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美术鉴赏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探究

2020-10-30刘利敏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三贴近思政元素

【摘 要】本文分析中国美术鉴赏课程中蕴含的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精益求精的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坚贞不渝的人格修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等思政元素,提出中国美术鉴赏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三贴近”策略: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方式和手段贴近大学生的接受习惯、话语形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有机交融,提升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国美术鉴赏课程 思政元素 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7-0084-03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国美术鉴赏课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艺术课程,既能帮助大学生了解和鉴赏中国经典美术作品,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在全国大力提倡“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中国美术鉴赏课程应凭借其视觉直观性、审美愉悦性、情感丰富性、人文底蕴深厚性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当中,发挥其培养“四有”人才的协同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一、中国美术鉴赏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一)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出现了一大批爱国主义作品,作品中饱含着爱国画家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荣辱的关心,体现了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以笔代枪,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倾注到《奔马》《愚公移山》《受伤的狮子》等一系列作品之中,特别是他笔下的奔马,带着时代的风声和雷声在画面上驰骋,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不朽精神。徐悲鸿的追随者蒋兆和冒着生命危险创作的巨幅长卷《流民图》,用真实的画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罪行和侵华战争的罪恶,《流民图》被称为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后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巨作。再如,中国新木刻运动时期涌现了一批革命历史版画,艺术家们以手中的刻刀为武器,或者揭露侵华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的罪行,或者刻画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渡长江浴血奋战的历史画面,或者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壮阔景象。

通过对这类作品的赏析,学生可以了解爱国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了解祖国的革命历史,了解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从而激发爱国情怀和爱国热情,增强使命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繁荣与和平,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二)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先民不断追求、不懈奋斗的结晶,它们不单是一件件艺术作品,更是凝结了无数工匠和画家智慧和汗水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艺术精品。例如,商周时期青铜匠人在青铜的铸造技术和装饰工艺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追求卓越,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以及众多精美绝伦的作品。商朝时期的妇好偶方彝、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战国时期曾侯乙墓蟠虺纹铜尊盘和编钟等经典作品,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追求,呈现出工艺之美和智慧之美。再如,中国古代宫廷画家,特别是宋代画院的画家,作画追求工整细致、精密不苟。李嵩的《货郎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充分展现了他们娴熟的绘画技巧以及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中国美术鉴赏课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画家和工匠的高超技艺,引导学生感受和感悟他们对艺术孜孜以求、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以此应对和改善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和意志不坚强,随波逐流、沉迷网络、得过且过的现象,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精神追求,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

(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贞不渝的人格修为

自古以来,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题材就是中国画家,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画家最为钟爱的题材,也成就了一批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美术佳品。此类题材的作品寄托着画家对坚韧不拔、傲然不屈、百折不挠、傲霜斗雪精神和品格的赞美与追求,也表达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高贵的气节,作品真善美兼备。例如,坐卧必南向,以示不忘宋室的南宋画家、诗人郑思肖喜爱画兰花,常常借画兰花抒情言志,抒发亡国之痛,表达自己不屈不移的坚贞气节。再如,梅花为“四君子”之首,梅花题材一直受到众多画家的偏爱,元代文人画家王冕以画梅花而名垂画史,在他笔下一朵朵梅花傲雪开放,清新脱俗。他还在其《墨梅图》上题诗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结合寄寓了画家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自己对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风的追求。

这些作品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人文精神,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化作用,可以弘扬君子之道。在中国美术鉴赏课程中挖掘并融入这些元素,让学生在得到艺术美享受的同时,精神得到滋养,灵魂受到洗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观,树立高尚的君子品德,激发和鼓舞大学生面对逆境和困境要永不屈服、积极进取,勇敢地迎接挑战。

(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美术历史光辉灿烂,产生了无数经典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作品,它们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耀眼夺目,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青花瓷、刺绣、雕漆、蜡染等传统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国外设计师的追捧,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流派众多,经典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它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绘画技巧和绘画语言不断创新和完备,出现了众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等作品,均以高超的技巧和深远的意境描绘了中华的壮美山河,展现了我国南方山水的灵动秀美和北方山水的險峻雄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视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大学生通过中国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形成对自身美术文化的崇敬和自豪,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中国美术鉴赏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三贴近”策略

