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蒲兴安
2020-10-30梁永平
作者简介:梁永平,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 《中国校园文学》 《四川文学》 《校园作家》 《未来文学家》 《章回小说》 等刊物及文学网络平台上发表近百篇作品。2005年12月出版个人小说集《人活一张脸》。
整理书房时,无意中发现一个账本,皱皱巴巴,页面开始发黄,且缺角少页,上面有些字被时光洇得模糊难辨,但有一笔账却异常清晰,直灼我的眼——蒲兴安:46.5元。
这是一笔压在心头的良心账,债主已去世多年。这笔账在当时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
蒲兴安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又粗又硬,刺猬一般散开,却偏偏扣着一顶黄布帽,顶在头上,宛如蘑菇撑开的伞,帽沿处有一圈乌黑的汗迹。他左眼受伤感染,眼睑红肿外翻,似涂着口红的唇,唇内汪着泪,滴滴下坠。他因此不停地眨眼,不停地用脏兮兮的手拭泪,然后揩在衣角上。
年轻时的蒲兴安原本有一双明亮清澈的大眼睛,瞳孔里映着蓝天碧水,头发常修常理,按现在的审美标准,可称得上帅哥俊男。蒲兴安独自上山采药、割漆,会时不时地吼几嗓子山歌,声音雄浑饱满,极具穿透力,好似雄狮吼出的次声波,滚过空旷的山谷,传到对面山坳妹子的耳朵里,妹子便丢下手中的活,循声望去,痴得半天回不过神来。自从犯了眼疾,人就懒散邋遢了,几个月不理发,头发放肆地疯长,活脱脱一个野人。他清楚自己的形象有碍观瞻,与人说话时不敢直视,脸别向一边,似乎在与一个影子说话。眨眼的同时,抬手往眼上一抹。被泪水酱过的手,湿漉漉黄灿灿,绞在衣角上,像一尾黃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肥沃的巴山大峡谷,纵横一百多公里的山山水水,即便不种土地,不事稼穑,这里的人亦无衣食之忧。蒲兴安进山采药、割漆、打猎,每天攀爬在山岭上,穿上鞋反而不利索,也不安全,他赤脚与岩石亲密接触,拇趾和小趾向两边叉开,像两具吸盘,紧紧地吸附在岩石上,能探知岩石的温度与硬度。风里来雨里去,蒲兴安从小练就了一双厚实的大脚板,状如熊掌,脚上的茧子硬似牛皮。一双大号军用胶鞋成了摆设,长年搁在床底下的木墩上,只有去乡上赶集,去学校见老师时才拿出来穿上一回,回家后洗刷干净又陈列在木墩子上。
计划经济时代,每人每月半斤肉,凭票供应。靠微薄工资养家糊口的外地教师尤其清贫。相比较而言,当地人靠山吃山,日子过得滋润多了。偌大一片山,房前屋后,用栅栏篱笆圈住,牲畜家禽可以散养。农闲时背着猎枪,带上猎狗进山,一天下来,再不济也能逮到几只野兔。要是能打到一头野猪和麂子那就赚大了。扛回家往地上一丢,女人闻声而出,深情地瞅一眼男人,忙去火房烧开水。男人磨刀霍霍,褪毛剖肚,将猪下水犒劳猎狗。男人将刀叼在嘴上,端一盆清水,往猪身上一泼,顿时血水淋漓,再用刀剔尽最后一根猪毛,猪身干净雪白,很是养眼。男人迟迟不愿动刀分割成块,让一家老小多看上几眼,感受那份充实。隆冬时节大雪封山,不见一只飞鸟,满目萧索。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火担钩上挂满了野味,熏得焦黄,泛着油光。熊熊的火焰温暖了身心,也凝聚了亲情。
蒲兴安似乎并不满足这种惬意的日子。他常常坐在山头,眺望远方,心里躁动着不安分的血液。他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主动与外地教师亲近。他儿子蒲朝柱在我班上读书,借口看朝柱,他常来我寝室坐一会,寒暄几句,拉拉家常。每次都会带些野味或其他土特产。我要是拒收,他就瞪眼皱眉,极难过的样子,丢下礼物立马走人。如果没有这些山民接济,当时那点工资,很难养活一家老小。放寒暑假时,我又将这些珍贵的礼物带回家,辗转送到家人嘴里。
收假回到学校,我会回赠些礼物给蒲兴安。你来我往,真诚相等,我们成了朋友。
家访时,我曾去过蒲兴安家。他家单门独户,窝在山坳里,五间青瓦房一字儿排开,很是壮观。屋前有一棵上百年的黄桷树,树身被虫子凿空,人可以钻进去躲荫歇凉。灶房的火担勾上挂着一排野猪肉,仓里粮食丰足,屋外鸡犬相闻。房前屋后一大片山都是他的领地。正值正二三月,农村青黄不接的日子,在两百多公里外的家乡,村民们正在艰难度日。巴山大峡谷无私地庇护着它的子民。
中间堂屋宽敞幽暗,正面神龛上香火缭绕,立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蒲兴安指着最后一个牌位对我说:“这是你哩。”我惊得掉了下巴,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待在这个地方?
