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020-10-29李娜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李娜

[摘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文章基于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提出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质量提升的应对之策: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学分制管理体制;坚持成果导向,实施好1+X证书制度;实施差异化培养方案,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双轮驱动”体系,夯实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李娜(1978-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  266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行动导向的高职酒店交际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30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0-0056-04

一、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

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扩招使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教育举措,使全民学习、全民参与和终身学习成为现实。然而高职扩招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学生管理难度加大。高职院校针对传统生源通常采取单一化管理模式。在此次百万扩招的大背景下,除高中应届生外,有高达3.5亿规模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生源具有进入高职教育的机会。他们社会经历各异、家庭背景不同、学业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不同于传统的针对单一性应届生源的教学模式,向多样性社会生源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生源通常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与社会接触度要远高于应届生源,自主学习能力更强,如何培养、管理、教育好社会生源将是高职院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个性。不断加入的社会生源使培养方案成为高职院校扩招最大的变量。高职教育一以贯之的线下学习、全日制学习、就业实习等步调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平均发力、“一刀切”的人才培养弊端日益凸显,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高职院校需针对个性化生源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方可实现学生“低进中出、中进高出”的培养目标。

3.教学模式单一。我国传统高职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学习大纲等基本参照普通教育,缺少多样性,甚至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还停留在校外实习和输送临时劳动力的低层次上,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因此,高职院校要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办学效益,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4.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扩招后高职生源多元化,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毕业标准“一刀切”,显然不切实际。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注重对知识的考核,忽视对能力的培养;注重结论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很难对多元化生源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这要求高职院校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教育资源不足。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目前得到了显著改善,部分学校在多项考评中可以达到优秀水平,但依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差。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高职院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信息化教学设备、实习实训基地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扩招无疑对高职院校提出更大挑战,让本来就匮乏的教育资源显得捉襟见肘,教育质量亦难以保障。面对多元化生源结构以及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高职院校需多措并举优化教育资源。

6.“双师型”教师不足。扩招背景下,师资成为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从教师来源看,我国高职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校或者师范院校,虽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缺乏相关行业知识和行业实操技能。另外,扩招后部分非传统生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及行业经验,他们希望通过学校学习系统提升自身的职业技术水平,但囿于高职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往往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因此,高职院校需打造一支适应行业发展、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扩招让更多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特殊群体享有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满足了人人渴望成才的愿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技术技能人才。

2.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的生源结构和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促使高职院校构建行业化、个性化、动态化、弹性化人才培养体系。行业化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要求,高职院校构建与行业相关的课堂环境、讲授内容、授课目标和教学手段,以培养符合不同行业需求的人才。个性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要求,高职院校满足学生个性化學习需求,给学生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动态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状况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可尝试构建五大“金课”模式,即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从而让高职教育教学更具活力。弹性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要求,高职院校改革传统评价方式,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推行学分银行,助力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质量提升的应对之策

《方案》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扩招带来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改变,要求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上进行改革。

1.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学分制管理体制。学分银行的建立可以推动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非传统生源成为高职院校的长期固定生源。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学分制管理体制,学习者可以根据個人的学习进度、生活情况进行学分的选修以及学习计划的制订,有利于满足学习者自主发展的需求,提高办学效益;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得行业知识和行业技能,并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学分制管理模式实现了从人才培养的整齐划一向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方向转化,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坚持成果导向,实施好1+X证书制度。在1+X制度中,“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职业资格证书。这里的“1”和“X”体现的学习成果均给予相应学分,学分通过认定、积累,最终可以相互转换,实现“书证融通”。《方案》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通过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融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这样,高职教育可以向两端延伸,既可以开展职业培训,又可以完成学历教育,从而提高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的就业能力。

3.实施差异化培养方案,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坚持分类培养。扩招背景下高职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学生的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目标等存在一定差异。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势必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要摸清受教育者的教育基础、技能水平和就业需求,突出因材施教这一主题,开发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设通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进行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效解决生源复杂和难培养的问题。

4.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院校要开展以信息化技术为主导方向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以信息化技术为抓手,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及共享平台;完善教材形态,对经典的纸质教材,通过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一体化教材体系,打造具有互动式教学特点的课程教材。针对农民工群体学习经验较少、认知能力较差且出于生存发展需要容易放弃职业教育而选择其他工作的情况,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全日制办学模式,建立“线下教育+线上课堂”授课模式。另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实现校际、校企之间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教学资源库,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5.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高职扩招百万归根结底就是要为企业培养各类人才,高职院校圆满完成扩招任务的突破点在于企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创新办学模式,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使“产教融合”落地生根。

第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依据学生的年龄差异、知识水平差异、需求差异,分类分批组织校内、校外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构适应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第二,非传统生源中的一部分是社会人员,其学习目的是实现再就业,然而高职院校缺乏再教育和再培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这就要求院校主动打开校门,了解社会产业发展趋势,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科学合理地盘活优化教育资源。第三,邀请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设计,让高职院校设置课程“接地气”、企业所需人才“有灵气”、产教融合“有活力”、校企合作“有张力”。第四,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这不仅能够让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学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因此,高职院校需重新审视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上的作用,同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完成对专业教育方向的调整,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五,校企建立沟通机制。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扩大企业“话语权”,让企业对学生考核做出评价。这有助于院校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让企业为学生考核评价“赋能”。

6.构建“双轮驱动”体系,夯实学生主体地位。面对大幅扩招,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评价和教师业绩考核“双轮驱动”体系。第一,学生对教师开展评价,扩大学生“话语权”,实现学生评价与建议、学生评价与改革、学生评价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二,开展学情跟踪调查评价,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过往学习经历、如今学习动机、学业诊断、专业能力及素质发展、毕业去向、专业与产业契合度等内容,实现学习与诊断、就业与社会需要的“双挂钩”。第三,调整教师业绩考核体系,改变高职院校教师盲目追求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的现象,解决科研与教学倒挂的尴尬处境。高职院校将对教师考核的着力点放在课程开发能力、学科建设发展、学生学习管理与就业指导、教学业绩尤其是产教融合培养贡献等方面,引导高职院校教师从热衷科研的“围城”里走出来,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为什么强调职教是一种教育类型[N].光明日报,2019-03-12(13).

[2]陈容.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54-57.

[3]范笑仙,郅庭瑾,卢威.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职教发展研究,2019(1):2-10.

[4]刘晓,刘婉昆.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与职业,2019(14):5-11.

[5]曾珠,柏文涌.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要求、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0):5-12.

[6]李洪渠,彭振宇.高职扩招100万的责任担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12-14.

[7]匡瑛,石伟平.论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意图、内涵实质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92-96.

[8]贾玉玲,杨艳玲.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山东化工,2020(49):174-175.

[9]潘菊素.关于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4):12-16.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