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2020-10-30林静唐亚琴
林静 唐亚琴
摘要:项链模式是课程思政的一个很好的尝试,有利于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把思政课微课堂和大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根据专题教学内容开展爱国主义基地现场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尽最大可能减少教的行为,扩大学的行为,挖掘艺术背后的人民情怀,将思政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结合起来。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亲和力;思政课
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应把教学改革的重点集中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上。一线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接触密切,在思政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尽最大可能减少教的行为,扩大学的行为。从而为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打造思政金课这一目标服务。教师需要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和四个自信教育贯穿于思政课建设的每个角落,要针对学生思想困惑,加强厚重的理论阐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更要俯耳倾听,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分析产生这些想法和困惑的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
一、师生共振: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和吸引力一体化
独立学院要抓好思政课建设。由于师资和硬件设备等因素的制约,独立学院的思政课建设难度比母校更大。思政课建设抓实抓落地要筹划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独立学院专任的思政课教师少,校内兼职和外聘教师较多,给教师队伍的管理和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带来挑战。首要任务是配齐配强配好思政课教师,壮大教师队伍。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作用的同时,规范好思政课各学科教研室教研组建设,抓好选好专业负责人,强化专业负责人责任和担当意识。从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挖掘好专业课思政育人因子。“没有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政课。”
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让思政课有“人间烟火味”。让教室内的教育和教室外的教育齐头并进,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的亲密度。把学校里一节理论性强的思政微课堂和校园外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人生大课堂连接起来。
二、参与的思政课:教师最大力度的少讲,学生近可能多的学
(一)不断探索丰富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独立学院应依托母校优质资源,构建自身的研究团队,培养团队骨干,扶持思政新力量,設立思政课教学重难点改革创新研究项目,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用科研成果反哺思政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现在是大学四年,八个学期,不间断的开设。不少独立学院里还活跃着一支由教师、讲师、行政人员和学生助教组成的“阳光宣讲小分队”,在基层一线边实践边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最新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全民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的大背景下,利用线上教学,借助QQ群、微信群、腾讯课堂、钉钉直播、学习通、雨课堂等手段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点餐式讲座。让青年学生在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线医务人员、解放军战士、党员干部、普通的环卫工人以及快递小哥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看到感人的故事,看懂故事背后共产党人的初心,医务人员的医者仁心,全体国人的爱国情怀,以此激励新时代大学生迸发出奋斗的青春活力,把爱国心、强国志融入到报国行动中。
立德树人是思政教师教学的立足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提质增效,即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立”顾名思义是树立,“德”是指一个人的德行和道德。那么两字合起来“立德”就是将德行和道德深入人心促使人成为有道德、有德行的人的过程。思政课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价值性,那么在这里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参与很重要,这种参与其实也是学生思考和接受的过程,这种理解是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而不是思政课教师强加的,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可能是真正的入脑入心。学生们上的是含金量高的金课,不是简单地重复知识记忆的水课。学生们不会感到单调和枯燥,还可以很全面系统的学习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政治。既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把一些繁杂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让名师专家进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将大大增强,“融思想性、责任感、荣誉感于实践之中”。在现在的思政课上,讨论是重头戏。鲜活的更具生动性的社会实践与有理论厚度、思想深度的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是思政课的创新,所以教师要结合“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容开展的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活动,比如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祭奠,把思政课上到室外,展开现场教学,学生有了深刻的感触后,可以帮助其真正理解到了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的支撑。
三、课程思政:组团上课,项链模式,挖掘专科思政育人因子
一堂好课,不一定是一个老师来上。组团上课,项链模式是课程思政的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亟需不断提升思政课程趣味性与吸引力和专业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播撒在校园,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医学专业课上,出现了由青年奖章获得者和创新能手组成的青年宣讲团,宣讲团成员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创业故事,向学生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宣讲时结合自己参与筹建国家级中药研究实验室的切身经历,谈到了对中医药研究的热爱,以及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自豪,教师们动情的宣讲也激发了在场学生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学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医学院复合型人才的信心。
音乐课打造课程思政,具有爱国主义特色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故事都被搬上课堂。演唱歌曲《我的祖国》,为了更好地诠释音乐背后蕴含的鼓舞人心的力量,挖掘思政育人因子,让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那份对家乡和对祖国母亲无限热爱的深情。让学生深受触动,让学生代表和思政课教师共同讲授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歌词中唱到的不仅有惨烈的战斗,还有风吹稻花好山好水的明媚风光。弄懂历史含义,了解歌曲的由来,学生爱唱也会愿意听。采取专题教学团队授课可以让学生积累艺术人才成长所需的文化积淀、国际视野、专业知识以及理想信念,认识到音乐的社会担当。
思政教学要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结合起来。“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宗旨”。艺术源于生活,正因为是对生活点滴的感悟才更能触动人心,直抵心灵深处。为时代而歌,为人民画画,为了人民的情怀正是教师传授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艾四林.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19-04-19.
[2]靳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如何改革创新[N].光明日报,2019-12-24.
[3]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J].教学与研究,2019,(7).
[4]王易.打造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N].中国高等教育,2019-09-24.
编辑∕李梦迪
作者简介:林静(198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人才培养工程计划项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增强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研究——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njpj2019-1-17);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9JG02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