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假如”,我们是认真的

2020-10-30钟正德

关键词:哥嫂屠户于勒

钟正德

一堂课中的问题设计是门学问,一个优质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和文本挂钩,具备思维的可能。我尝试在每课上完后提出一个以“假如”开头的问题。因其荒诞性,总能瞬间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也恰恰由于荒诞,学生的回答立马就能体现出对这堂课关键内容的吸收和消化程度。

比如《黔之驴》这篇课文,对老虎和驴的形象分析是理解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学完课文后,学生都能背出中心句——“对待像驴一样外强中干的敌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到底是死记硬背,还是真的消化理解了?我提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假如老虎第二天又看见一个它没见过的庞然大物,请问它该怎么办?”学生先是面面相觑,讨论片刻后,有人举手了。有的说,老虎应该躲起来,不与未知敌人产生正面冲突;有的说,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应该毫不犹豫, 直接扑上去吃了它。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把它当成一个脱离文本、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忽略了它与课文的联系。该问题的实质是考查学生对角色形象和中心主题的把握,这需要依据文中老虎与驴过招的经验。这次,老虎应该小心试探眼前的庞然大物,当发现它没有什么本领后可果断出击吃了它。总而言之,面对外强中干的敌人,我们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而“善”和“敢”要在回答中体现出来;否则,对课文的理解就流于表面,甚至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又如《狼》这篇课文,同样是文言文,教师上课时大多通过分析关于屠户和狼的细节描写,从而得出狼狡猾贪婪而屠户勇敢智慧的结论。类似的课堂极易导致学生课后一味地背诵对人物形象的总结,不仅学得无趣,语文素养也很难得到提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我在课堂结束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假如屠户第二天晚归时又遇到了一头狼,他该怎么办?”有了之前回答《黔之驴》问题的经验,学生开始把关注点从生活转移到文本的内容与中心上。所以,这次没有出现类似逃跑或者直接用刀砍的回答——前者是无勇,后者则是无智——无论哪种情况都与文中屠户的形象相悖,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文章。结合文中屠户和狼的形象特征,最好的办法便是“投以骨,伺机劈狼首”。“投以骨”沿用文中的原句,但和原文透露的动机有很大不同。原文中,屠户因两头狼紧跟在身后,内心恐惧不已,天真地以为只要狼有东西吃便会放过自己,在这样的心态下“投骨”是自保;可经过与两狼的对决后,屠户对狼的本性有了全面的认识,此刻看似重复的举动,恰恰是充分利用了狼贪婪的特点,把狼的视线巧妙地从人身上转移到食物上,既降低了它的警惕与防备,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暗度陈仓”的绝佳时机,为下一步杀狼做准备,这才是此刻最智慧的做法;而“劈狼首”也引用了原文的语句,符合屠户勇敢的形象。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按照这样的思路回答这个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也就全然理解了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适用于文言文,现代文教学中同样也可以尝试。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文中的菲利普夫妇自私、冷漠又拜金,他们对于勒的期盼实质是对金钱的期盼,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在船上发现落魄的于勒后,夫妇俩视而不见,选择躲避了。在教学完这篇小说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于勒在船上看到了哥哥一家出游,他会去相认吗?”文中并没有提及于勒是否在船上瞧见了哥嫂,这个问题看上去让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其实不然。要解答这个问题,追根溯源还得分析这篇小说的核心——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于勒与哥哥一家是否相认取决于哥哥一家对自己的态度,说得更直白一点,取决于哥哥一家对金钱与亲情的看法。那么哥嫂现在是有钱人吗?并不是。去哲西岛旅行的大多是穷人,想借助这种出国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此,同一船上的于勒即使看到了哥哥一家,也一定能猜出他们现在的处境,明白贸然和他们相认的结果只能是遭到拒绝,毕竟一贫如洗的自己只会让哥哥一家原本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更满足不了哥嫂强烈的虚荣心。此外,从小说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菲利普一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拜金风气盛行的时代,他们对金钱的痴迷与贪婪随着于勒从国外寄来的信与日俱增。作为家人的于勒对他们太了解了,没有钱的自己于哥嫂只能是一无是处的“陌生人”。相比于金钱,菲利普夫妇对待亲情的態度令人发指,即使在船上看到了依靠卖牡蛎维持生计的落魄弟弟,也绝不愿伸出援手,反而因为发财梦的破灭开始变得担心忧惧,各种谩骂也随之脱口而出;更可悲的是,他们开始躲避于勒,就像躲避一个随时可能沾染上的病菌。由此看来,哥哥一家把虚荣和拜金凌驾于亲情之上的品行是于勒望而却步的最主要的原因。当然,于勒自己身上也有不能相认的内因:寄给哥哥的信中所提到的“补偿损失”“发了财”等内容极具诱惑力,可现在这些都打了水漂。因此,心虚是他不敢相认的第二个原因。两个原因相比较,菲利普夫妇身上的原因更具主导性,因为身处困境的人最希望得到的是亲人的鼓励与陪伴,但亲情却无法在菲利普夫妇身上体现分毫。

久而久之,我每堂课提出的这些以“假如”开头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一个看似荒诞的问题让学生对课堂有了期待,甚至“今天又会提出什么怪问题呢?”成了很多学生上课前讨论的焦点。

其次,为了回答这些“怪问题”,学生势必聚精会神地听课,把握每堂课的重难点,因此,课堂的效率也因为一个问题的牵动而逐渐得到提升。

最后,学生的思维切切实实发生了本质性的、可喜的改变——从一开始的胡乱回答,到有意识地分析问题,再到联系文本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的变化在学生身上悄然发生着。相信,这对他们学习语文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哥嫂屠户于勒
月夜下的逆袭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狼》的寄托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爱你,也爱我的底线
张屠户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彼此懂得,足矣
如何面对私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