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网络与信息技术双重作用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
2020-01-17刘长石谢小良黄少坚李双琳
刘长石 罗 亮 谢小良 黄少坚 李双琳
(1.湖南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工商大学 科研处,湖南 长沙 410205;3. 湖南工商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4.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引言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然而,一直以来,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流通信息不畅、流通成本高、辐射半径短等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为此,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0余年关注农产品流通问题,多次强调“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信息时代与高铁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高铁“四纵四横”干线已经全部贯通,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3万多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高速铁路货运体系已经开通,给我国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机遇。如何科学借力高铁网络与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畅通农产品流通信息、促进高铁沿线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拓展农产品流通范围、打造现代农产品流通新格局,亟待系统、深入研究。
西方学者在19世纪初就开始研究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初期,学者们主要关注农产品流通中间商与农产品流通效率等方面。例如,Weld(1916)认为农产品流通中间商的专业化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流通[1];Breyer(1924)研究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控制和效率量化问题[2]。随后,学者们普遍关注农产品流通渠道整合与优化、农产品消费者行为、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例如Hobbs(1997) 研究了交易费用对农户选择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影响[3];Collins(2005)分析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4];Hellin等(2009)研究了农民合作社对农产品流通的促进作用[5]。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生产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追溯体系等方面。例如Barge等(2014)采用RFID技术进行了乳制品的质量安全跟踪与追溯[6];Nagurney等(2019)研究了配额与关税对差异化产品供应链中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7]。以上文献可为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国内学者主要从农产品流通模式设计、流通效率评估、流通渠道管理、流通功能评价、流通体系改革与流通网络规划等方面探讨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8]。庄晋财和黄群峰(2009)认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症结是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程度低和信息化程度低,根源在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缺失。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有效路径是通过“纵向优化、横向整合”方式建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信息平台[9]。郭崇义和庞毅(2009)认为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应同时采用多种农产品流通模式,并提出以实力强的流通主体为核心的多种农产品流通渠道[10]。张闯等(2009)将关系交换理论、关系营销理论和组织间交易关系的治理理论引入农产品交易关系研究,基于蔬菜流通渠道的比较案例研究了农产品流通的关系交换、治理机制与交易绩效问题[11]。茆志英和安玉发(2011)分析国际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经验,总结归纳安徽省农产品流通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多元化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丰富现代流通组织模式的思路[12]。赵晓飞和李崇光(2012)梳理了中外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过程、主要特征与变革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驱动力模型,并分析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认为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应朝着渠道结构扁平化与多元化、渠道关系联盟化与一体化、渠道主体组织化与规模化、渠道运作信息化、渠道终端连锁化与超市化、交易方式现代化等方向发展[13]。任兴洲(2012)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归纳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政策建议[14]。朱华友和谢恩奇(2013)基于浙江省金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研究了区域农产品流通模式,并基于不同流通模式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性优化了金华市农产品流通模式[15]。何明珂等(2013)分析了大城市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特点与模式,设计一种第三方物流主导的大城市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16]。李建平等(2013)认为产销直接对接有利于解决农产品滞销与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的问题,我国农产品产销直接对接的覆盖面不够广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低、产销对接模式运作不规范、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与引领政策等方面,并根据我国农产品产销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种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17]。刘刚(2014)研究了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演变动力机制,认为农产品流通模式将进一步向扁平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具体有电子商务、城市配送、连锁经营、产销联盟等流通模式[18]。敖贵艳和王静(2016)认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可以解决目前农产品流通困境,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我国鲜活农产品基于物联网流通的总体架构[19]。汪旭晖和张其林(2016)认为生鲜农产品电商流通模式正在分解与重构传统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正在确立以实际信息流带动商流、物流、资金流协同流转的新模式,并形成“大供应、大市场、小配送”的流通格局[20]。陈义媛(2018)研究了农产品经纪人对经济作物产品流通的促进作用,认为农产品经纪人不但能帮助外来中间商快速获取本地农产品信息、达成交易,而且也能低成本地化解外来中间商与本地小农户之间的矛盾[21]。但斌等(2018) 基于拼好货的案例研究了“互联网+”条件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C2B商业模式的实现路径,即产品与服务、供应链管理策略、市场营销策略、关键流程构建与核心能力优化[22]。李丽和胡紫蓉(2019)采用Malmqusit指数分析法分析京津冀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2007年至2016年的样本数据,研究了影响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促进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相关政策与建议[23]。王媛(2020)认为全产业链可以增加农产品流通利润、降低流通费用、减少交易费用,设计了一种全产业链的农产品流通模式[24]。刘长石等(2020)认为生鲜农产品流通网络规划应该经济成本与环境成本兼顾[25]。刘如意等(2020)研究区块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模式,认为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完全共享、数据真实可靠、信息与凭证可追溯等特征,有利于物流全程监控与费用自动结算等功能,有利于实现从生产源头直到消费者的农产品溯源[26]。叶伟娇等(2020)研究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问题,认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密切的农产品贸易关系,应重点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产品通关贸易效率低等问题[27]。这些文献为有效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
