发扬有着重大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乔十光.《漆藝》(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5.

[2]  张寒冰.《夹纻胎造像的造型及工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3]  周亚东.《夹纻考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7.

[4]  陈达.《夹纻髹漆艺术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J].江苏陶瓷,2015.

[5]  刘超.《新语境下的“漆意之形”》[J].中国生漆,2016

猜你喜欢

大漆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百里千刀一斤漆 薪火相承守匠心
乔十光百余幅作品将亮相国家博物馆
大漆十问
为陶穿漆衣
犀皮雅饰
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作品选登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