中国美术鉴赏课程的建设应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课程思政的难点和关键点,采取“三贴近”的策略,用“美”的作品熏陶学生,用“善”的故事感染学生,用“真”的精神激励学生,推动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思政建设“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一)融入的思政元素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

当代大学校园频繁发生校园暴力、超前消费、借贷问题、旷课挂科等问题,特别是一批大学生长期沉迷网络,不思进取,贪图享受。造成这些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前很多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信念和拼搏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中国美术鉴赏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融入的思政元素要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中国美术鉴赏课程中蕴含着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政治元素,教师要“擦亮眼睛”,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从作品的题材、技巧和内容,从创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和道德修养,从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历程等方面将其挖掘和梳理出来。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让学生感悟作品中渗透的爱国情怀和画家高尚的品德,感受无数中国画家、工匠、民间艺人对待艺术创作坚持不懈的精神,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世界影响力,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精神上受到鼓舞,寻找到学习的励志榜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勤奋务实,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勇攀高峰的信念。

中国美术鉴赏课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以及生活问题、就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制定“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寻找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潜移默化渗透德育。

(二)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和手段贴近大学生的接受习惯

中国美术鉴赏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手段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增强思想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中国美术鉴赏课教师可以多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寓教于探”“寓教于赛”“寓教于乐”等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

第一种方式是“寓教于探”式融入,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自主开展“铮铮铁骨的爱国画家及其作品赏析”“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赏析”“解读中国文人画中的真善美”“追寻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等探究学习任务,并举行小组和全班的学习分享活动,亲自动起来寻找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情感也会被更强烈地激发出来。第二种方式是“寓教于赛”式融入,开展“我眼中的艺术大师”主题演讲、微电影、短视频等比赛活动,树立中国美术史上的“偶像人物”,引导学生向豁达乐观的苏轼、笔耕不辍的李公麟、心系百姓疾苦的郑板桥、衰年变法的齐白石等艺术大师学习,引导大学生从追“娱乐明星”“网络红人”向追“艺术大师”转变,用偶像的力量、正面的形象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种方式是“寓教于乐”式融入,可以结合制作精良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展教学。如央视大型文博类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该节目富有人文性,表达方式新颖时尚,让一件件民族瑰宝活了起来。例如某期节目中,通过现代艺人和现代高级工艺美术师分别演绎、介绍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莲塘乳鸭图》的前世和今生,生动并感人地展现了朱克柔对缂丝技艺精益求精和尽善尽美的追求。通过观看这类节目,轻松愉悦中使大学生受到启发、激励和教育。

(三)融入思政元素的话语方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在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思政建设中也是影响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果中国美术鉴赏课教师居高临下板起脸来训人,以权威自居,或者只是一味灌输,语言“假大空”,是不可能吸引学生,更不可能打动学生的,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也不会理想。有了恰当的、行之有效的话语方式,教师的“传道”才能“入耳”“入心”,大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中国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思政元素,触及心灵,从而主动地接受正确的政治观念、思想理论和道德观念。

在话语方式方面,中国美术鉴赏课教师应该针对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以一种与学生平等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状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沁润大学生的思想。中国美术鉴赏课教师的言论要言之有物,有感而发,结合具体的作品适时而发,让学生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获得力量,心灵受到净化。比如,带领学生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可以通过讲述齐白石在《墨蟹》上题写“看你横行到几时”的故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齐白石在抗日战争期间以画明志讽刺侵略者的民族气节。语言风格方面,注重吸收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的新表达方式,通过接地气的、通俗易懂的网络化、个性化、轻快化的时代话语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例如,网络上的“点赞”“蛮拼的”“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定个小目标”等流行语言,很容易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将育人的思想观念传递出去。

总之,在中国美术鉴赏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既需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也要创新思政元素融入的方式、手段和话语方式,这样才能真正用好中国美术鉴赏课堂教学这个重要渠道,从而为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和健全的人格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少君.新时期高校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J].艺术教育,2018(22).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作者简介】刘利敏(1980— ),女,硕士研究生,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与設计理论、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三贴近思政元素
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及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建议
联系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渗透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论广播电视如何守护主流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