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
2020-10-28朱海霞
朱海霞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需要交流协作,人才教育事业也要国际化,加强留学生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一直重视留学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稳定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教育部在2010年出台《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达到50万人次[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要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如何响应国家号召,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水平,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是我国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
(一)人数稳定增长,但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较低(见表1)
表1 2011-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统计(单位:人)
由表1可以看出,近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规模逐年扩大,来华留学生事业发展整体势态良好。尤其是2016、2017年,每年增加4.5万人次以上,至2018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已经超过49万,离2020年来华留学生达50万人次目标又近一步。2017年以后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招收,已经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增值转变,进入提质增效,向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每所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均值为390人,但占在校生总数的平均比例仅为1.8%。[2]而欧美发达国家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高达20%以上,我国这一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国,也低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新兴留学生接受国。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留学生招生力度,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学历结构逐年优化,但招生门槛、层次亟待提高
学历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型。学历教育是指攻读本、硕、博士等学历和学位的教育。学历教育学习时间长、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非学历教育主要分为技能提升、语言培训、进修等,时间周期长短不一,只能获得结业证明,而无法获得学历和学位毕业证(见表2)。
表2 2012-2018年来华留学生学历结构
由表2可以看出,从2012年到2018年期间,学历教育留学生人数呈稳步增长趋势,到2018年已达到258,122人次,学历教育人数占来华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也逐年上升,2018年已有一半以上的来华留学生选择学历教育,其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这说明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留学生的教育也在向高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
但有些学校为完成留学生招生指标,提高学校知名度,甚至把留学生招生规模当成政绩,降低了对留学生本身的要求。一些低学历、低素质的留学生的引入,拉低了留学生的教育水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另外,有些学校在留学生招生中只需要学生提供成绩单、高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力证书、健康证明等,不在意汉语基础,这直接造成留学生来到中国后语言、生活、交流等方面的困难,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困难埋下隐患。甚至有些学生因语言不过关而学制延长。
(三)生源国家覆盖范围稳定,以亚洲国家为主,存在着不均衡性
来华留学生的分布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亚洲国家为主,欧美等国留学生比例不高。第二,留学生来到中国后,一般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较大的城市,中西部城市分布较少。第三,留学生选择的学校一般为“双一流”高校。这虽然有利于发挥重点高校的优势,但政府也要积极引导,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呼吁更多的来华留学生选择“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如:新疆、重庆、陕西、甘肃等地。这样才能更好的贯彻“一带一路”倡议,并为留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就业提供更多更大的选择空间(见表3)。
由表3可知,2012-2018年期间,生源国家覆盖范围较为稳定,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前十的国家变化不大,以亚洲国家为主。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2018年亚洲学生总数为295,043人,占59.95%,按国籍排序,韩国来华留学生最多,达50,600人,并且近年韩国一直稳居来华留学生人数之首。[3]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人数和比例也逐年增加,2018年已成为第三大生源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生新的发力点。
表3 2012-2018年来华留学生国别统计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模式方面
招收来华留学生是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号召,对来华留学生持一种热情欢迎的态度,也给留学生提供了独立的留学生公寓、餐厅和专门的授课等。但大多数学校的管理模式为“孤岛式”,阻碍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感知,使他们无法真正的融入我们的社会,无法消除心理上的距离感。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国际化研究和学习氛围。使留学生能够被大家了解、接受,从而消除文化隔阂,互帮互助。学校应不断更新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从留学生的需求出发,提供多种交流、座谈的机会,使来华留学生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国际友人[4]。例如:引导更多的留学生发挥特长,参与到学校的足球、篮球、运动会等比赛中去,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可以提升归属感。组织“剪纸”“国画”等艺术活动,也可以让留学生更好的体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二)管理队伍方面
来华留学生人数和规模不断增加,但高校的管理队伍并未能跟上其增长的步伐。来华留学生的管理队伍水平亟待提升。目前,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般会接触到外事管理部门、教务处、专业授课院系、后勤等部门。即使刚升入大学的中国学生,搞清楚各个部门的关系也要花很长的时间。而来华留学生由于语言、文化等障碍,要理清一系列关系,肯定会遇到更多困难,也要耗费更多时间,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5]培养爱岗敬业,既熟悉外事又精通管理的留学管理队伍,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他们在中国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质量方面
目前,我国的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与国际上通用的完全学分制还有很大差距,导致我国的学历、学位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高。高校缺乏与留学生教育相对应的品牌专业和有吸引力的特色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课程较少,大学教师有的懂外语不懂专业,有的专业课教师外语水平欠缺,能流畅的用外语上专业课的教师极少,再加上留学生中文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应选择并培养一批精通教学、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的骨干教师,投入到留学生教育中去。
21世纪以来,我国与世界上多个国家签订了学分、学位互认协议。到2016年,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学分学位互认协议,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并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6]但我国目前的学分转换还处于起步阶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四)实习就业方面
《高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对留学生学习期间打工有严格的限制。很多留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毕业后除一些非常优秀的毕业生进一步深造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外,大部分留学生选择回国工作。多数留学生毕业后就回国,不能为我所用,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而我国很多优秀的人才留学后大都选择留在国外,这使我国的人才匮乏现象进一步加剧。
