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后强化

2020-10-30邬云礼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德生活学校

邬云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在课内形成的道德认知与社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常常出现反差,究其原因在于课后强化没有形成体系,在实际教学中被忽略、被淡化。只有去社会实践中应用在课内所学道德知识,才能检验出课内知识是否符合人们的道德评判标准和接受程度,并以此作行为调整,形成自己的道:德习惯。所以课后强化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认识该学科教学课后强化的特殊性

弗洛伊德认为,原始的自己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它不会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从而获得快乐、避免痛苦,但是现实的个体,是会受道德规范、社会规则约束的,所以现实的我是满足原始的自己基本的快乐,同时必须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同时还要遵循“现实原则”"。所以,道德认知即使已经形成了符合规范的道德行为,但在不同的变化的情境中,仍会处于“迷惘”中而不能“理性”。所以其内化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甚至可能是一个迂回、起伏的过程。斯金纳则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能夠增强反应频率的效果”强化的结果。强化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

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巩固和课后训练,课后“作业”更具独特性,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检验、去运用去内化课堂所学的道德认知。加上每个学生个体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生活环境不同,并且认知会随着外界条件发展而变化,再加.上课后强化不在教室,可能也不在家庭,不完全在教师、家长的控制范围内,须要将课堂中建构的初级图式在实实在在的自然社会环境中同化、顺应和平衡,以生成新的高级的图式,形成新的道德认知。

二、落实课后强化手段

1.改变学校课程管理办法

从教育行政层面加大该学科教学管理力度,改变.考核方式,课后强化与语数学科一样同等要求,给该学科教师充分的认可;将该学科纳人德育管理体系,任课老师与学校常规、班级和心理健康管理统一,让其共同参与学校德育规划,与德育处一道参与德育管理;将学生的品德成长记人学生成长袋,记录、督促学生成长。

2.开发校本教材

(1)让校本教材成为国家教材的细化、加强和补充,教学时结合当地实际将国家教材中的规则类、生存能力类、习惯养成类等几个专题进行细化、加强和补充,开发成校本课程。(2)将校本教材制作成活页,便于不同年级或不同时段不同的专题进行选择使用。

3.改革教学模式

(1)“专题”教学。将原课本一到六年级的一些课题教学改为专题教学,在自编校本课程中取消年级界限,适时选择适合的课题专题教学。(2)“梯步”教学。遵循“后一步的要求略高于前一步”的“梯步”教学原则,每个年级提出不同梯度的要求,根据学生阶段的不同表现,不同年级可以重修同一内容,课后监督卡要在不同时段根据其迂回、起伏的螺旋上升的内化过程规律、遵循“步子要小”的原则提出不同的要求。

4.完成课后“作业”

将课后强化内容设计成课后专题监督卡。监督卡是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表现的连贯书面记载,需要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和家长监督评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效联系的、可持续强化的载体。监督卡装人学生成长记录袋,纳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有效地将品德学科教师、家长和社区统筹于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中。(1)监督卡就是强化学生课后生活实际。课后强化阵地是学生的生活场所,是学生的带评价任务的“此时此刻”,所以课后强化内容充分借助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积累、社会能力等原有生活经验。强化内容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提升,是对学生家庭生活的补充,是达成学生融人社会生活的链接。课后强化是学生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是检验结果反馈给学生主体,对学生进行修正、调整的手段,所以场所和内容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忌概念化,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具体化。(2)监督卡就是在自我完善,须要静待花开。按照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发展结构理论,课后强化,是一个让学生从图式、同化、顺应到平衡的过程,是从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认识到形成的自我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朝着目标受别人监督的自我内化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别人不可替代。(3)监督卡就是对学生行为进行及时评价。评价会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价值。所以,评价也是课后强化的一部分。设计课题专题教学、在不同年级重复课题教学和设计监督卡就是要通过课后及时强化,通过监督卡来了解、掌握学生的发展和在社会环境中的自然生成,控制行为频率,让其行为符合社会要求。(4)监督卡是“纠错本”。监督卡像“书面作业”一样,可以发现儿童个体的大致价值观,可以针对个体差异开展个别指导。老师、班级学校德育管理可以根据监督卡适时采取表彰奖励、惩罚等手段,给~个愉快的刺激或撤除一个厌恶刺激",增加“频率”,强化符合社会评判标准的行为,针对个体差异,“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从众”。

三、让课后强化形成最有效回路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交互决定论认为,个i人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彼此制约,无轻重主次之分,更是缺一不可。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大众认可的评判标准,是准社会规则。课堂教学是让学生知道道德标准,形成道德认知;学校的德育管理是要求:学生按学校规范、道德标准行为,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去运用、辨析和判断,并接受表扬和惩罚,感受规则约束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道德规范的准社会人;家庭德育则是让子女具备自己家庭的道德认知和夯实;学校教育形成的道德认知,在家长的陪伴下去社会环'境中检验、辨析道德规范,遵守和践行社会规则,接受家人的指导、监督,形成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和道德行为。学校教学的道德认知来源于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所以必须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检验、辨析。因此,家庭和社会生活就是品德课堂教育的道德认知:强化的基地,是检验、辨析的平台,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所以课后强化是家、校和社会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教育的一体化”和“三位一体”的纽带和桥梁。;针对生活经验少的小学生,搞好品德教学的课堂,同'时通过课后强化,增强反应频率,让课堂在社会生活:有效延伸,顺便解决问题和把控方向回归到课堂,让;学生所处的时空成为一个整体,让其教育形成回路。

参考文献

[1]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西格尔.抑郁症的正念认知疗法[M].余红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道德生活学校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漫生活?阅快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生活感悟
学校推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道德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