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花
2020-10-29姚会艳
摘 要: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全方位重视的今天,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能力、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代中坚力量,就不得不在语文教学中加重情感的教育,以文美之情,点教师传授之情,动学生解惑之情,正人性美好之情。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取得骄人成绩。
关键词:职业教育;情感教育;德育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全方位重视的今天,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能力、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代中坚力量,就不得不在语文教学中加重情感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完善的人”。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就要求我们做一名情感型的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感性教学去感染学生、感化学生。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是情感性较强的学科,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艺术美等等。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文章奔腾的感情脉搏,在情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撒播下知识的种子。简言之:以文美之情,点教师传授之情,动学生解惑之情,正人性美好之情。达到心灵的契合,做社会有情之人,使德育的目的得以实现,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记得看到好文章时,会为人物哭,为人物笑;为事伤,为事狂;为物喜,为物悲,里面的人、事、物会牵动全身的每一根神经。这就是文章的魅力,文美的力量,它所蕴含的巨大的情感能量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做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把这种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崇尚美,以美的力量催化情感的土壤,真正做到以文傳情,以情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那么,要怎样做呢?
一、要尊重文本作者,与文本真诚对话。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常言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在课堂上,不是只有教师的独白,更有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走近文本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与经历,体会作者写此文章的用意与想法,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意。这些,是我们教学主阵地上的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是指引学生攻取知识堡垒的前行灯,毕竟,文学知识还是来源于现实,而现实正是人类所创造的。人类的情感世界又是最丰富多彩的,这种浓浓的情意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依然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所以,我们要对话作者,真诚地尊重作者的经历与情思,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先认真查阅了解苏轼的生平简介,他所处的朝代特点,他的经历际遇,他的性格特点,他的情思才学,他的文风习惯。只有了解了这些,才算了解了这个人,才能真正体会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所传递的内容。自身的不幸与坎坷,没有使苏轼变得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相反地却使他变得更加体察民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与悲悯,而是感同身受的关切与同情。他的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但是他将这种悲哀融会在江山与久远的历史中,写得气势恢宏,使人油然产生一种悲壮的崇高感。而且,在超越古今的巨大时空背景映衬下,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正是这样的豪迈与洒脱,使他在逆境中不被失意的情绪所压垮,能始终保持旷达乐观的胸怀。当我把这些人物的生平际遇与情感通过感悟的方式传授于学生时,他们也为之震撼,从而更加容易理解作品。
二、学会欣赏美,理解以美传情。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再简单定位于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神与物游,心与理合”,学生入情入境,丰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与作品的充分融合,才能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示范朗读对学生的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教师以情示人,在讲解课文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理想性化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激情与传情,这有助于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与渲染。教学中,我利用设境激情的教学法,给学生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述意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在学习《荷花淀》、《雷雨》等课文时,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初步体会文章之美,直接感知美、领略美,当课文学习完,人物分析清楚后,再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用自己所感知的东西与情感重新诠释文章的内涵,这样能收到意外的惊喜!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还可通过字、词、句的教学,透视文章的内涵,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咀嚼美、品味美、理解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羞涩”把荷花写活了,多像一个个粉面含春,娇羞欲语的少女,姿容妙曼,媚态可掬。作者用生花妙笔,细腻描绘了荷花,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能不拥有美的享受?而这些,同时也离不开学生的联想与想像,在情感陶冶过程中,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人,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积极主动地随客体制约的同时,并突破这些制约,并根据自身的信息储备,对作品中的空白处,通过联系和想象,进行填补和接连,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深刻地体验其内在情感。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没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也没有“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我们应该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只有理解了这种美,才能体会那种情。
三、多学多思,提升教师自身情感魅力。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说,学生首先是喜欢上了他们的老师然后才喜欢上了他们所教的课程。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一堂课当作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能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领悟真谛,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这样授课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品,同时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火一样的激情。老师要学会先动情,对自己的职业动情,对课文动情,对学生动情,对课堂上自己的言表动情,如果做不到,就无法架起学生主体与课本之间、与老师之间情感的桥梁,自身无法融入情感,也就无法完成情感意识的教育。而要做到动情,只能要先做到爱自己的学生,当一个老师爱学生时,就会在课堂教学时充分把自己的情感奉献给学生,奉献给课本,才会真正使学生与课本产生共鸣,才能使课堂活跃,使教学成功,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生命力。要爱自己的职业,只有爱,才会有使命感,才会兢兢业业,才会一丝不苟,才能满怀热忱地服务于学生。反之,就会搪塞,就会敷衍,就会得过且过,对学生也不会有宽容、博爱之心。而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工作者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广纳百家,博采众长,用他人的丰富经验使自己见识更广,在教学中才能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或是她所上的课。
四、亲近学生,搭建心与心的桥梁。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考不上高中,学习不好,年龄又小,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初中备受歧视,处于无人管、无人问、无约束的“三无”状态,突然让他们进入一个愿意接纳并对他们寄予厚望的地方,一时的不适应了是正常的。在这种正常的反应下,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不正常的举动,如打架、旷课、顶撞老师、上课睡觉、玩手机、抽烟、喝酒等等,当老师表现出关心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逃避,然后会满不在乎说自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会说在初中时老师都不管自己,会吊儿郎当,无所事事,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在语文课堂上,他们很少会问到学习的问题,很难对课文产生兴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灰心,不能放弃,要找到症结所在,尝试用各种方法让他们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学生,可每个星期只那么几节课,怎样才能亲近他们呢?
1、我们要走下三尺讲台,深入他们当中讲课,在生活中要多关心他们,关心生活、关心状态、关心情感,要与他们真正全方位接触,缩小彼此的空间距离,用自己有诚心与爱心呵护他们,打开学生的心结。
2、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他们的幼稚与无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能扩大这种优点,让之成为学生的优势,重新让他们自信起来,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使他们做合格的中职生。
3、要爱学生。这种爱,是真心去爱,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时时为他们着想,用爱心感动学生,使他们可以对老师敞开心灵,做到心与心的互动,心与心的沟通,从而使他们信任老师,喜欢老师,能够接受老师的教导,慢慢成长,直至成才!
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道德的规范,所以,加强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总之,我们要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这朵德育之花必然会开得饱满艳丽,职业教育必然会取得骄人成绩!
参考文献
[1] 柯汉林《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文献》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1.3
[2]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 2007 .5
[3] 吴丹 《浅谈职业中学的情感教育》
[4] 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接受理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5] 宋學成、胡愈乔 《论情感教育》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1
作者简介:姚会艳,女,生于1979年6月11日,汉族,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人,从事教育工作,在职高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