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洞庭湖生态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2020-10-29严韬邓玉梅陈文义玮
严韬 邓玉梅 陈文 义玮
【摘 要】论文总结分析了洞庭湖目前存在水资源量短缺、水体污染嚴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生态问题,并提出了湖区生态治理的三点建议: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调整湖区产业结构,落实污水排放管理措施;畅通湖泊水体,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ecolog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Dongting Lake, such as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serious water pollution, degrada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 of wetland, and puts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treatment of the lake area: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building and improving supporting facilities;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lake area, implementing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sewage discharge; unblocking the lake water body and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关键词】洞庭湖;污染;治理
【Keywords】Dongting Lake; pollution;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10-0032-02
1 引言
洞庭湖地处湖南、湖北两省,北连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具有沟通航道、调蓄水量、繁衍水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是中国境内21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素有“八百里洞庭”的美称[1,2]。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洞庭湖周边工农业的发展,长江上游水利设施的兴建,尤其是三峡工程的运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洞庭湖出现航道淤积、面积萎缩、水量减少、湿地功能退化、湖泊富营养化等问题,水质恶化程度愈来愈严重[3,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中,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的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 目前洞庭湖存在的问题
2.1 入湖河流水量减少,水资源短缺
洞庭湖水系北部承接了长江荆江段太平、藕池、松滋三口的分流,南部汇集了湘、资、沅、澧四水,最终在城陵矶汇入长江,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水系。三峡大坝位于洞庭湖水系的上游,于2003年开始正式蓄水运行,有效容积为393×108m3,大约占长江干流径流量的9.2%。由于三峡水库的调度,减少了三口分流量,打破了洞庭湖水系的稳定性。入湖水量、含沙量的减少降低了洞庭湖容量,改变了湖区的水环境[5]。
2.2 污废水排放缺乏管理,水体污染不断加剧
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渔生产基地,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但是随着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控制,湖区水质不断恶化。据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水质的主要三大指标——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在三峡水库运行后上升趋势十分显著。总氮指标在1993-2006年基本维持在Ⅳ类,而在2007-2011年恶化为Ⅴ类水质标准,在2010年达到峰值。总磷在三峡水库运行前基本为Ⅳ类水质标准,三峡水库运行后整体呈上升趋势,在Ⅳ类水质标准上下波动。CODMn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但整体浓度处于较好的Ⅱ类水质,CODCr浓度波动变化无显著趋势性,整体处于较好的Ⅰ类水质[6,7]。三峡水库运行后湖区来沙量减少,吸附在泥沙表面的磷的含量也随之减少,但是由于湖区周边城镇化加速、人口急剧增加、水产养殖业扩大、造纸及纸制品和石油化工等工业发展,产生了大量污废水,这些污染源未得到有效的管理,污水中氨氮、重金属、农药残留物等的含量不断增加,影响了湖区水体水质。
2.3 湿地系统被破坏,生态功能退化
三峡大坝运行后,由于对水库流量的调节,湖区上游来水量发生变化,湖区水位下降,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增长,导致湿地提前出露,湿地系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湖区湿地面积在过去的10年内减少了24万亩,湿地功能退化,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如扬子鳄、白鳍豚等我国特有的珍惜物种基本灭绝。近20年,洞庭湖水鸟数量骤减,由原来的20万只以上,减少至13万只。同时,钉螺繁衍影响湖区周围农业生产,血吸病传播威胁人类的健康,湖区居民饮用水水质、水量得不到保障。
3 湖区水环境治理对策
3.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
根据湖区的现状、远期规划,建立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明确监管部门的管辖区域和管理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管理责任,推进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落地。建立和完善湖区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保障污水处理率达100%。建立城市污水排放标准和制度,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管。
3.2 调整湖区产业结构,落实污水排放管理措施
湖区污水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农药污染。要因地制宜建设和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制管网系统建设。对农村厕所进行改造,采用污水管网收集粪便,再统一进行处理。并加大污水排放监管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率,同时,控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量。
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对湖区分散、污染严重、污水处理設施达不到要求的小型工业企业实行限期整改、停产整治,甚至关闭。建设工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发展,推动有色、化工、印染等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对水污染重点行业实施清洁化改造。完善园区污水收集管网系统,确保园区所有污水能够得到妥善处理。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节水型企业。
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减少化肥的投入,同时,改变灌溉方式,降低农田N、P的流失,提高农业产量。湖区依法科学规定禽畜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分区进行严格划分和管控,清理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加大禽畜粪污处理系统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发展沼气配套、有机肥生产等粪污综合利用工程,以收集的禽畜粪便为原料生产沼气,供居民生活使用,将沼液、沼渣加工成有机肥种植水果、水稻、蔬菜和水产养殖,实现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体系。
3.3 畅通湖泊水体,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由于入湖水量的减少,使得水中泥沙淤积,原本四通八达的水系被堵塞,甚至断流,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对淤积严重的水系进行清淤,打通各水系之间的连通性,提高水体的交换能力,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对水质恶化的黑臭水体,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案,在湖区周围使用下沉式绿地、透水砖、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设施,收集和净化初期雨水,从源头截污,然后加强推进底泥疏浚、生态净化等措施,实现综合治理。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提高绿色植物覆盖率,保护现有的水土资源,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最终实现人与生态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
4 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是现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农副产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整湖区工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推行生态修复机制是保护和治理洞庭湖的重要出路。
【参考文献】
【1】黄代中,李芬芳,欧阳美凤,等.洞庭湖不同形态氮、磷和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9,28(8):1674-1682.
【2】胡光伟,张明,刘珍,等.洞庭湖水质变化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30(8):39-45.
【3】姜恒,黄兵,钱湛.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初探[J].环境科学导刊,2019,38(4):36-40.
【4】郭晶,连花,李利强,等.洞庭湖水质污染状况及主要污染物来源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19,40(4):1-7.
【5】黄韬,张俊宏,邓志民,等.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洞庭湖区水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进展[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29(6):61-67.
【6】林日彭,倪兆奎,郭舒琨,等.近25年洞庭湖水质演变趋势及下降风险[J].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2):4636-4643.
【7】胡光伟,张连.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饮用水的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导报,2018,36(12):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