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素养测评改进的设想

2020-10-30包旭东

包旭东

摘要:“名篇名句默写”是高考语文素养测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完成古诗文名句默写,将是未来“名篇名句默写”测评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针对2018年以来“名篇名句默写”的典型试题,从测试内容的导向、真实情境的设置、交际语用功能、测评的开放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测评的可商榷之处,并提出改进设想。

关键词:名篇名句默写 素养测评 测试情境

“名篇名句默写”是高考语文素养测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典古诗文名句的识记与运用也是高中生的一项重要的学科关键能力。从测评内容看,2018年以来的“名篇名句默写”涉及的大多是富有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古诗文名句。从测评形式看,近三年主要有两种题型:一种是情境式默写,即给出具体的情境或提示,要求考生根据规定语境填写相关名句,以全国卷、北京卷为代表;另一种是单纯识记式默写,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补写相关内容,以江苏卷、浙江卷为代表。本文以近三年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试题为例,尝试从测评内容、测评形式等角度,对目前“名篇名句默写”测评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设想。

一、回归“名篇名句默写”测评的初衷

古代诗词名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因此,“名篇名句默写”测评的初衷绝不仅仅是考查中学生的记忆默写能力,传达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汲取为人处世的警策智慧、获得独特的审美情趣当为测评的固有要义。近年来的“名篇名句默写”题基本上还是严格遵循上述原则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偏离测评初衷的情况,如下面的试题:

(1)(2018年全国Ⅱ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2)(2020年浙江卷)____,靡有朝矣。____,至于暴矣。(《诗经·氓》)

试题(1)要求填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诗句叙写京城贵胄子弟在青楼歌馆追捧打赏歌女之事,借此表现琵琶女的昔日风采。这一诗句除了能再现唐代贵族的娱乐生活的场景外,其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几乎为零。试题(2)要求填写“夙兴夜寐”“言既遂矣”,除了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夙兴夜寐”这个成语外,可能鲜见其他考查的意义。因此,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来观照“名篇名句默写”测评,尤其要注意,测试内容不能为了所谓的“反猜题”的需求而放弃必要的育人功能。

“名篇名句默写”应该立足于“名”,即广泛流传的,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知应会的诗文语句。如下面的试题:

(3)(2018年浙江卷)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试题(3)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儒家理想社会的模样,即使立足当下社会,依然不失进步意义。这道题没有选择考查这句话,可能因为其相对简单。可以想见,部分考生会因为不会写“鸡豚狗彘”的“彘”而失分。以生僻字来拉开区分度的测评价值并不大,这应该成为命题者的共识。

二、摒除“伪情境”的“名篇名句默写”测评样式

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完成古诗文名句默写,将是今后“名篇名句默写”测评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命题思路和框架”中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与单纯识记式默写不同,情境式默写避免从单纯的记忆能力点出发命制试题,综合考查学生的积累、理解、鉴赏以及运用能力,是对过分强调机械记忆式学习方式的反拨。但是,那种冒情境之名,实则“伪情境”的试题还大量存在。请看下面的试题:

(4)(2018年北京卷)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____,____。”

(5)(2019年北京卷)陆游看见沈园的桃花,思绪万千:“桃花落,闲池阁。____,____。”

(6)(2020年全国Ⅰ卷)《离骚》中“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7)(2020年全国Ⅰ卷)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两句。

试题(4)(5)所设置的情境即属于“伪情境”,考生根本不需要借助情境就可以依据上下句的提示完成答题。这种试题的命制方式与单纯识记式默写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相较而言,试题(6)(7)的情境是具体真实的,考生在情境的提示下理解答题要求,从而选择适切的诗文名句。

此外,有些试题的“伪情境”并不单单是提供了上下句的提示,比如将试题(4)修改如下:

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

我们会发现,如何拟定试题答案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试题的“情境”与诗文名句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联所致,“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的文字只不过是起着引言的作用,不具备提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的功能。因此,命题者在试题命制时,不能仅仅给题目戴一顶情境的帽子,而是要真正以具体真实的学科情境、生活情境为载体,并围绕情境设置测试任务。

三、增加交际语用功能的“名篇名句默写”测评

将“名篇名句默写”测评指向言语实践活动和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具体、真实、典型的語文实践活动中表现自己的理解、积累和审美、思辨能力,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名句默写与“具体情境”“典型任务”联系起来,二是如何处理名句积累与审美鉴赏、生活运用之间的关系。当前的情境式默写,大多指向个人体验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当然也出现了强调生活运用的情境式默写,如下面的试题:

(8)(2018年北京卷)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9)(2020年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

试题(8)(9)设置了校庆典礼、云班会这样的拟真情境,勾连了题目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把原本抽象的试题与具体、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关联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在做语文测试题目时觉得像自己平时在社会生活中参与言语实践活动”。这种突出交际语用功能的“名篇名句默写”测评方式,拓展了名篇名句积累的意义,即除了获得审美体验、教育价值之外,还有语言表达和生活运用的意义,称得上命题技术的一大进步。

四、增强“名篇名句默写”测评的开放性

当前的“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基本属于“闭合性”试题,答案指向唯一,不利于检测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科高阶能力。有的试题如果只设置一种正确答案,测评的效度、信度将会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试题(8),命题者设置的参考答案是《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个答案自然与情境十分贴切。但是,如果考生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或者《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再或者《镜花缘》中的“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是不是也基本合乎情境要求?建立开放性的“名篇名句默写”测评体系,要考虑试题情境设置的包容性、答案拟定的恰切性。这应该成为试题改进的方向之一,值得命题者深入研究。如试题(9)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____,____”来阐述观点。

如果考生答《荀子》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孟子》中的“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可以得2分,答《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得1分。开放性的“名篇名句默写”测评体系,正确答案可以有不同角度,评分标准也可以有不同的维度。

本文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区域性高中语文教师素养测评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编号:Jb/202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鄭桂华.高考文学阅读素养测评的探索——以2019年髙考语文全国卷小说阅读试题为讨论对象[J].基础教育课程,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