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俗体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0-10-29梁夫生许健美
梁夫生 许健美
摘 要:采用中国知网平台和citespace软件,对CNKI中收录的103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4年为研究成果转化的关键时期;研究焦点为: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徽州民俗体育与旅游学科的融合研究、徽州民俗体育的休闲体育属性研究、徽州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研究;整体研究趋势为:徽州民俗体育及其文化研究→徽州民俗体育的价值、内涵、传承,及其与旅游学科的融合研究→徽州民俗体育项目的深入调查研究及其休闲体育属性研究;研究群体间的交流合作稍显不足;研究机构呈现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未来研究中,应准抓研究契机、突破研究瓶颈、破除地域限制、加强交流合作,以实现对“徽州民俗体育”更快速、更深入、更宽泛的研究.
关键词:徽州;民俗体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8-0081-04
引言
徽州,簡称“徽”,包含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在徽州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成并传承了诸多具有鲜明徽州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形成了独有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样态.据调查,徽州民俗体育共计105项,有52项有详细史料记载,其中有“活态”项目44项、“边缘态”项目5项、“消亡态”项目3项[1].目前,部分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跳钟馗、祁门傩舞、板凳龙、目连戏、叠罗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报告和讲话中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殷切希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与时俱进,丰富精神世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国民俗体育作为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是东方体育文化的根源和典范,理应得以保护、传承和创新,使其融入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但目前对其集中深入的文献研究并不多,且几乎全部集中在新千年以后.本文以CNKI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可视化分析”对徽州民俗体育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究其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研究脉络关系等,为徽州民俗体育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以CNKI为平台,以“徽州民俗体育”为主题进行搜索,获取文献66篇,以“徽州”并含“体育”为主题进行搜索,获取文献122篇,通过两部分文献合并、去重、整理、筛除,最终得到相关有效文献103篇.
1.2 研究方法
运用中国知网(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和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对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关键词、文献作者群体、发文机构等进行了计量、典型聚类、结构性变异等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发文量时间结构分析
图1显示,筛选出的103篇文献时间集中在2003-2019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增长期——迅速增长期——波动平台期.
2003-2008年为“缓慢增长期”,共收录10篇文献,占总发文量的9.7%,可见该时间段的相关文献研究较少.这期间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一系列举措:2004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时期几乎每年都有相关举措出现,为众多民俗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了政策引导,但徽州民俗体育研究的政策敏锐度不够,或者成果转化速率较低.
2009-2014年为“迅速增长期”,共收录58篇文献,占总发文量的56.3%,是徽州民俗体育研究的重要阶段.国家于2011年再次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前一阶段一系列文件的基础上,为徽州民俗体育的研究再一次起到催化作用.
2015-2019年为“波动平台期”,共收录35篇文献,占总发文量的34%.经过第一个阶段的探索积淀和第二个阶段的深入挖掘研究,徽州民俗体育迎来了研究瓶颈期,与前一阶段相比,发文量有所下降且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据波动平台上.
2.2 关键词分析
2.2.1 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分析
通过“citespace.v.5.6.R2”输出关键词列表,并截取词频和中心性排名前20的关键词(见图2),其中“词频”代表关键词在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中心性”代表关键词与文献搜索对象的关联密切度及研究分支的重要节点;运用“citespace.v.5.6.R2”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2003-2019、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共得到节点181个,链接228条,密度为0.014(见图3).通过两幅图片的对照分析,可以简要总结出徽州民俗体育研究的脉络特征及焦点.
徽州民俗体育研究脉络,以“徽州”“民俗体育”为两大脉络中心,向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徽州民俗体育与旅游学科融合、徽州民俗体育的休闲体育属性、徽州民俗体育的保护和传承等主要节点延伸,延伸后形成次级节点中心,进而形成更为微观、互联的研究网络.可见,徽州民俗体育研究节点多元,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突出.
纵观徽州民俗体育近20年的文献研究历程,不难发现其研究焦点所在:徽州民俗体育研究注重“文化”研究,词频和中心性排名前20的关键词中各出现4次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徽州民俗体育研究注重与旅游学科融合,这与徽州的现属区县旅游资源丰富关联密切,图三中依次出现了“体育旅游”“旅游”“旅游开发”等节点;徽州民俗体育研究与休闲体育联系紧密,贾磊作为徽州民俗体育文化领域的研究专家,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他说:休闲和休闲体育虽然是在20世纪才纳入人们研究的视野,但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与人类一同诞生的,早已存在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中[2];徽州民俗体育研究注重其保护、传承、发展,词频和中心性排名前20的关键词中多次出现与其有直接关联词语,这也与前面提到的习总书记所倡导的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高度一致.
