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山傩戏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10-28罗霞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5期
关键词:傩戏文创产品非遗

摘  要:梅山傩戏,是湖南省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为梅山文化的组成部分,2011 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显示,傩文化体系中,梅山傩戏是唯一一个以蚩尤为傩祖、在湖南中部延续上千年的地方原始剧种,也是国家重点保护(扩展)的项目。但是当今梅山傩戏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笔者结合前人的建议和实践,就梅山傩戏文创产品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梅山文化;傩戏;文创产品;非遗

一、梅山傩戏概况

梅山文化最早是通过傩祭方式以达到通神的目的。梅山傩戏是古梅山峒区域的古老地方戏,这种古老的民间戏剧艺术结合了梅山傩祭与戏剧扮演,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老艺人的渐渐离去等种种原因,梅山傩戏呈现出传承断代的尴尬局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地理环境

“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元人脱脱主修的《宋史·梅山蛮传》中如是记载。梅山地区覆盖范围是以古安化、新化两县为核心,包括今天的益阳、长沙、娄底、邵阳、湘潭、常德、怀化等部分市县的地域,大致五万多平方公里。由此可见,古梅山最早与中原文明隔离,文化环境处于一个比较闭塞的场域,经过了历史的发展与各民族文明的融合,便演变成了汉代的武陵蛮、长沙蛮,隋唐之莫徭,五代宋初的梅山蛮。

(二)梅山傩戏的历史渊源

古梅山的傩戏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流行。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沅、湘之间”即为古梅山地域,综上推断,梅山傩的产生可以上朔到战国以远的年代。

梅山傩的本性为巫傩。周代,梅山傩戏被称为楚地“蛮夷”“乡人傩”;汉代以后被排除在官定祀典之外,称作“淫祀”;北宋中期,梅山归化,古梅山傩戏得以正名,从此由梅山巫觋家族以口传心授方式秘密传承;明中叶,长江下游移民将各自的文化风俗与梅山传统文化交流融汇后,使得梅山傩戏以家传和师传两系在本土和移民中交流传承。

二、傳承现状

梅山傩戏在声腔、对白、动作上,表现出原始野性、诙谐幽默,极具生活情趣;在道具、服饰、化装等,都出自本土农家生产生活中的常用器具,具有意象化的特点,整体形成了独特的“原始、土、野、俏”风格,具有原始性;梅山曾一度“村村有傩坛”,每个傩坛传承至今都保存了少则三、五个,多则十一二个剧目,同一剧目在不同傩坛表演中,呈现不同特色,体现出民间文化传承“百花齐放”的特点。同样的情形也反映在傩戏表演的“行腔”上,各地坛班自成体系,具有丰富性;梅山傩戏在表演中,师公们也常邀请观众反串角色,参与表演,与演员一起互动能极大地调动观众的热情,具有不同于其他戏剧的互动性。

由于“非遗”的影响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梅山傩戏的误解逐渐解开,政府对于梅山傩戏也越来越重视,作为“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除了对梅山傩戏本体进行传承与保护,还应该不断挖掘梅山傩戏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

三、对梅山傩戏文创产品发展的思考

(一)优秀文创产品案例

近几年来,随着古装剧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综艺节目的大热,越来越多的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将目光从“韩剧”、“日漫”转向“中国风”,转向关注我国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创产品走入了大众视野。其中,故宫文创凭借其精致的工艺设计、成功的营销模式掀起了文创类产品的一股热潮,憨态可掬、造型各异的故宫猫更是受到广大消费群体的追捧,价格实惠、具有文化底蕴和旅游纪念意义,让故宫文创产品在短时间内声名大噪。可故宫文创的开发者并不把目光局限于可爱的摆件和精致的生活用品上,他们把故宫的红墙黛瓦、凤表龙姿都刻在了化妆品上,一时间故宫系列彩妆风头无限,产品上线便一售而空,面对消费者提出的质量问题,他们便与国产彩妆巨头“毛戈平”合作,颜值与质量都得到了保证,故宫系列彩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各大彩妆品牌的联名邀请纷至沓来。

故宫文创的成功,为我国优秀文创产品指出了成功的方向,更是给文创产品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树立了榜样和目标,证明了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商业化是可以实现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文创产品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让人们关注到了那些精美的文物以及优秀的传统工艺,更让人们了解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甚至中国传统文化。

(二)结合梅山傩戏特色进行产品创新设计

就传统文化的推广来看,当代年轻人是不折不扣的主力军,他们利用各自擅长的技艺,或者用巧手串起珠链,还原古代各个朝代的女子妆发;或者编写古风歌曲,为当代中国乐坛添上独有的华夏色彩;或者把传统元素融入到汉服中去,使中国传统服饰真正的得到了传承与发扬。这些群体所在的圈子被称为“古风圈”,小众,却因为中华民族的情怀,慢慢变得大众,在研究梅山傩戏的文创产品中,把梅山傩戏的形、意、神融入到其中,是一条新的思路。

1.傩面

梅山傩面,也称"脸子",其作为傩戏表演里的一种重要道具,主要为木雕(原料一般有桐木、枫木、棒木等),也有竹雕或纸绘。一般是把经加工后的动植物形象运用到傩面具造型设计中,常见的有龙、蛇、狗、虎、植物等自然图腾形象。

面具除了特殊的时间与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我们可以提取面具中的色彩,比如傩母面具用淡橙色为主打色系,韩王面具用橙红色为主打色系设计梅山傩戏腮红盘或者眼影盘等彩妆产品,实际案例可以参考国货品牌“完美日记”与“国家地理”和“探索”节目的联名彩妆。梅山傩戏面具风格独特,颜色明亮,在彩妆产品上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2.傩服

傩服常见的款式有大襟长衣、大襟短衣等,颜色以鲜艳明快的火红、黄、深绿等为主,火红代表男性,深绿代表女性,在衣服前后有特殊图案和道教符号等标志。这种设计整体看来简单粗扩,略带乡土气息,给人朴实、庄严之感。在表演傩戏时傩师头上有一面红一面黑的头巾包化。巫傩师的头扎(头饰)代表了蚩尤饕餮纹。

对于限制不大的汉服,完全可以在傩服上稍作改良,使其更为美观、舒适,并且以改良过后的服饰拍摄一组梅山傩戏主体的图像或者视频,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宣传手段。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并且参与到梅山文化之中。

3.傩戏角色

梅山傩戏剧目众多,角色众多,在进行文创设计时参考典型剧目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的故事大众化,稍加润色做成儿童读物或者传说,甚至于动画短片。为典型人物制作人偶或者手办,这类文创设计必须在大众熟悉剧目的情况下,离不开梅山傩戏之于大众的普及。

四、结语

梅山傩戏是我国历史银河中一颗璀璨的星星,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作为文创产品的发展空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才是古老传统文化的生存之道,进行文化创新,抓住文化内核,不失去本性,我们有义务不让优秀传统文化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  崔冰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20(02):74-75.

[2]  蒋京霖,徐怡梦.以现代工艺为载体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故宫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究[J].大众文艺,2020(02):143-144.

[3]  徐益,翟婧媛.湘中梅山傩戏传承现状与解困论析——以梅山傩戏代表性坛班阳君坛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33(04):75-78.

作者简介:罗霞(1996.10—),女,四川省眉山人,成都市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傩戏文创产品非遗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杨云霞:傩戏面具雕刻师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