已有研究成果呈现出重点突出、多元视角、跨学科协同和系统创新的研究特点。疏理已有研究文献,我们认为尚存如下研究缺口:一是我国已经迈入高铁时代与信息时代。高铁产生的区位收敛效应与时空收敛效应、高铁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叠加效应为我国农产品流通带来新机遇。然而,研究高铁网络与信息技术双重作用下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的文献资料严重缺乏,亟待系统、深入研究;二是关于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关于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合作联盟的研究文献甚少,关于联盟内部农产品流通信息实时联动机制的研究文献稀缺;三是农产品流通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户收益与新农村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产品流通市场经营的盈利性目标与政府倡导的公益性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理论界与实业界给予持续性关注和多样化解读。因此,本文借助已有研究基础,基于高铁网络与信息技术双重作用的视角系统研究我国农产品流通问题,设计信息驱动、高铁引领的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以高铁网络为主要通道的“高铁枢纽+生产基地+冷链系统+物流中心+信息网络”的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格局。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问题是“小生产”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环节多、流通信息不畅。农产品流通困局具体呈现为农产品阶段性、区域性与结构性“相对过剩”成为普遍现象,“卖难”与“买难”现象同时存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薄弱,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小、散,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政府对农产品流通调控不到位,关于农产品质量的标准与法规不健全,质量安全难以保障[28]。传统农产品流通过程主要包括采摘、包装、装卸、运输、搬运、储存、加工与配送等多个环节与多个节点企业,使得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昂,主要包括农产品运输成本、储存成本、加工成本、保鲜成本、配送成本、流通中介费用等多种费用。据统计,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成本占农产品总成本的40%左右,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占总成本6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流通成本普遍仅占总成本的10%左右。因此,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导致的农产品流通成本有着巨大的优化空间。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经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逐步推进到以市场为主导、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多元化、多渠道与多业态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了产地市场、销地市场、集散地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统筹发展、遍布城乡的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格局。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农产品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集散中心。根据统计,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占全国农产品交易数量的70%以上。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约5000家,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市场近2000家,全国有各类农贸市场近3万个。2017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超5万亿元,交易量超9亿吨。现有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是“农户+市场”“农户+经纪人”“农户+批发商”“农户+龙头企业”“农产品+超市”与“农产品+生鲜电商”等6种主要模式。各种农产品流通模式各有特点、优势与缺陷,互为补充,为农户提供多种农产品流通途径,有效促进了我国农产品上行。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仍是以中间商和批发市场为主导的传统模式运行,农户仍然是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接受方,仍然处于弱势处境,亟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我国公路、普通铁路、水运、航空与高铁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交通保障。农业部与商务部共同开通了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已经贯通全国31个省(区、市),为鲜活农产品跨区域长途运输提供了便利,有效降低了我国农产品运输成本。但是,关于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技术先进与保鲜能力强的冷藏仓库、恒温物流中心相对缺乏,冷藏运输车辆等冷链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农产品普遍具有鲜活易腐性,但目前我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仅分别达到5%、15%和23%,冷藏运输率仅仅分别达到15%、30%和40%,现有冷链设施设备难以满足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当前,大部分农产品采用普通车辆进行运输配送。冷链不健全致使物流过程中生鲜农产品质量下降、损耗增加,生鲜农产品流通辐射范围较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农产品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一批批特色农产品通过生鲜电商走进千家万户。电商平台上直播卖货等新兴促销手段有效提高了当地特色农产品与知名品牌农产品的销售量。将农产品植入直播,实际上就是将“小农户”接入潜在“大市场”,直接对接亿级互联网用户的消费需求,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网络销售量。例如2020年3月31日,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的湖南曾匠厨品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兆明在某电商平台上直播销售邵阳特产猪血丸子,在短短1小时内订单就达千余件。随着中国互联网向纵深发展,农村在互联网公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京东、淘宝下乡刷墙,联想的蓝莓和吃货枣已经通过网络畅销全国,连恒大地产公司也与马云联手进军高端农产品市场。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纷纷扶持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鲜电商企业发展,打造当地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甚至,有些地方党委和政府负责人通过网络直播形式,为本地农产品代言。基层干部当起直播带货人,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例如:安徽砀山县副县长朱明春在直播间现场献唱,半小时内卖光了5000份砀山梨膏;山西平顺县县长任舒文直播销售辣酱,只上线5分钟就卖出8000多份,相当于平时两年半的销量。地方官当“网红”直播带货,有效拓展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为当地企业和农户带来丰厚收益。
如今,农产品电子商务已经进入稳步发展期,正在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正朝着数字农产品电商方向加速发展。线上销售的非标识农产品将进一步向标准化与品牌化发展,农产品场景化营销将更加普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营销方式将向智能化营销方式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将实现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融合发展,将实现农产品品牌、生产企业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与旅游胜地品牌的融合发展。
