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2020-10-28陈云翔范粟淇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5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支柱产业县域经济

陈云翔 范粟淇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迁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央明确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使投资结构优化,扎实做好“六保”,积极实現“六稳”,稳住中国经济大局,实现稳中求进,逐步向好。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积极发展也是尤为重要。

关键词:县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柱产业;长三角一体化

古人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部门功能决定了县域经济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1]太和县位于安徽北部,有着便利的交通、人才辈出、商贸繁荣,有着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使太和成为皖北经济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然而,由于现在太和县存在的产业结构不优化、产业链延伸不完善、产品单一等问题,无不制约着县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针对太和县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适宜于太和县县域经济的产业,对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太和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1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太和模式”

太和,政通人和,太平祥和。太和人依靠勤奋和聪慧,找到了适合太和经济的发展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经济中独特的“太和模式”。

1.1.1农业大户多。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时代的到来,太和县农业上产平稳增长,粮食产量连续成为皖北百万吨粮食生产县,肉类产量总量居全市前列。第一产业总量稳居全市第二,增速居皖北第一位。

1.1.2支柱产业多。太和县坚持工业经济“唱主角、打头阵”,突出生物医药、发艺文化、工业滤布、有色金属再生四大主导产业竞相发展。主导产业和木材、绳网、中药材、粮食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金融、通讯、运输、宾馆、餐饮等众多产业。

1.1.3服务贸易蓬勃发展。2019年太和县服务业增加值2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增长9.3%。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1%,拉动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8亿元,总量位次居全省县域第1,增长12.3%。[2]

1.2支柱产业集群引领太和县县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的太和人民,走南闯北,创业经商,形成了40万农商大军,造就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制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以及筛网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商业带动工业发展的典范,工商互动发展,进一步激发全县人民经商和创业热情,带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1.2.1打造医药高地。2015年,太和县医药产业园区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太和县经济开发区入选为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为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唯一的县级城市。

1.2.2掘金人发产业。当前,我国人发制品总量占全球发制品的八成以上,太和县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发原材料制作集散地,经销总量占全国的30%以上。

1.2.3做强筛网产业。筛网应用遍布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各领域,上世纪80年代就在太和县形成了织售筛网的集中区域。随着技术的不断改造升级、互联网和电商平台蓬勃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筛网业的发展也有小而散发展成专而精,逐渐形成规模。

1.2.4锻造有色金属产业。肖口有色金属再生行业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为了进一步加大示范园建设的扶持力度,太和县专门成立了县级肖口园区发展协调指导组,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园区重点发展再生铅、开发极板、新型高性能蓄电池、新材料、塑料精制品、电动车、光伏发电、花卉苗木基地并延伸产业链。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太和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对于县域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特别是国内外疫情的不利影响,太和县县域经济的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产业结构性失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发展速度放缓、创新不足等。太和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我们改善供给结构,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创新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逐步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发展。因此,太和县要把握此次战略性机遇,认真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提升太和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2.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太和县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将掀起乡村振兴的新热潮,进一步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需要重塑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也是解决太和县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加快太和县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快速发展,加快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乡村电商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大幅度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在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战略指导下,太和县提出了“主攻工业、繁荣三产、强农固本、和谐发展”的整体定位。因此要从供给侧入手,加强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提供科技示范的综合平台,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建设。

2.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太和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路,太和县县域经济发展要以此为主要抓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好“六保”,实现“六稳”,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太和县地处皖北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城市存在较大的落差,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比较优势,投资空间潜力巨大。实施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土地供给、环境保护、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真正把“发展落差”变成“发展空间”。

3太和县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加快我县县域经济发展,要拓宽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从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3.1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经济快速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摈弃以往单一的发展思路,要有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夯实工业基础,实施整体发展的战略。首先要全力推进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本地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让企业能够真正了解市场,用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武装自己。其次要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紧跟创新驱动的大趋势,采取柔性引进、合作共建等方式,引进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人才团队,坚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最后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产业兴城、工业强县不动摇,推深做实产业项目建设,持续壮大实体经济。

3.2拓展县域经济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如何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首先招商要转变引资方面观念,认真梳理分析太和县产业和园区发展需求,不断完善面向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的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其次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平台、优化招商投资环境,兑现招商政策,进一步完善园区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太和县人脉优势,打造专业队伍,让更多客商了解我县经济。

要以县内各类产业园区平台为载体,抓住发达地区“腾笼换鸟”时间窗口,以浙江天能、超威、江苏奇强医疗、浙江台州、长兴等正在合作的项目为“结合点”,以上海张江高科、浙江台州、长兴等正在合作的对象为“融入点”,开展招商引资,构建配套融合的产业体系。

3.3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条

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地区,县域经济的成功发展都是得益于支柱产业的不断延伸。支柱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在发展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决了县域经济在所在大经济区域内的定位问题,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3]。在传统支柱产业方面要延伸绿色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产业链,创建国内有影响力的绿色新能源基地。提升工业滤布产品质量,争夺细分市场,夯实全国工业滤布三大基地之一地位。发艺文化产业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向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建设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发艺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中国发艺文化名园。

同时也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抓住互联网、5G网络、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3.4发掘本地优势,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太和县作为阜阳市的次中心,在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以上要奋勇争先,积极打造产业转移高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对标对接长三角中心区,推动全县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首先是承接长三角传统产业,上海的机械、建材、医药、化工产业,浙江的有色金属、铅蓄电池、轻工业等。其次太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耕地175万亩,国家的商品粮、油、肉等重要生产基地布局在这里,还有独具特色的贡椿、桔梗、薄荷等这些县域特色的优勢产业。因此,太和县要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挥产业和区域优势,不断发展太和县现代农业,成为长三角区域的粮仓、蔬菜基地、后花园。通过借鉴其他县域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寿光农产品产业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寿光经验”带动影响下,山东县域特色农业和名牌经济发展都以市场为导向,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4]、

一是要加快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与品加工业、食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如太和县有机良庄、汽车露营公园、振中采摘园等农业企业的发展模式。二是要加大农牧结合,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畜牧业绿色转型升级,努力提高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三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长三角区域城市提供高质量、绿色农产品和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依托县城发展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J].人口研究.2008

[2]  太和县政府工作报告〔R〕2020

[3]  谢晓波.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Z1).

[4]  刘国斌.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课题项目:阜阳市2019年社科规划课题(FSK2019054)

作者简介:陈云翔(1985.11-),男,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汉,研究生,中共太和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法律、经济。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支柱产业县域经济
太和县县域经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关于长三角地区吸引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代营粮食蔬菜种植业的条件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