实习和就业是留学生接触、了解社会最有效的途径。例如,35%的新西兰国内留学生会进行打工,超过50%的德国国内留学生会进行兼职实习。[7]来华留学生在就业信息获取、就业支持和培训等方面的信息匮乏,高校对留学生的教育以传输知识为主,缺乏就业实习相关的政策引导,减少了留学生在中国就业的可能性。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人才培养和留用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缺乏问题,又可以提高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日本就曾经为促进留学生在本国就业而推出“30万留学生计划”,使日本政府、高校和产业界密切合作,为留学生提供就业支持,提高日本社会对留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8]在这一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以“一带一路”为导向,顺应并推动时代的发展。鼓励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吸收各类人才,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对策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制定《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使留学生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在留学生的招生、就业实习、勤工助学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做好总体规划。搞好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和服务水平,严格管理,填补漏洞,吸引各国留学生,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首先,要扩大宣传力度。利用中国驻外使领馆、孔子学院等国内外一切有利的资源,制作宣传中国优秀文化的DVD或宣传片,树立良好的国家品牌和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喜欢中国并对中国产生兴趣,然后萌发来我国留学的想法。[9]在世界各国定期开展“留学中国发布会”,为有意向的学生提供全面的信息手册和咨询服务,包括我国国家概况、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奖学金的设置、住宿、实习就业政策等。加强多语种的“留学中国网”和留学教育机构网站建设,各高校招生工作处也应该及时更新招生信息化平台,利用方便、快捷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到中国来学习。
其次,推广对外汉语教育。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掌握一定程度的汉语是来华留学生必备的条件,特别是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如果汉语不达标,则很难在中国生活和学习。通过海外孔子学院等方式与国外大学合作,积极推动海外汉语教育和汉语文化的传播。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即H S K,至2017年已于海外112个国家设考点530个,这极大的便利了海外学生的汉语学习和报名。[10]
另外,完善奖学金制度。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规模的同时,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形成以政府主导的,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奖学金体系。加大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奖励制度,鼓励留学生在遵纪守法和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兼职赚取生活费用。
最后,吸引留学生在华实习和就业。通过实习就业达成课堂与社会相衔接的目的。政府应该在每年的毕业季,及时发布来华留学生就业信息和企业需求信息,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研讨会,提供政策指导。特别是对希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海外业务的企业来说,留学生是不错的选择。[11]“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建设需要大量的语言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金融贸易人才,这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机遇。[12]
二是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开启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新模式。目前,来华留学生数量即将突破50万大关,在此关头,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应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启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新模式,从数量扩张转变为质量增值。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标准,吸引高层次来华留学人才,使来华留学生的整体素质迈上新的台阶。鼓励第三方单位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认证,制定更为完整的入学考试标准,提质增效,内涵发展。在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的同时,吸引更多欧美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的优秀生源,使我国的留学生资源更加丰富,实现留学生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更好的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优秀的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为我国从“留学大国”向“留学强国”转变提供坚实的基础。
首先,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学相结合,从留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教学目标、健全教学管理系统、优化课程设计、凸显来华留学生教育特色。在高校推广全英文课程开发,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丰富课堂,课堂内容打破学科和英语的界限,拓展学生的国际视。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将“本土化”和“国际性”相融合,开设将中国民俗民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课程。开设国内外名家讲坛、名师精品课、国际交流会等,提升留学生的国际竞争力。[9]吸引社会力量,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确立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从而提高整体的办学特色。
其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与国际教育接轨。高校应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以及国际化战略等整体规划中去。和国际知名大学组建联盟,开展国际重点课题的合作、研讨,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加对全球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名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很难进入国际学术核心,主要体现在缺乏领先世界的优势学科和一流的师资队伍。以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来说,前十名的大学几乎都来自于美英等国,而亚洲的东京大学一直排在20名前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则在40到50名左右徘徊。[13]没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师资就无法吸引国际尖端人才和优秀的留学生生源。
为了满足“一带一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让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和管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丰富经验,从而更好的培养“一带一路”所需的人才[12]。还有学者认为高校应该派遣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实地考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状况,以此来把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标准,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13]。
另外,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留学生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严格贯彻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依照留学生管理条例进行管理。其次,他们展现的是国家和高校对外服务的形象,因此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亲和、有效的进行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留学生的需求出发,考虑到大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差异,在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关心留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人文关怀。另外,应该建立留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留学生因水土不服和生活学习压力等出现健康问题时,完善的医疗制度可以减轻他们很多的负担。最后,要建立“留学生信息管理和毕业跟踪反馈”平台,为留学生提供入校、学习成绩评价、实习和就业、毕业反馈等服务。
三是社会力量和企事业单位应起到积极参与和监督的作用。
首先,社会力量和企事业单位应对高校的评估和监督发挥作用。建立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评估和监督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高校除了要参与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的评估和监督外,还应该严格自评,并将评估成果向社会公布,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监督,形成高校多样化的教学评估和监督体系。大学评估、监督机构应该脱离政府部门,形成独立的法人机构,能够独立行使评估职能。评估委员会的成员也应该吸纳学者、社会人士、广播电视媒体及其他领域的人才。以便形成公正、有效的评估和监督体系。
其次,社会力量和企事业单位应在奖学金设置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奖学金体系。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共63041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2.81%,而自费生的比例高达87.19%,因此,我们在增加国家政府奖学金的数量规模的同时,应该制定对自费留学生的资助政策。鼓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国际交流团体为当地优秀的留学生设立奖学金、生活补助等。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特定专业或领域的留学生设立由企业冠名的奖学金项目,并鼓励留学生到自己单位实习、就业。从而加强了留学生和企业的联系,产学研相结合,吸引和留住国际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留学生教育水平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数量即将突破50万大关。来华留学生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关注。《留学中国计划》也证明我国迫切希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的教育水平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化程度。关注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如何把我国从人才外流严重的国家,变成世界优秀人才所向往的国家,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