根据《中国农产品流通70年发展报告》,未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将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将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农产品有序流通机制,将形成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生态的农产品流通业态。
三、高铁网络与信息技术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机理研究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使得农产品销售从传统的面对面线下交易方式转变为网络交易、电子商务、委托生产、期货交易、拍卖交易与直播带货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方式。信息技术能及时将市场需求传递到农产品生产领域,为农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有效引导农产品精准生产,减少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与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依靠信息技术可以搭建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有利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质量追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破除“农产品不利谣言”。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农产品采购的虚拟环境,可以给网上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以环境沉浸感,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消费者的线上购买体验。总体来看,信息技术拓展了农产品交易时间、加快了农产品交易速度、减少了农产品交易环节、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拓宽了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线上购买的体验感、提高了农产品交易效率,有效促进了我国农产品流通。
高铁网络不但是助力经济腾飞、推动跨越发展的新引擎,而且是优化产业结构、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加速器。高铁的区位叠加与时空收敛效应、高铁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叠加效应给我国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机遇,高铁货运体系开通使得高铁沿线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区位优势。高铁网络正在有效促进高铁沿线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农业资源的聚集效应、农业优势互补效应、农业要素的统筹效应、农业资源的增值效应、农业消费的拓展效应、农业产业的引领效应、农业新型功能的拓展效应、农业文化的传播效应。随着高速铁路货运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必然要融合高速铁路这条经济大动脉。例如,贵广高铁打通了贵州到广东的农产品直销通道,贵定县引进两家绿色蔬菜种植企业,打造直供广东地区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都匀毛尖转型拓销路成功抢占广东地区的茶叶市场,贵州贵台红制茶科技有限公司的红茶已经在广州销售了2万多斤,最高价格1万多元/斤。而且,由于高铁网络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在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紧急采用高铁运输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到灾区附近的高铁枢纽,再采用汽车配送至灾区需求点,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四、信息驱动与高铁引领的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
构建信息驱动、高铁引领的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应从如下五个方面同时发力:
1.高铁沿线地区必须应时而动、顺势而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依据当地已有农业优势错位、补位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农业的新优势和新格局。与此同时,围绕高铁枢纽合理布局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与交易中心等流通主体,培育壮大高铁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高铁农业新业态,形成基于高铁枢纽的农产品流通业空间集聚效应,充分释放高铁红利。
2.工信委等相关部门应大力推进现代农产品交易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生鲜电商平台覆盖面广、配送能力强等优势,积极推进生鲜电商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对接。加大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用互联网、移动通信与广播电视等多种通讯手段搭建完全覆盖县、乡镇、村的农村信息网络。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育行动,推动生鲜电商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制定并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与标识规范化,促使农产品流通全程规范化,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顺利开展。着重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着力突破农产品流通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质量安全三大体系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农产品交易方式创新,促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与现代物流智能化的协调融合发展。重点建设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享农产品流通信息,打造物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消除农产品消费者网购顾虑。倡议广大生鲜电商企业遵守法律规范与行业约定,定期发布生鲜电商的“红与黑”数据报告,让生鲜电商消费者放心购、开心购。构建生鲜电商供应与采购生态闭环,赋能农业升级,实现农产品供应与采购双方的共赢与发展,打造生鲜电商企业利用新技术赋能乡村的新模式。
3.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应依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交通区位、人口数量、已有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基础条件等客观因素,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并考虑全国主要商业功能区与农产品主要生产区域、集散与销售区域分布等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全国性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和市场集群,形成以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关键节点,以高铁网络为主要通道,连接东西、贯穿南北、辐射内外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与此同时,合理布局区域性农产品流通网络,并与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有效对接,形成全国网与区域网相结合、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实体网与虚拟网相结合、批发网络与零售网络相结合的“高铁枢纽+生产基地+冷链系统+物流中心+信息网络”的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新格局。推进农产品流通主体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破解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与规范化发展。采用全产业链理念指导农产品流通业发展,加速农产品全产业链整合,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价格政策、金融政策和市场结构政策等方面对农产品流通领域实行政策倾斜,营造有利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软硬件环境。
