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因素与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相关性研究

2020-10-29赛汉其其格薛芸芸

关键词:环境因素

赛汉其其格 薛芸芸

摘 要:2001年秋季,全国城市和县城的小学开始逐步开设英语课程。赤峰地区蒙古族小学也逐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但在调研中发现,蒙古族学生英语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作者结合自身英语教学经验,对赤峰地区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进行了个案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环境因素与蒙古族中小学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相关性,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环境因素;蒙古族中小;英语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9-0109-04

一、研究背景

2001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的小学首先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3年,外语正式列入小学课程计划。蒙古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外语,主要以英语为主。二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不断改革,蒙古族学生外语教学在此基础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同等条件下的汉授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其中的原因与蒙古语授课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研究起步较晚,整体研究水平较低,研究内容尚未适应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脚步,无法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的需求有一定的关系[1]。陈亚杰通过问卷调查、测试以及教学实践认为在中国,大多数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要属第三语言学习,或纯粹的外语学习。蒙古族学生语言教学研究,即外语的学习效果受个体条件、周边环境、教师的授课方法所制约,教师要因材施教,指导蒙古族大学生努力学好英语[2]。苏德以民族语言学、语言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讨了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分析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3]。赵剑宏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从蒙古族中小学英语课程定位出发探讨蒙古族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指出“母语作为基本要求,汉语作为必备素质,外语作为发展能力”的双语教育目标,解决现存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4]。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中小学在校人数相對较少,开展外语教学的时间短,但普及速度快。蒙古族学生英语教育现状并不乐观。英语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学习资源、考试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因此作者结合自身英语教学经验,对赤峰地区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进行个案研究,了解赤峰地区蒙古族学生英语教育现状,寻找蒙古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的共性,分析总结影响蒙古族学生学习英语效果的内外因素,提出可行性对策,为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相关研究提供材料。本文主要探究其中环境因素与英语学习效果的相关性。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蒙古族中小学师资、英语教材、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理论依据;教师、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习现状;课堂观察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在与外语教研员、教师、学生和家长访谈的基础上,从主客观角度阐述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环境因素。

三、研究对象

赤峰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共59所。本研究选取了10所分布在不同城镇乡村的中小学,其中三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赤峰市蒙古族小学、翁牛特旗海拉苏蒙中,阿鲁科尔沁旗天山蒙中作为研究对象。赤峰市蒙古族小学位于赤峰市内,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翁牛特旗海拉苏蒙古族中学位于翁牛特旗海拉苏镇,是一所牧区乡镇中学;阿鲁科尔沁旗天山蒙中位于天山镇,是一所镇级蒙古族高中学校。参与调查研究的是相关学校的教师、学生和相关领导。

四、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环境因素分析

学习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本文主要探讨微观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环境。对于蒙古族学生而言,英语学习属于三语习得,首先不同于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的环境差别更大。同时不同于汉语授课学生的英语习得环境,绝大多数蒙古族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在课堂上培养的。蒙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特征中部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本课题在研究蒙古族学生自身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其英语学习的教育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师资以及教材、教学工具,教学模式,教学评估等,并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和评价,考察研究内容。

(一)师资情况分析

英语教师是英语教学的实践者,也是学校教育环境因素的重要环节。英语教学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在调查中的发现,在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下,蒙古族中小学的师资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赤峰市蒙古族小学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级两个班,共12个班级,配备英语教师4名,均本科学历;海拉苏蒙古族中学初一到初三年级一共授课班级数为6,配备英语教师数量3,一名本科学历,一名函授本科学历,一名大专学历;天山蒙中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一共6授课班级,配备英语教师数量3,均本科学历。调查发现,蒙古族中小学英语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学历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教师编制也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是教学现状缺并不乐观。根据蒙古族学生的特点,蒙授英语课堂有别于汉授英语课堂,蒙授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其英语水平、汉语水平、蒙古语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是汉语授课毕业生,英语水平很高,但是不懂蒙古语,基本汉语授课;部分教师是蒙授英语专业毕业生,蒙语水平高,但英语水平和汉语水平相对较差;还有部分教师接受的是汉语教育,英语水平高,但仅能听懂蒙语,在课堂教学中仍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在大学,蒙授大学生英语教师也同样存在与学生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在访谈中,相关教师也提出了语言使用方面的困境。教师在课下投入的时间不少,但是教学效果不显著。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下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材情况分析