“别胡说!”我并不领情。
敬畏天地神灵,懂得尊卑和感恩,他们把老师当成神一样敬奉,尤其是我们这些离乡背井的外地教师,得到了他们骨子里的尊重。
那年教师节,蒲兴安宰杀了一只养了两年的大公鸡,用柴火炖熟后,连同罐子一同提到学校,慰劳我们四个外地教师。揭开锅盖那一霎,热气腾腾的香味钻进每一个鼻孔。我们礼节性地推却一番,就狼吞虎咽起来,须臾便一扫而光。蒲兴安在一旁坐着看着,唉声叹气,嘟哝道:“造孽呀……”
我们与蒲兴安结缘,还得感谢那次调包。
师范毕业分配时,有好事者事先到文教局打探消息,把我和另外三个农家子弟调换到了全县最偏远的巴山大峡谷。十几年寒窗苦读,终于跳出农门,却又来到比农村更原始更蛮荒的地方。命运诡异莫测,初出茅庐的四个小伙别无选择。
那时,巴山大峡谷还没通公路,现代人的触角尚未渗透到这片净土。峡谷两岸高耸的褶皱山体,是两大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在谷底一块岩石上,能清晰地见到海洋生物化石。沧海桑田,亿万年地质变迁成就了这里的原始和野性。这里灌木丛生,幽深野莽。“蛇倒退”、“鬼见愁”是进出峡谷的两处天险,说的是蛇行至此都要退回来,鬼见了也会愁上眉梢。当地政府组织人力,在峡谷边开凿出一条一米来宽的人行道,方便过往行人。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樊哙镇,沿峡谷徒步六十多里,我们来到了峡谷深处的龙泉中心校。学校距离谷底五百多米,旁边是粮站、医院和乡政府。不足三百米的街道耸立在岸畔上,吊脚楼撑起的邮局、供销社、商店、饭店挤挤挨挨,可谓寸土寸金。四面全是起伏的山峦,很难找到一块平坦宽敞的土地。
学校背后是一面缓坡。正值暑期雨季,一块箩筐大的石头松落,骨碌碌滚下来,撞开后墙,在屋里砸下一个大坑,停在屋子正中。这间屋子不足十个平方,住在里面的杨老师刚刚退休回家。校长指着屋里的石头,对后勤主任说,“找人清理出去,补上后墙窟窿。”屋子修补好后,校长安排我住进去,见我磨磨蹭蹭极不情愿的样子,校长宽慰我说:“梁老师请放心,你们大老远来支持山区的教育事业,这些石头是长了眼睛的。这么多年从没出过事,你看暑期没人的时候,它才滚下来……”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这里缺教师,外地教师来了一拨又走一拨,当地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占了七成,却都是本校毕业的初中生。
我怕下雨,尤其是连绵的阴雨,浓雾罩在心头,稠得化不开。夜深了,万籁俱寂,门却大敞着不敢关。我躺在床上,眼睛像两团萤火,望向漆黑的窗外。我支梭着耳朵捕捉细微的声响,一有风吹草动,我会第一时间冲出寝室。在这里,我住了五年,直到离开此地,那惊险一幕只在想象中反复预演。从此,我相信了校长的话:这里的石头是长了眼睛的。
周末,蒲兴安来到学校,嘻笑着说:“走,打猎去,给你打牙祭。”周末枯燥无聊,蒲兴安给我们带来惊喜和阳光,一扫心里的阴霾。
平生第一次打猎,既剌激又兴奋,还有可能享到口福。我跟在他身后,屏息静气,像抓特务。两只猎狗一前一后,埋头拱地搜索前行。翻过两座山,来到河谷,猎犬汪汪地吹响了冲锋号,箭一般扑进丛林,一个褐黄的影子从林中闪出,向山上蹿去。蒲兴安丢下我,纵身一跃追了过去。他矫健骁勇的身影,让我想到了早已消失的巴人。两千多年前,为争夺巴国的盐业资源,秦军发动了对巴国的战争,几经恶战,十几万巴人死伤殆尽,余部逃离故土,钻进巴山大峡谷避难。他们站在洞口,向著故国的方向,却只能看到树梢上的星斗。血腥的厮杀还历历在目,金戈铁马仍在耳边回响。他们隐名埋姓,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据学者考证,这支巴人有可能就是土家族人的先祖。我在蒲兴安身上看到了他们强悍的基因。
楚汉争霸时,大将军樊哙率大军进入巴山大峡谷,披荆斩棘,明修栈道,一路护送王妃娘娘逃离楚军的追杀,在巴山大峡谷一带征兵屯粮。中国西部这道天然屏障不仅成就了大汉王朝的旷世伟业,更安抚了巴人最后的魂灵。峡谷尽头的樊哙镇让将军的英名永垂。