2.2.2 关键词时间轴分析
在图三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v.5.6.R2”对关键词进行了时间轴聚类分析(见图4),系统自动按照3-4年为单位,大致划分了五个时间区域和12个聚类轴.通过关键词对应的时间区域和聚类轴,可以分析出各时间区域的研究热点以及重要聚类的研究趋势.
Y轴-纵向区域研究热点分析:2003-2007年,以村落体育、民俗体育、徽州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点;2007-2010年,以徽州民俗体育的价值内涵、民俗项目调查、体育旅游为主要研究点;2010-2013年,以徽州民俗体育价值内涵、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休闲体育属性为主要研究点;2013-2016年,以徽州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现实价值意义、体育旅游融合、单一民俗项目为主要研究點;2016-2019年,以徽州民俗体育的文化、休闲体育属性、产业融合开发、传承与发展、体育旅游融合为主要研究点.整体研究趋势:徽州民俗体育及其文化研究 徽州民俗体育的价值、内涵、传承,及其与旅游学科的融合研究徽州民俗体育项目的深入调查研究及其休闲体育属性研究.
X轴-横向重要聚类研究趋势分析:文化聚类研究,从徽州民俗体育文化与及从属文化、平行文化的关系分析研究,向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本身相关研究转变;民俗项目聚类研究,从相对集中的项目调查研究向众多项目的调查、价值、传承、发展研究方向转变;体育旅游融合聚类研究,徽州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贯彻始终,与体育产业的交叉研究紧密性逐步提升;休闲体育属性聚类研究,从古代徽州民俗中的“休闲观”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向徽州民俗体育与现代休闲体育融合研究转变.
2.3 作者群体分析
统计发现,相关研究发文量居前六的分别为:聂秀娟(12)、贾磊(11)、卢玉(8)、王国凡(8)、任远金(7)、陈双(7).通过中国知网“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并截取了其中团队成员较多、合作较为密切的三个群体(见图5),分别是以贾磊、聂秀娟、吴灵萍、陈毅清等为主要成员的黄山学院群体,以金涛、余涛、卢玉为主要成员的安徽师范大学群体,以王国凡为研究网络中心的安徽师范大学群体,其中贾磊和聂秀娟共现次数为10次,位居所有作者间合作次数首位,陈双和任远金以6次居于次席,其余均为3次或3次以下.可见,徽州民俗体育研究机构间的交流合作稍显不足.
2.4 被引分析
以最终整理的103篇文献为数据库,通过中国知网“被引”排序,并把排名前10的文献形成截图(见图6).排名最高的是牛芳等于2014年发表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以徽州嬉鱼灯活动为例》,被引40次,其余9篇均被引15次以上.说明以上10篇文献,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价值意义.
2.5 发文机构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对机构分布进行了截图(见图7),分别以“全部文献”和“核心期刊文献”对发文机构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03篇文献中,包含核心期刊18篇,黄山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占据地域优势,无论是全部文献还是核心期刊文献发文量均排在前两位,黄山学院以38篇居“全部文献发文量”首位,安徽师范大学以11篇居“核心期刊文献发文量”首位.可见,徽州民俗体育研究机构呈现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3 结语与展望
在徽州民俗体体育的研究历程中,2009-2014年为研究成果转化的关键时期;研究焦点为: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徽州民俗体育与旅游学科的融合研究、徽州民俗体育的休闲体育属性研究、徽州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研究;整体研究趋势为:徽州民俗体育及其文化研究→徽州民俗体育的价值、内涵、传承,及其与旅游学科的融合研究→徽州民俗体育项目的深入调查研究及其休闲体育属性研究;研究群体间的交流合作稍显不足;研究机构呈现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徽州民俗体育未来研究中,应紧随时代脚步,准抓重要研究契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突破研究瓶颈,加快对徽州民俗体育的深层次研究,以承担保护和传承之使命;破除地域限制,加强学科、机构、群体间的交流合作,实现思想共通、理念共融、成果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凯珍,冯潮,余涛.徽州地区民俗体育的分布与特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9(07):48-52.
〔2〕贾磊,聂秀娟.徽文化休闲观与徽州休闲体育文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11(03):91-95.
〔3〕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5〕贾磊.徽州体育文化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6〕王国凡.徽州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王国凡,郭迎春,许玉正.徽州民俗体育兴盛的缘由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30(09):64-67.
〔8〕金涛,卢玉,余涛.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学阐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6(03):140-144.
〔9〕牛芳,卢玉,陈小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以徽州嬉鱼灯活动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25(03):58-61,72.
〔10〕任远金,卢玉,陈双.徽州民俗体育在村落社会的文化意蕴与存在价值[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41(06):71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