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在访谈中受访教师认为教材难度大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赤峰地区,蒙古族学生,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中,统一使用教育部要求的统一汉文版教材。目前,国内英语教材和教辅资料种类繁多,但辅助英语教材的蒙古文翻译的英语教材种类少,出版滞后、编译质量低、配套资源不足。在考察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现行英语教材,包括容量、难度等做了评价:

小学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难度适中,学生基本能掌握,其中五成教师赞成使用蒙语辅助教材;因牧区学生受汉语水平的影响,初中教师更多倾向于使用蒙语辅助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中教师认为,针对蒙古族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目前教材容量大于实际需求,是否使用蒙语辅助教材区别不大。综合分析,学段越高,教材的适应性评价越低。学生英语学习时间越长,与课程目标的差距越大。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正验证了这一点。目前高校针对部分蒙古族学生开设起始班英语课程。起始班英语教程内容较大学英语教程内容,难度小,但是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不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调研组对蒙古族中小学常用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使用方式等也做了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在英语课上,小学教师经常使用录音机,挂图、卡片和多媒体;初中教师使用录音机的较多;高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的较多。所调查学校均没有给教师配备电脑。调研发现,英语课堂,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较高,但是能够熟练做课件的教师比例不高。小学多数教师是放一些动画片,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初中与高中教师多用于练习题的讲解,并没有充分体现多媒体课堂模式的优势。

(三)英语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分析

英语课堂教学是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的主渠道。蒙古族中小学全面幵设英语课程的时间短,受教育环境因素影响,英语教学水平整体低于汉授学校。根据笔者实地调研观察,蒙授学校英语教学多数以常规教学为主,忽略展情境教学以及教材创设的活动任务,课堂缺少英语技能训练。总体上看,蒙授英语课堂仍旧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读、写,忽略听、说。多数小学班级学生人数在30人左右,便于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实际课堂观察中发现英语教学活动较少,教学模式单一,整堂课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多数教师汉语授课。初中英语课堂,有部分年轻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口语练习活动,内容上仅限于课本内容,缺少情景创设,不利于学生培养听、说能力。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能力问题,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缺乏有效沟通,教师设计的相关情景教学内容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学生不想说,而是学生不会说。英语教学中口语训练的缺失一直是英语教学改革的短板。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更加薄弱。英语学习是语言习得过程,学生的听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程度。在调查中发现,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教学仍旧偏重于书面学习,语言学习的听、说训练演变成了读、写、背,语言训练主要是读课文,写作文,背单词,偏离教学目标。内蒙古蒙授高考英语科目的听力部分尚未计入总分,因此英语教学通常忽略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小学课堂听、说部分占的比例大一些,但是内容也仅限于课本的对话,听对话,读对话,基本无其他拓展内容;初中英语难度加大,课堂中重点放在单词和语法的讲解上,听、说时间减少,这时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渐出现差距;高中英语课文翻译、语法和习题讲解增多,汉语辅助教学的比例也随之增加。这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出现明显差异,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部分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根据学生的水平安排课程内容。教学能力低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课堂配合教学程度低,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师教学水平的差距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大学里,蒙古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从事蒙古族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在访谈中提到,应该注重蒙古族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大学时期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建议

