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规训的异化与回归

2020-10-30董清颖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惩罚

董清颖

摘要:合理的学校规训能够引导学生规避错误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对何谓学校规训以及学校规训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阐释,对学校规训在教育实践中的异化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校规训回归初衷的具体路径与策略,对于认清学校规训的特质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校规训;学校教育;惩罚

学校规训是指通过实行显性或隐性技术手段,引导学生遵循学校各项规范,并内化为行为准则,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育人机制。以规范为核心的学校规训,在引;导学生规避错误行为、维持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规训与学生自由之间冲突的案例见诸各种报道,不断弓起社会的热议。对于学校规训,既不能奉之为圭臬,亦不能视之为草芥。过度强调规训,极易产生对学生自由与主体性的压制;而片面'将学校规训视为“洪水猛兽”,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碍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在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今天,如何合乎理性、合乎逻辑、合乎中道地认:识并,反思规训成为学校教育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一、学校规训的运行机制

规训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细微和被默许的姿态长期存在于学校之中,其运行机制以规范化为核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底线,努力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学校规训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制定规范、训练遵守、惩罚以及评估机制。

1.制定规范

规范是指在指定的领域内相关个体应具备的一套行为标准或准则。在学校场域内,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一整套针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主要分为通用规范与个性化规范。通用规范主要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并要求学校实施,如《中小学生守则》。个性化规范是由学校发起,在综合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与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自行制定的相关规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人本主义教育观得以广泛树立,学校规范的制定方式呈现出通用规范与个性化规范相互配合补充的样态。新的规范或制度的确立伴随着旧制度的瓦解,并明确新的价值观,隨之产生新的规训方式。

2.训练遵守

规训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学校场域中,监督与检查是训练学生遵守规范的主要手段。学校一方面以“校长一教导主任一班主任一班长一组长”的金字塔式格局对学生:实施监督,建立了立体式全景监督体系,使得学生知道自己身处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网络,但又不能确知自己此时是否正在被监督,因而体现出一种自我心理,上的控制和规训。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如内务卫生检查、课堂纪律检查、成绩检查等,并依据检查结果将学生划分层级。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对其划分的层级,并努力在检查中取得优秀成绩以获得学校及家长的,认可。“此时,纪律对学生所具有的他者的规训已经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规训。"

3.惩罚及评估

惩罚是学校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指通过批评等手段使被惩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以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为前提,进而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因此学校规训不可能脱离惩罚而存在,惩罚有别于传统意义的体罚,并不是且不能单独地、直接地作用于身体,学校场域中的惩罚混合于学校规训的机制和各种手段之中。受教育法规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学校场域中的惩罚多采用精神惩罚,放弃了有形的工具,隐藏在话语、眼神、心理之中。如教师会将所谓“差生”的座位固定在教室后方以便隔绝和其他学生的联系,会鼓励小组内主动举报违反纪律的同学等。

惩罚带有明显的管理色彩,而评估机制则充满人性化关怀。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的教育场域,存在发生各种突发事件的可能,要求惩罚者在第一时间确定惩罚方式与惩罚标准时可能存在不合理之处,但通过对惩罚结果进行持续跟踪反馈的评估机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惩罚的后果,明确学生是否改正违规行,为,即惩罚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修改相关规范与惩罚方式。一味地强调管理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的存在,因此评估机制对学校规训来说不可或缺。惩罚与评估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结合。

二、学校规训的异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从自身需要出发,挖掘学校教育潜能,逐渐确立了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规训机制,规训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与人性化,监督方式不再拘泥于层级监督,自主监督、同伴监督等形式得到大力推广;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执行方式不再简单粗暴,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追求对既定规范的执行。然而,当前学校规训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规范制定主体单一,强制色彩浓厚

学校规训的初衷是促进学生的i身心健康发展,使个体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存在。规范的制定主体单一或多元关系到能否达成学校规训;目的。只有那些建立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基础之上的规范,才能实现学校规训之鹄的。

反观当下学校规训我们会发现,规范的制定者往往只有管理者,:几乎没有学生群体的参与,即管理者掌控整个制定过程,因此管理者的态度、立场与价值观决定着其所在学校的规范的内涵与成效。这样的规范自然与学生的意愿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实施中具有浓厚的'强制色彩,不能唤醒学生的理性自觉。由于学生并未参与规范的制定,因此缺乏对规范的理解与认可,只能选择遵守服从,反抗的结果只能是遭受惩罚,给自己造成更多损失。这种单一主体的制定方式满足了管理者的意愿,压抑了学生的理性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对既定规范的信任与尊重。学生一旦脱离学校场域,受压抑的违规行为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实施”。

2.惩罚力度不当,学校规训背离初衷

“任何人都不能对他人进行威胁和控制,教育领域这个应该为学生提供终极关怀的场所更应如此。”惩罚的目的始终是改善人的行为,提高教育成效,因此对于惩罚力度的把握显得尤为关键,反观当下学校规训,的确存在惩罚力度两极化的倾向。

惩罚过于严格,易演变成体罚或心罚,不仅损害个体身心健康,更难以达成教育目的。严苛的惩罚对学生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压抑学生的自由意志。因此,过于严格的惩罚无益于学生成长,且易产生师生冲突与家校冲突,教育活动难以持续顺畅地进行。媒体中关于体罚的报道屡见不鲜,如新浪教育报道的“学生迟到3分钟,被罚跑10圈”、中国日报报道的“安徽一学校老师暴力体罚学生:刚开完大会就顶风作案?”