半个时辰后,蒲兴安扛着猎物下山,两只猎狗不停地用头蹭他的裤脚,撒欢邀功。蒲兴安扔下猎物歇气,气喘吁吁地说:“好久没逮到麂子了,这家伙机灵着哩。”麂子是猎物中的上品,肉质细嫩,不见一点脂肪。麂子只吃嫩叶,喝干净的泉水,不像野猪,啥都吃。
蒲兴安随手摘下一片树叶,递到我鼻子上,还恶作剧地把茎汁按在我脸上。我没躲闪,任他得意忘形撒野。他盯着我的脸,问我痒不痒。原来这是漆树叶,对生漆过敏的人,皮肤上会出现鱼鳞似的红斑,周身奇痒难耐。当地人在漆树上割开一道道口子,再把叶片对折,插进口子里,乳白色的胶状汁液会顺着叶片流进木桶里。这种胶状液体就是生漆。漆匠在生漆里渗入适量的桐油,用文火熬制好后涂在寿料和家具上,反复多次,漆器红润鲜亮,照得见人影,防腐性能极佳。我国出土文物中的漆器,在地下历经千年,依然艳丽如新。生漆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林木。蒲兴安见我脸上不红不肿,对生漆有免疫力,在感情上更加接纳了我。
这一年秋天,蒲兴安上山采药。他走路极快,大步流星,躲闪不及,路边一支横斜过来的树枝刺伤了他的左眼。他蹲下身子,用手按住眼睛,咧着嘴,发出嗞嗞的疼痛声。从那一刻起,他的泪腺就不停地分泌泪水,如泉水嘀嗒,一直到他离开人世。要是他能及时赶到乡卫生院治疗,或许会保住眼睛。山里人谁没有过瞌瞌碰碰,一支树枝怎么可能击败他?除非倒地不起,当地人是不会进医院的。他们不想把辛苦挣来的几个钱送到医院去。能吃能喝能健步如飞,进啥医院呢?我多次劝他去医院,并答应带他去外地医院治疗,他嘿嘿一笑,抬手往眼上一抹,眨着眼说:“不碍事。”
一九八六年下期,我调回老家任教。蒲兴安听说后,跑到学校来送我,我正需要一个人来帮我搬运行礼。他依依不舍地问:“这就走了?”
“该走了。”我说,“有新老师会来。开学后把朝柱送下来读高中,你也可以在下边找点事做。”
路过粮站时,蒲兴安从站长手里接过一个麻布口袋,口袋里装的全是山货,包括熏干的野味。他没有提到学校来,怕其他老师看到了碍眼。
秋季开学后,左等右等,朝柱没来。后来才知道,朝柱这小子辍学去了广州打工。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在校门口突然见到蒲兴安。他的左眼已经丢了,干瘪空洞,像一口枯井,只用右眼看人。头发刚刚理过,没戴帽子。我亲自下厨弄了几个菜招待他。几杯热酒下肚,蒲兴安脖子粗了,脸也红了,话也多起来:“你要是不走,朝柱就不会去外省打工。该我去的呀,可我这形象……唉!”他闷头干了一杯酒,似有万般无赖,“我带了十斤生漆,先放你这里,有人要,就帮我处理掉,赚的钱咱俩二一添作五。你那点工资,够呛!”他撇嘴摇头,一边夹菜。
那时候全民下海做生意,我跃跃欲试,正愁找不到门路。我俩一拍即合。他供应原材料,我负责销售。市面上的生漆渗假太多,他货真价实,原汁原味,很快打开销路,供不应求,生意越做越大。蒲兴安每月往返于巴山大峡谷,乐此不疲。我俩的腰包渐渐鼓起来。母亲感叹道:“剪八字看相,你有贵人相助,好好待人家,多给他两成利。”
三年后的冬天,蒲兴安突然中断了送货。那时没手机,写信又太慢,无法与他联系。周末,我独自回到巴山大峡谷,来到蒲兴安家,才知道他的右眼又丢了,双目失明。这一夜我住在他家,久久地凝视着堂屋的牌位。蒲兴安靠在门上说,“我眼瞎了,这香火不会瞎,我把你还供着呢。”
一股暖流直冲脑门,模糊了双眼。
当晚,蒲兴安将他收集到的100斤生漆交到我手上,握着我的手说:“我走不动了。交给别人不放心,随便渗点啥东西进去又看不出来,会坏了你我的名声。”
一只雄鹰失动翅膀却还在地上扑腾,那是何等悲壮!
我留下车费,把余下的钱全掏给了他,仍欠他46.5元。翌日一早,我第一次背着上百斤生漆徒步六十多里山路,天黑前才赶到樊哙镇,回到家我大病一场。而蒲兴安赤着一双大脚板,往返在崎岖的峡谷里,一双军用胶鞋放在背篓里,到了樊哙镇上车时,才极不情愿地套在脚上。
峡谷里再也见不到他魁梧有力的身影。
一天中午,朝柱打来电话,说他爸已经走了,走时还在念叨我哩。在电话中我还原了一个细节:双目失明后,蒲兴安每天一早来到黄桷树下,一站就是大半天,像一尊雕像。他啥也看不见,却固执地眺望远方。我想,他心里那两束光定会穿越时空,照亮星空。
此时,一颗流星划破天际,坠入凡尘。
蒲兴安去世后,这年春天,黄桷树没有抽牙,整棵树也干枯了,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