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话语权的失衡与重构
2020-10-30刘静郭芬云
刘静 郭芬云
摘要:课堂话语权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权利,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失衡现象,难以得到真正保障。为促进学生课堂话语权的顺利实现,教师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唤起学生关于学习主体的认知,并在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提问问题、合理确定提问与展示的对象提高学生使用话语权的能力等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机会;话语能力
学生的课堂话语权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拥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利,它不仅包括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交往活动主;动用头话语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权利,而且还包括以书面成果的形式表现作品中包含的学生思想的权利。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与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越来越关注,赋予了学生更多的权利,课:堂话语权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今天学生的课堂话语权依然悬而未决,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很多话语权失衡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课堂话语权的实现程度。
一、学生课堂话语权的失衡
1.师生之间话语权的失衡
学生课堂话语权的保障更多通过对话教学来实现,学生通过问答,和讨论学习知识。就问答而言,一般更多的是师问生答。在师生问答这一环节,课堂教学实践中又存在极;少问答与满堂问答两种极端现象,体现在学生课堂话语权上就表现为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旁落与学生课堂话语权的膨胀,师生之间话语权严'重失衡。
一方面,一部分教师虽然赞同并接授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将其;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这些教师很少不会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问答探讨等式的话语交流,即使有交流,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与时间也十分有限,学生的话语表达机会与表挞量少之又少,教师的讲解仍然是课堂教学中的重头戏,这就使得学生的话语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体现自己以生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过于强调学生的权利运用,从而向了对待学生话语权的另一个极端,导致学生话语权极度膨胀。这些教师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提问学生近20多次,将整个课堂对话到底,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个交流接一个交流,一个展示接一个展示,这种情况不仅使得学生个体阅读、思考、写作的时间和机会减少,学生的沉默权利被忽视与剥夺,而且在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个人沦为了学生的应和者。这种情况虽然在表面.上赋予了学生极大的话语权,但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并不强,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受到影响。
2.学生之间话语权的失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权往往是不平等的,这主要表现为发言与展示机会的不均等。就师问生答而言,在没有人举手主动回答问题的前提下,或者大部分学生都举手的情况下,教师课堂上关注较多的是学习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对于排名中间的和靠后的学生,则关注不够。课堂教学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优等生的“一~演堂”,优生替代教师把控了课堂节奏。无论是在组内交流还是在班内展示环节,由于小组讨论时间过短,讨论问题过难,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优生的发言量和出场率远远领先其他学生,其他学生被迫成为优生的陪跑者。另外,有些教师一般都是一个问题只提问一个学生,然后就根据此学生的回答反馈进行讲解,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之间出现话语权失衡,无法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有相对公平的话语机会。
3.难易度问题间话语的失衡教师对于所提问题没有认真地进行设计与选择,随意性较强。例如,些教师设置一些很简单的低效问题,甚至是只需要回答是与否的无效问题。这些问题思考空间不大,学生无需进一步思考就可以回答,或者学生只需要对照教科书就能一字不漏地念出來。这类问题虽然给予了学生话语权,但话语权使用的实效性却不强。另外,低效或无效的问题提得过多,学生会因其没有技术含量而不屑回答,以致无法激发他们思考和探究的热情。又如,一些教师提问的难度过大,或者小组探讨的话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本就不知其然,如何还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结果只能是学生一言不发,或者只言片语,话语表达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
4.审问式被动应答与自由式主动问答间话语的失衡
虽然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往往是一种被动性的获得,学生被提问、被交流、被展示,被打破课堂沉默,很少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表达困惑,因而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另外,即使学生回答了问题,发表了意见,他们给出的答案也还是始终局限在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的问题的答案里,无法提出自己独到新颖的见解。这个过程是按照教师“精心安排”的设计进行的,看似学生们都能够得到话语权,但其实是学生话语权的假性赋予则。
二、学生课堂话语权失衡的消解机制
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受其教育理念影响的。为有效实现学生的课堂话语权,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既不是学生学习的替代人,也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而是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引导与启发。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能忽略学生的先前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讲课中鼓励学生参与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再次,教师应正确看待因多年教学习惯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学习接纳新的教学形式,以增加学生的话语机会,确保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利,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教师要改变对课程的忠实取向,在把握学生发展水平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做合理的详略安排,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的交流与讨论预留出较多的时间,从而保证学生课堂话语权的顺利实现。
2.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其主动;参与自身发展的开始,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也就越强。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体现。拥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学生听课用心、思考用脑、答问活跃,学习行为是积极主动的,反之,则是消极被动的。因此,教师应该唤醒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明确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堂提问与交流展示,帮助学生认识到应该为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学生被动态度的改变有赖于其主人翁意识的唤起,只有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才能在课堂学习中享有更多的言语表达权。
3.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亲其师而后信其道,学生敬师才会亲师,学生对教师心悦且诚服才会听其声、习其道,而后继其志,最终成材。因此,欲育人,先服人,而最能服人的莫过于教师的师德和专业了,“爱智统一”才能使“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高尚的品德和过硬的教学是从教为师的两大'基本准则,也是学生信服教师的两大必要条件。个博学多豺、平易近人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途中的良师,更是学生人生路_上的知心朋友。只有在这样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有勇气说话,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困惑,从而拥有享有更多话语权的可能性。
4.精心设计提问问题
关于学生的话语表达权利,在保障有話能说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说的内容。学生的回答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深度与个性,与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一个有创新性;的开放性的好问题,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想得深,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说得好、说得多。因此,在设计问答这一环节需要投人更多的心思,对问题进行精选,删去些不必要的问题,增加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梯度问题,在保证学生享有的话语权相对平等的同时也保证问题的效度,
5.合理确定提问与展示的对象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发展阶段具有个别差异性,即使同一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因材:提问,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阶梯问题,并对设置问题的梯度与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提问相对应层次的学生群体。同时,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和被提问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长短不同的候答时间,保证各个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思考充分的基础。上都能够有话可说,充分反映出自己的思想,使每个学;生的话语权都尽可能得以落实。
6.提高学生使用话语权的能力
同等条件下,学生的话语权的实现程度是与学生使用话语权的能力呈正相关的,学生的能力越强就越自信,课堂话语权就越能得到保障。为了提高学生的话语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话语表达现状针对性地加以应对。首先,鼓励清晰表达。说话含糊不清、声音过低是学生话语表达效果差的表现之一,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清晰完整、充满自信地回答问题。其次,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词汇贫乏是学生言不及义、发言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储备量,如广泛阅览优秀文章抄写优美的词句等,并提供更多的应用练习词语、句子的机会。最后,,按序表达。针对言之无宇的回答,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整理思绪,再次梳理语序,向别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准确说明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
保障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有效实现,扭转学生课堂话语权失衡现象,不仅仅只是需要教师给学生相应的说话交流、表达的机会和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保证学生有话能说的权利有话可说的机会有话愿说的意愿有话敢说的勇气有话善说的能力。学生能够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理、之有物、之有序,依赖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艺术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何森林.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及原因[J].高教研究,2007(03).
[2]潘芳.中学课堂场域内学生话语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3]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刘庆昌对“适合学生的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8).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