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2020-10-30洪丹玲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办学的基石,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在促进环境净化、人才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更是有助于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更有效达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育人相统一的境界。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一所学校展现内涵的一种方式,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的综合体现。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反映学校师生精神面貌,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对高校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学校领导层应与师生共同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努力,将校园文化打造成和谐、自由、共享的氛围,最大程度的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片面性。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国家对高校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关怀。但是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只重视开展学生活动,而忽视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缺少全员参与认同感。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欠佳。
1.2校园文化建设呈现脱节性。现在的学校大都是以招生为主,为迎合学生的喜好,扩大学校知名度,盲目扩建,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园林式的校园看似气势磅礴,实则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大相径庭。只突出硬件环境,而不注重内涵搭配,导致校园人文景观与文化建设严重脱节,无法彰显校园特色。
2校园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对校园文化认识不到位,缺少内涵。学校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它既是学校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表现形式。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和复制,就无法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从而缺少灵魂。普通高校在发展规划上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并入其中,单纯地认为校园文化只是学生课外娱乐的活动场所,鲜少将校园文化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上。
2.2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的培养目标结合不够紧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上,千篇一律,不能将校园文化和专业学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有效结合。在实际的生活中,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在平时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对课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等进行传授,鲜少利用校园文化软实力进行教学,难以起到环境育人相统一的境界。
2.3 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不够新颖。传统的校园文化以讲座、研讨会、社团活动、文艺演出等方式开展,主要通过宣傳栏、广播等媒介手段进行宣传,而这些手段有呈现出单向性,缺少互动和交流。现如今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仍使用贴标语、拉横幅的方式宣传,没有及时更新内容,有时甚至被小广告代替,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进步。
3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3.1将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作为高校的载体。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校园面积不断扩大。在加大校园基础性设施的构建上,要加大力度对自身校史的深度挖掘、吸收和传承。在校园环境、教育设施、生活配套的基础上,更多地将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精神价值当作追求目标。与此同时,建筑物也在不断增加、扩建和翻新。在对全校校园的功能分布、风格搭配、文化定位等方面要有清晰的认识,可多增加一些绿植、特色花卉,让全校师生能在校园不同角落拥有优美风景。建筑风格、校园景观及雕塑设计也要重视,景观和雕塑设计,作为装饰和丰富校园空间的另一种力量,这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加强校园整体布局和规划,注重园艺、校史展厅、读书廊、景观台、壁画等整体景观的效果设计。
3.2进一步规范校园,让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目标服务紧密结合,让环境育人遍布全校。著名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素质教育的大课堂。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总体统筹规划,既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在文化功能设定上,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有机整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上,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当进入校园时,每个人视线所到之处都充满教育性的视觉符号。这是学院形象的直观表现,可有效加深社会对学院的认可感。比如校园设计的年级板报栏宣传牌、信封、信纸、温馨提示语、公共标示楼层导示牌、教学大楼导示牌、课程表等,这些独特印记都可以彰显学校的文化底蕴,让学校文化标识布满全校,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熏陶,有助于美好品质的培养,更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3.3让新主流媒介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合。当今社会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瞬息万变,中国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全中国青少年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像微信、QQ、微博等网络软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多数高校学生已把网络当成学习和交流的主要方式,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承载、展示和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高校更应该重视网络平台,作为文化宣传的重要媒介,要担负起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及时更新内容,主动进行互动和交流,让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活跃,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大部分高校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和脱节性的现状,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开展的方式也不够恰当和新颖。因此,高校更应该从本质上调整思想理念,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作为高校的载体,进一步规范校园,让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学目标服务,让环境育人遍布全校。让新主流媒介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合。通过以上途径,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接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感染,发展成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帮助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我国“大学文化研究”之研究――兼论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学构建问题 [J]. 史华楠. 现代大学教育. 2014(05)
[2] 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困境与策略 [J]. 范斌.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23)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研究 [J]. 庞乃燕,何圆,韦冬雪.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6)
作者简介:洪丹玲(1988年12月),女,汉族,广东揭阳,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