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巨伯探友
2020-10-29
审思明辨
同学们,你身边有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吗?如果有一天,你的朋友遇到了危险,你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要过于慌张,然后要积极思考出巧妙的解决方法。不过与故事里的荀巨伯不同的是,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首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再尽快找家长、老师或警察寻求帮助。
原文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③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④?”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⑥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⑦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人,生平不详。
②值:恰逢、赶上。
③败义:败坏道义。
④邪: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呢”。
⑤止:停留、滞留。
⑥委:丢下、抛弃。
⑦班军:调回在外面打仗的军队。
翻译
荀巨伯远道而来探望身患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外族入侵者攻打这座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活不成了,你赶紧走吧!”荀巨伯说:“我大老远过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背弃道义而苟且偷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会做的事吗?”
这时,外族入侵者已经进了城。他们发现了荀巨伯,为首的人问他:“我们大军到了,整座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可用我的命换取他的命。”那些人听了,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入侵了一个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头领率军撤退,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拓展阅读
人生难得一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人对知己的重视有时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中国历史上流传着无数有关友情的佳话,千古传诵。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两人年轻时就是好友。他们曾合伙做生意,管仲家贫,分配利润时常常多分一些给自己,鲍叔牙却毫无怨言。后来他们在齐国从政,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在国君之位的争斗中,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公子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极力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使其成为齐国重臣,自己则甘愿居于管仲之后。管仲政绩显著,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人们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彼此信任。
知音之交:俞伯牙和钟子期
传说先秦时期,琴师俞伯牙在江边弹琴,樵夫钟子期闻声驻足倾听。伯牙弹琴时想着高山,子期心领神会并感慨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弹琴时想着流水,子期又能从琴声中聆听出奔流的江水。这便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他摔琴断弦,再也不弹琴了,认为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人值得他弹琴了。
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战绩显赫的将军,文臣蔺相如立了大功,升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多次回避、忍让,说:“将相不和,国家不稳,我应把国家大义放在前面,个人私仇放在后面。”廉颇闻言十分羞愧,前去负荆请罪。二人冰释前嫌,从此同心协力,共同为赵国效力,成为刎颈之交,意思是可以生死与共的朋友。
孔融四十岁时与刚满二十岁的祢衡结交为友。祢衡是难得的人才,孔融曾写了一篇《荐祢衡表》,向曹操举荐祢衡。后世用“忘年之交”来形容不拘年龄辈分结交的朋友。
羊左之交:羊角哀与左伯桃
羊角哀与左伯桃是春秋时期燕地人,他们听说楚王招纳贤才,便结伴前去求见。半路上遇见暴雪天气,他们衣着单薄,带的干粮也不够吃。为了成全朋友,左伯桃把自己的衣服脱下,连同剩下的粮食全部交给羊角哀,自己则受冻挨饿而死。羊角哀成功见到楚王并被封为大夫,他回到当初和左伯桃分别的地方,厚葬了他。
世人以“羊左之交”比喻生死之交。
东汉时期,范式在太学游学时与张劭成为好友,他学成返乡前告诉张劭劭,,两年后将回京拜访张劭的家人。两年后,二人约定的时间快到了,张劭告诉母亲好友要来探访的事,母亲却说:“这是两年前的约定,怎么还能当真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守信之人,一定会如约而至。”于是母亲杀鸡煮黍准备迎接客人。到了那天,范式果然来了。二人是好友之间守信重诺的典范。
胶漆之交:陈重和雷义
东汉时期,陈重和雷义是同一个郡的人,从小便是至交好友。太守张云看重陈重的品德才能,要推举他为孝廉。陈重想把这个机会让给雷义,向张云申请了十几次都被拒绝了。陈重于是拒绝任命,直到第二年雷义也被推举为孝廉,两人才一同就职。后来雷义被免职,陈重也找了个理由辞官与雷义一同回乡了。当时人们称颂陈重和雷义的友情,都说“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