4.重要农产品流通主体应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预测农产品市场需求、把控农产品质量、缩短供应链条、降低运营成本。大力发展农产品网上挂牌、委托生产、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电子商务、远期交易与拍卖交易,促进精准生产、产销对接。明确和培育出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产品与农业产业,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农产品,确保农产品生产质量,促进产地产业兴旺与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谈判、线上支付、物流调度与规划等功能,提升农产品资金周转效率、交易效率与物流效率,促进农产品流通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农产品流通的冷链物流建设,确保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设计“生产基地化、交易信息化、加工配送企业化、经营主体公司化、零售市场直销化、批发市场集群化和质量追溯体系化”的农产品“七化”全产业链流通模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消费者的网购体验与获得感,促进农产品上行。
5.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应构建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合作联盟,建立联盟内部的信息流通机制,促进联盟内部的农产品销售与需求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响应,为上下游资源都找到合适的畅通渠道,打通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瓶颈,形成农产品流通全国一张网,打造“线上下单、信息互通、基地直采、村镇集中、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真正实现农产品流通的“买全国、卖全国”。
五、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促进高铁引领、信息驱动的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大力推进我国高铁沿线地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高铁农业新业态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是依靠广泛的农业技术进步,扩大农业生产的平均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传统的“小生产”转变为现代化的“大生产”[29]。高铁沿线地区应在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前提下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中连片流转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或者政策支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根据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各地的自然条件,科学规划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组织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不同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形成品牌农业效应。综合考虑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交通区位、人口、农产品流通基础、农产品优势产销区分布、农产品生产和集散及消费集中区域等因素,围绕高铁枢纽合理布局现代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中心、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与交易中心等流通主体,实现农产品流通资源汇集与整合,促进农产品流通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打造基于全要素共享的农产品流通业高铁网络空间集聚效应[30]。
2.建立与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在农产品主产区、集散地和主销区改造升级和新建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升级改造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物流中心。强化农产品流通科技服务,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加强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共享,打通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瓶颈,打造物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与追溯体系。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标识规范化、农产品品牌化。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全程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产品主要生产区域布局农村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完善“最先一公里”产地预冷设施,提升农产品产地质量。加强名优特农产品主产区批发市场建设,降低农民的信息搜寻成本,尽量促进农产品在当地当季快速销售和批发,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与存储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产品集散地和消费集中区域合理布局具有仓储、集配、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构建全程温控、标准规范、运行高效、安全绿色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保障农产品流通质量。设立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担保和贷款贴息,重点解决农业种植、加工、流通的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与物流企业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融资需求[31][32]。
3.培育现代农民与农产品流通主体
按照乡村振兴人才战略的格局部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打造关于农业生产、包装、加工与电子商务等内容的教育培训基础平台,大力发展科技兴农。大力开展新时代的农民培训工作,促使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发展现代化农业,树立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建立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合培养培训机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管理骨干的培训力度,打造理念新、眼界宽、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与流通经营人才队伍。开展现代农业创业培训工作,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动能”,吸引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新创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基层农技人员到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任职与兼职,或者领(创)办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产品经营主体,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培育农产品生产流通联合体,打造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农产品紧密型经营组织联盟。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重点培育、扶持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专业大户,壮大市场竞争主体,推动农民由生产型向生产型和经营型并重转变,推动农产品由“种得好”向“种得好”和“卖得好”并重转变。采取财税、金融等措施实行“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进一步组织和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树立科学管理理念,促进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领头军。鼓励各类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参与农产品生产流通与农资经营,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示范作用的涉农生产与商贸流通企业集团。
4.完善高铁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
加快完善高铁快运、大宗农产品物流体系,推动农产品“公转铁”上量。重点开好农产品电商快运班列,拓展大宗农产品定制干线班列,降低农产品流通的高铁物流成本。加快高铁运输能力通道建设,形成内外互联互通、快捷高效的物流通道,彻底消除农产品运输瓶颈。按照“点线配套、网络覆盖”原则,完善公铁、水铁、空铁等多式联运设施功能,打造区域内农产品重要的集、疏、运关键节点和公铁联运转运站。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性和通畅性,为鲜活农产品的运销提供基础性条件。以现有国道路网为基础,进一步补充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构建连接全国农产品主要产区、集散区与销售区的“绿色通道”网络,实现鲜活农产品全程顺畅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