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对城市客流量的影响
——基于动态面板GMM估计分析
2020-10-29王兆峰
王兆峰 汪 倩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1]。2018年,全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30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旅游者的流动伴随着资金流、信息流等,因而旅游业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由于各地盲目开发旅游项目,导致中国旅游业低效、高速发展[2]。如何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增加城市客流量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旅游产业关联性很强,为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旅游产业集聚能够加速资源要素空间流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旅游产业与城市客流量、资金流、信息流等有密切联系,探讨旅游产业集聚与城市旅游客流量对产业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的集聚过程[3]、集聚作用[4]、空间集聚效应[5]等方面进行研究,多采用波特钻石模型[6][7]、离散logistic方程模型[4]等方法,一般不涉及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做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概念进行丰富讨论[8-11]。此外,王凯等[12]、贺小荣等[13]、高苹等[14]分别对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刘佳等[15]认为旅游产业集聚有助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王丽雯[16]、魏玮等[17]均认为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关系。李姝姝等[18]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31个省(区、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旅游业效率。
综上所述,一些学者专家对旅游产业与旅游集群做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不足。在研究内容上,鲜有学者探究省域旅游产业集聚度与城市客流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学者多借助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城市客流量的影响因子分析,忽略了变量内生性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湖北省各市州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GMM对旅游产业集聚与客流量的互动关系进行动态分析,为发展优质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长江和汉江交汇于武汉市,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省内拥有A级景区371家,2017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14亿元。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湖北省提出“两圈两带”空间战略布局(即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集聚能促进资本要素积累,扩大旅游产业规模。研究旅游产业集聚对城市客流量的影响,以期通过合理的集聚化发展吸纳更多的客流量,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1 研究区概况图
(二)研究方法
区位熵法可以衡量产业在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常用于区域经济研究中对产业集群进行识别[19]。鉴于此,本研究选择使用区熵法测度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其计算公式如下:
TIAi,j=(ti,j/ei,j)/(Ti/Ei)
(1)
式中,i为年份,j为省份,TIA表示旅游产业区位熵,t表示地区旅游产业的产值,e表示地区生产总值,T表示整个区域的旅游产业总产值,E表示整个区域的生产总值。当TIA≥ 1时,表明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形成了优势产业;当TIA< 1时,表明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低,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旅游产业集聚与城市客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实证模型如下:
lnYi,t=λ0+λ1lnX1i,t+λ2lnX2i,t+λ3lnX3i,t+λ4lnX4i,t+λ5lnX5i,t+λ6lnX6i,t+εi,t(2)
式中:i为省份,t为年份,Y表示城市客流量,X1表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X2至X6为一组控制变量;X2表示经济发展水平,X3表示旅游资源禀赋,X4表示交通发展水平,X5表示对外关联度,X6表示市场规模,ɛi,t为随机误差。
客流量往往存在持续性,一方面,人们对目的地比较满意,导致重游率较高;另一方面,人们在分享某一目的地旅游经历的同时,对旅游目的地起到宣传推广作用,形成口碑效应,增加潜在游客的来访几率[20]。在模型(2)中加入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扩展为动态面板模型(3):
lnYi,t=λ0+λ1lnYi,t-1+λ2lnX1i,t+λ3lnX2i,t+λ4lnX3i,t+λ5lnX4i,t+λ6lnX5i,t+λ7lnX6i,t+εi,t(3)
由于模型(3)中加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加上本研究为较短面板模型,适宜采用广义矩估计法。广义矩估计包括系统GMM和差分GMM,系统GMM是对差分GMM的扩展,可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同时克服弱工具变量问题,提升估计结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因此本研究选用系统GMM 进行研究[21],并以Sargan检验和AR(2)序列相关检验判定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和模型设定的合理性。
(四)指标选取
为了全面考查旅游产业集聚对城市客流量的影响,本研究将客流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将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综合参考徐敏[22]、马丽君等[23]研究成果,纳入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发展水平、对外关联度和市场规模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以充分检验对城市客流量产生作用的相关影响因素。各变量具体如下:
被解释变量:客流量(Y)。客流量是指目的地全年接待旅游者总数,该指标由国内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人次加总得到。