惩罚过于松懈,则惩罚容易成为表面功夫,学校规训丧失权威性。在教育活动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某些教师为自己不作为开脱的理由。相关调查中,“怕教育惩戒怕‘出问题、不敢管的教师占20.1%,大多数教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妙一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通常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

3.缺乏评估机制,补救措施匮乏评估机制是指惩罚者在实施惩后对惩罚结果持续跟踪与反馈,以便了解被惩罚者的情绪和思想变化状况,积累惩罚的有效经验。在实践中,大多数学校缺乏此机制,将惩罚默认为学校规训的收尾工作,只有当惩罚力度过大造成极端事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时,才启动相关调查,了解惩罚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学校起初便建立相关评估机制,制定有效的补救措施,那么既可以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又能获得丰富的有效经验,进而决定是否修改现行规范以更好地维持教育活动秩序。

三、学校规训的回归

1.建立规范制定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机制

“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参与到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具有多重益处与教育意义。首先,学生参与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规范意义的理解,明确规范的目的,提高对规范的认可度,对规范产生正面的情感。其次,由于规范获得了学生的真正认可,在执行规范的过程中会减少阻力,从而更流畅地实施规范。最后,学生只有理解规范的目的与意义,认识到惩罚有助于克服自身某些缺点,当自己发生违规行为后,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

学生参与机制主要针对学校规范与班级公约的制定。对于学校整体规范的制定,首先,应鼓励学生通.過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到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当中,如小调查、小采访等,令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校规范的实施现状,反思规范本身与规范的实施存在哪些弊端,并经过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其次,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并给予回复是否采纳及其理由。如召开学生代表大会使用校长信箱等。制定班级公约时,则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小组讨论、针对公约开展辩论等方式由学生自主讨论、制定,并依据不同的违规行为确定惩罚方式与标准,使学生在参与中逐步认可规范、遵守规范。

2.惩罚要有适切性

惩罚的适切性是指制定惩罚标准与执行惩罚的方式是否与行为的违规程度及其后果相贴切。具体来说,在制定惩罚标准时,要在充分考量学生的个性与违规行为类型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确定区别性的惩罚强度。如马卡连柯所讲:“正确地和有目的地应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利用惩罚的制度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罚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到损失。"如对待内向和自尊心强的学生可采取间接性的惩罚方式,并控制惩罚力度,以免惩罚过度引起不必要的悲剧,或力度过小未能达成惩罚的目的。

在执行惩罚时,要坚持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惩罚的刚性是发挥惩罚功能的关键,兼顾弹性则体现人性化的关怀。比如以发放惩罚通知单的形式使学生自主选择惩罚方式,通知单中的惩罚方式须经过学生的讨论并获得师生的致认可,并使学生互相监督。这样既坚持了“犯错就该惩罚”的原则,又保持了适当的弹性,有利于发挥惩罚的教育效果。

3.建立评估机制

学校规训作为一种育人机制,其运行具有程序性特征,评估应是其“收尾”或“善后”工作,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惩罚的后果来决定是否对规范进行修订,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针对惩罚结果的跟踪反馈,观察惩罚结果是否达到预期并分析原因,进而积累有效惩罚经验,并依据反馈结果决定是否对规范进行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仍须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其次,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或建立由校方与家长代表共同组成的委员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家长对于惩罚的意见,持续跟踪惩罚的结果,一旦发现不合理的规训或惩罚,应当将学生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采取校内补救措施,如组织惩罚者当面对学生道歉,后果严重的可辞退惩罚者承担因体罚而就医的医药费等形式,以获得学生与家长的谅解,并尽量消解不良后果,若家校双方最终不能达成谅解,家长则可寻求媒体或法律的援助。

4.完善舆情应急机制

学校作为系统性培养人的社会机构,自然受到社会媒体的监督。媒体对学校中出现的极端事件报道的增多,给学校规训制度的改进提供了改进方向。完善舆情应急机制并非否定舆情的监督功能,对舆情所反映的问题避而不谈,而是学校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充分重视舆论所反映的事件,及时调查,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与处理决定,完善规训制度,修订惩罚标准与措施,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功能。此外,媒体应肯定学校规训的积极价值并适当宣传,对事实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以形成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王碧梅.三位一体:学校规训机制的运作方式读福柯《规训与惩罚》[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06).

[2]戴军,于伟.身体规训及其合理性论析切.教育科学研究,2008(05).

[3]董新良,李玉华.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惩戒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5).

[4]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惩罚
Chapter 20 Extreme torment 第20章 极度惩罚
画与理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Jokes笑话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真正的惩罚等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