本文对当前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成效与教育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明确英语学习成效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缩短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成效与教育目标要求之间的距离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高度重视蒙古族中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育实践来看,蒙古族小学英语课程已经全面实施,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基本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学生开始在新的基础教育体系下学习英语。但是相关研究表明,蒙汉双语教育体系中开设小学英语课程,没有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直接套用汉授学校的英语课程模式,在师资和教育环境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全面推广并实施十年。最早接受小学英语教育的蒙古族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其英语学习成效并不明显。在目前的条件下,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蒙古族学生英语教学。教育行政部门,在引进优秀教师和培养蒙汉兼通英语教师方面应提供政策支持、在改善教学条件,教师培训,外出进修学习方面提供资金支持。本研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现有情况下,蒙古族中小学英语课程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外,学校各级领导的教育管理理念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首先要改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英语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合理设置英语课程,将英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降低英语教材中较难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根据实际需求,为英语教师提供培训和外出进修的机会,提高其英语教学能力。研究调查发现,改善赤峰地区蒙古族学生英语教学现状,需特别关注纯牧区中小学英语学习情况。相关校领导应根据牧区学校的教学特点,应积极向上级反映学校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从改进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等基本保障方面扭转现状,改善牧区学生英语学习环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扩招以来,越來越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开始从事英语教师工作。但因高校的统一课程设置,目前每年师范类蒙汉兼通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有限,尚不能够满足需求。因此,课题组认为,校领导,教育局及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特征,提高蒙古族小学英语师资标准,由蒙汉兼通英语专业教师承担小学英语教学任务。小学阶段是英语语音学习的关键时期。在现有英语师资语音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小学生将错过语音学习的最佳时期,无法改变“蒙古语腔加汉语腔”的英语语音。笔者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校定向培养方式培养蒙汉兼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少数民族英语专业毕业生回到本地区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开设蒙古族英语教师的师资课程或培训班,对英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英语教学水平。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英语课程的蒙古族小学,应配备至少一名英语为母语的职业教师,负责语音和口语训练。聘请外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语音准确性,创造英语听说交流环境,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英语教师在职提高英语技能。蒙古族小学开设外教口语课,可以提升民族学校的教学水平,增强民族教育的吸引力,早一步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科学设计。

(三)增强英语教材的研发,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目前蒙古族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蒙古族学生受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英语基础差。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方面都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在编写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材过程中,应考虑到少数民族族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背景,在内容选定上增加相关知识,切实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其英语学习能力[5]。在课堂教学方面,就蒙古族学生而言,建议调整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形式,以英语听、说技能训练为主,同时加入相应的读、写训练,开展小班授课。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采用游戏类、声形色俱全的教学方法,选用相应的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活动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互动性和竞争性,充分调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泛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录像和电视等教学手段,整合、配置、利用相关教学资源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蒙古族学校虽然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英语教学并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发展偏离《课程标准》的目标。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年级汉授学生。在大学,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低,在培养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无法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从蒙古族学生长远发展来看,需要根据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学习需求,改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环境因素,因材施教,寻找一条符合蒙古族学生实际情况的英语教学路子,加强英语中小学、大学“一条龙”教学研究,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蒙古族学生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4〕赵贱宏.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陈亚杰.语境视角下蒙古族大学生英语作文语篇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01).

〔3〕苏德.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研究及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启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01).

〔5〕顾瑾.促进少数民族英语教育发展的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9(0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In the autumn of 2001, primary schools in cities and counties across the country began to offer English courses gradually. The Mongolian primary school in Chifeng area has gradually started to offer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third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However,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ngolian Students' English education is not optimistic. Based on English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makes a case study on the English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ian students in Chifeng area.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English learning effect of Mongoli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Factors; Mongoli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nglish Learning Effect

猜你喜欢

环境因素
渤海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素的响应关系研究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论庭院花卉种植的环境因素
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可靠性工程之环境因素分析与控制*
考虑环境因素的分布式发电多目标优化配置
热带海域不同海区环境因素差异及腐蚀性对比研究
免耕播种实践及其对小麦生产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母猪繁殖能能力的环境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