核心解释变量:旅游产业集聚水平(X1)。旅游业综合性和关联性极强,综合考虑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诸多现实性因素,采用区位熵法测度样本研究期间湖北省各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
控制变量:1.经济发展水平(X2)。旅游业发展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客流量[24],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其刺激潜在的旅游需求转变成现实的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采用滞后一期的城市人均GDP来表征。2.旅游资源禀赋(X3)。资源赋存情况决定了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小,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点)规模效应更大,因此选取各市州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点)进行度量[25]。由于景区等级存在差别,不能通过简单的数字叠加来表征旅游资源禀赋,故借鉴马丽君等[26]的研究,对3A、4A、5A级景区分别赋值0.2、0.3、0.5,加总求和得到该要素值。3.交通发展水平(X4)。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前提,交通可达性能够提高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亦能使周边旅游城市享受交通发展带来的扩散效应,公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采用公路网络密度来表征该指标[27]。4.对外关联度(X5)。对外关联度越高,知名度就越高,选取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表征[28]。5.市场规模(X6)。选用人口密度表征该指标,体现本地市场效应对客流量的影响[29]。
(五)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07—2018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各市州的统计年鉴以及对应年份各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个别缺失数据采取线性插值法加以补充。本研究不包括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以保证研究区域行政级别一致性。为统一量纲和避免异方差,对变量统一进行对数化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基于2006—2017年的旅游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利用区位熵法对湖北省各市州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选取2006年、2010年、2014年以及2017年4个时段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及城市客流量进行时空分析。
(一)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如图2,时间维度上,十堰市、咸宁市和恩施州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研究期间,恩施州的旅游产业集聚增长最为显著,2006—2017年,恩施州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从0.773增长到2.95,年增长率达14.01%。2006年,恩施州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低。由于多山地的地理条件,交通和经济发展受限,从而制约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区内旅游政策利好,加之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推进,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开始大幅增长。2010年开始恩施州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远高于同期其它市州。研究期内,武汉市的旅游区位熵均大于1。由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从2010年开始武汉市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宜昌市2006年的旅游区位熵大于1,之后出现下滑趋势。2015年宜昌市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图2 湖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集聚水平
空间维度上,选取2006—2017年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均值进行空间可视化得到图3。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偏低,均值是0.931,仅武汉市、咸宁市等5个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比地区均值水平高,占总数的38.46%。各市州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旅游业形成优势产业的城市为位于武汉城市圈的武汉市、咸宁市以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十堰市和恩施州。其中,武汉市凭借产业政策优势和资源配置优势,其旅游产业呈现集聚化发展,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咸宁市温泉资源充沛,旅游优势突出,市政府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形成以温泉旅游为龙头产业集聚。宜昌市、荆州市和随州市的旅游产业均值在0.72到1之间,其中随州市、宜昌市的旅游区位熵均值分别为0.97、0.93,未来旅游产业有望产生竞争优势。其它各市的旅游区位熵均值在0.6左右,集聚水平较低。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小,带动效用较弱。
图3 2006—2017年湖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均值空间分布
(二)城市客流量规模分析
由于武汉市的客流量规模与其它市州差异较大,为了清晰的显示各市州的客流量波动情况,将武汉市的客流量单独列出,如图4(单位:万人次)。时间维度上,各市州的客流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武汉市2010年的客流量高达8945万人次,超过其它市州2017的客流量数据,年增长率约为20.96%,客流量基数大且增速快,形成一城独大的局面。除武汉市外,2006年各市州的旅游接待总人次在500万人次左右,2010年后,旅游接待总人次井喷式增长,宜昌市的客流量从2010年开始高于同期其它各市州的客流量。研究期间,十堰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的旅游客流量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年增长率分别为21.28%、19.96%、28.94%、31.60%。由于行政区划面积小、旅游资源匮乏等客观原因,鄂州市的客流量虽然一直处在增长趋势,但远低于同期其它各市州的客流量,2017年旅游接待总人次仍低于1000万人次。
图4 湖北省各市州客流量规模
空间维度上,基于2006—2017年的客流量均值进行空间可视化得到图5。湖北省客流量水平差异较大,武汉城市圈(均值3261万人次)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均值为1992万人次)客流量差异明显。武汉市是湖北旅游的重要增长极,旅游资源品味度高、交通网络发达,客流量占全省的40%左右,远远超过其它市州。武汉城市圈内,武汉市和咸宁市的客流量较高,周边城市的客流量均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其中黄冈、黄石、孝感的客流量水平较为接近,在1196万人次左右,鄂州的客流量均值水平仅为380万人次,武汉城市圈的交通优势对客流量的带动效用较低,区域梯度差异较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十堰、襄阳、宜昌和恩施的客流量较高,均值在2142万人次以上,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其余三个地区客流量均值为1400万人次左右,区域客流量较为均衡。
(三)旅游产业集聚对城市客流量规模的影响分析
动态面板模型能够处理个体效应的影响,首先基于模型(3)的旅游产业集聚对城市客流量的影响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因变量的滞后一期系数为0.511,在1%水平显著,旅游产业集聚变量系数为0.278,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客流量的滞后一期和旅游产业集聚对当期客流量具有很强拉动作用。由于模型中加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存在内生性问题,固定效应回归会导致被解释变量滞后项的估计量下偏。稳健性估计的两步SYS-GMM能够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规避参数估计标准误下偏。为了增强模型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进一步对模型设定和工具变量进行检验。结果AR(1)在10%下显著,而AR(2)不显著,说明本研究的模型设定是合理的,且Sargan检验不显著,说明工具变量的选择也是有效的,滞后一期的客流量对当期客流量的影响更大,其系数为0.673,SYS-GMM有效修正FE的偏误,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SYS-GMM 结果。
图5 2006—2017年湖北省各市州客流量均值空间分布
从时间维度上看,湖北旅游客流量存在明显的持续性。客流量滞后项的估计系数为0.673,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城市客流量受往期旅游行为影响较大,当期客流量较大时,下期客流量将会持续增长,这也表明旅游目的地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来看,旅游产业集聚对客流量的影响表现出正向作用,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每增长1 个单位可以使客流量增加0.216个单位,上文提出的观点得以验证。旅游产业集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促进城市客流量增加,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辐射带动作用,使周边城市客流量增多。产业集聚化发展不仅能带来资本和要素的集聚,亦能为旅游地带来人才集聚。知识的交流和扩散,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对客流量规模扩大的优势会更明显。
从控制变量来看: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一期对客流量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即前期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 个单位,可使当期客流量提升0.442 个单位。究其原因良好的经济形势是客流量增长的必要前提,一方面,经济水平提高,刺激居民产生旅游消费欲望,使得旅游需求市场规模扩大,而旅游活动的实现还需要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好地区更加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社会资本更加关注旅游项目投资,项目投资在一定时期后才会产生效益。2.旅游资源禀赋与客流量呈正相关,即旅游资源禀赋每增加1个单位,客流量增加0.232个单位。旅游资源禀赋能够提高地区知名度,也是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旅游开发应重点提升资源品味度,提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从而增加游客流量。3.交通发展水平的系数为-0.50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交通发展水平降低了城市客流量,原因可能是,交通便利的城市旅游资源品味度不高,被旅游者忽视,前往周边更具旅游吸引力的城市,从而产生“过道效应”。4.对外关联度对客流量具有正向影响,但作用效果不显著。5.市场规模对客流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市场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客流量增加0.273个单位,说明本地市场对客流量的影响显著。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惯常需求,短时间、近距离的“城市周边游”成为家庭旅游的首选方式,对地区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表1 实证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时空差异明显,位于武汉城市圈的武汉市和咸宁市以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十堰市和恩施州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十堰市、咸宁市、恩施州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明显增长态势,其中恩施州得益于良好的旅游发展政策,增长情况尤为显著,省内旅游产业没有形成协同发展局面。
2.自2006年开始,各研究区客流量逐年增长,2010年后增长尤为显著。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客流量也位居前列,武汉城市圈的交通优势对城市客流量的带动效应不佳。
3.旅游产业集聚对客流量增加的有显著推动作用;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市场规模对客流量有显著积极影响,而交通发展水平与客流量呈显著负相关。
(二)建议
1.贯彻落实“两圈两带”战略布局,发挥武汉、咸宁、十堰、恩施等旅游产业集聚先进城市的带动示范作用,促进沿江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同时需转变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带动武汉周边城市旅游业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发展生态效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自然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带,客流量规模也较大,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应科学预测当地环境承载力,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方针,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