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以孔子学院为例

2020-10-28

潍坊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孔子汉语一带

李 航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引言

2013年9月与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与沿线国家建立“拥有共同命运归属感与文化共性的朋友”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孔子学院发展的精神基础与传播内涵。孔子学院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心灵之桥,在推动“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扮演着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角色。[1]

一、汉语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汉语国际传播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攀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国家地位与文化推广被国内与国际愈发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2]汉语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传播成为传达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市成立。据中国传媒大学孔子学院管理处与2018年孔子学院发展大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9年,中国在全球的154个国家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学堂,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分别占28.4%和13.5%。中国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也在逐步呈现宽度与深度的传播,通过规模、体能、级别的提升进一步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3]以下图非洲孔子学院设立为例:

表1 非洲国家孔子学院国别分布情况

(二)汉语国际传播存在问题与挑战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在汉语文化传播推广上面临着空间效率传播局限、文化差异明显、语言环境复杂多变和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据国家“汉办”统计,全球汉语教师缺口数超过500万人,汉语国际传播面对日益增长的文化市场需求,国内传统应试思维模式与国外实践类教学模式形成对立,汉语的国际化需要理论与实践能力综合化教师资源输出。具体表现在:

1.师资教学质量不均衡,应试思维固化

目前海外汉语教育传播的师资队伍,从构成上可分为三类:(1)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经过遴选后进行外派的教师;(2)国内高校任职的对外汉语教师;(3)本土化教学培养之后的地方教师。全球汉语热使得当下汉语国际教师资源发展不均衡,课程内容与教学标准更新缓慢,教法传播形式同质化,传统教学模式、内容更新速度慢,缺少共建共享的语料库,适应低龄化的教材过少。这些困难导致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完整的师资输送链条。这无形中提升了跨文化传播和民族价值观全球共享的传播门槛。

孔子学院在机构空间设置布局不均衡。以泰国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孔子学院,汉语传播机制已经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中方孔子学院多委派任期在1-3年教资教师,减缓师资国外委派教学断流压力。但注重理论化教学的教师的输送+教学模式多以国内传统应试教育为主,国内教学大纲难以很快适应海外的教学环境;跨文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大纲的混搭模式,难以在三年内形成教学输出的产业闭环。伴随教师教学任期结束,师资的配比与培养又将重新布局,国外孔子学院的高轮动性,具体来讲对国外学生的学习认知力和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学体系基本搭建,或是中长期的原发梗阻,长期以往导致教师任职布局难以固定,高素质教学优势难以明显发挥。[4]除此以外,国内对海外多地的汉语传播机构的推广多注重加大汉语资源输入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当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尚无对汉语传播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细节规划。[5]

2.国际文化深耕发展理念滞后,文化软实力竞争激烈

语言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6]孔子学院在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正向功能,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有效平台。[7]201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6.1%高速增长,2020年,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国家外贸和出口行业整体呈现了疲软态势,经济下行压力使得文化交流比重降低,文化发展受到影响。除了发达地区孔子学院有基本的多领域横向发展格局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亟需国际化传播视野,配合地方文化、建筑、贸易等领域进行多极化形式传播。国际文化视野深耕力不足,在创新求变的思路上难有适应社会改革的“试错”决心。同时,孔子学院也面对其他来自诸多国家语言文化传播机构的竞争。如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法国法语联盟等。国外语言培训机构经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学科建设和深厚的品牌影响力。如成立于1883年的法语联盟,经过近140年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对外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相较于成立不到20年的我国第一所孔子学院,无论在软实力竞争和促进文化交流提升软实力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8]

3.汉语教学模式认知差异,跨文化传播载体有限

语言的国际传播归根结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母语对外传播影响的竞争较量,汉语作为中华民族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的形象符号,承载了现代中华文明的重要发展成就,也承担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输出交流任务。如今,在汉语国家化输出的背景下,一方面孔子学院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教学差异,基础教学或已成为孔子学院普遍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部分国外本土化学生文化视野狭隘,在了解中国文化时,主观上忽视了国内外文化差异的客观性,造成对国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短视心理,将学习中国文化作为“局外语言”,轻视汉语国际传播教育多变性、文化多元性、未来文化与多领域相交的前瞻性。学生对于汉语教学模式的短视心理,使得他们难以把握信息化资源的利弊,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传播的局势下,跨文化语言传播存在着原发性的弊端,但问题并不是由文化自身决定,而是由文化与语言之间的人文环境决定的。

在A I智能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全媒体教学模具与渠道短时间很难批量落地孔子学院,尽管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达到传统应试的要求,但是植根于传统化教学,学生在交际和理论学习应用上还处在较低水平。跨文化传播载体受限,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接触语法、句法、词汇,单一化教学无法打破学生学习穹顶,教学旧体制的空间、时间的限制,使得孔子学院无法达到矩阵化的传播要求,多区域的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中文的长久学习兴趣难以高热度保持。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全媒体素材的引进,或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语言学习能力的重要参考。如何打破学生原有学习格局认知,使汉语学习机动性“由冷变热”?首先要对标传播载体,例如有声小说、中文原版书籍、广播电视节目等媒介产品内容的部分引入,借助有声语言打开兴趣,进而引申学生不断了解汉语语境、汉语文化背景。目前根据国家汉办针对区域孔子学院的办学经费、师资力量,仅靠国家汉办有限的经费,大批量的试点工作存在教学大纲改革问题,或是孔子学院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9]

图1 孔子学院课堂教学环境(图片来源:国家汉办)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衍生价值

“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和我国国家竞争力提升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2016年9月央视纪录片《你好,“一带一路”》,纪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对汉语服务的需求。导演将镜头对准具有文化传播代表的文化衍生品。文化衍生品反哺与国际汉语文化交流传播,例如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创收17亿元,这给中国汉语“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具象化表达与良好的学习范式。多国留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中国文化赋予的文创产品的国家软实力,同时也给汉语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渠道。高水平文化衍生品的创意优势,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

图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纪录片专栏(图片来源:央视网)

(二)提升国际汉语传播思路自觉性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文旨演讲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国家携手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路,民族文化的自觉性,离不开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大众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价值融通。作为国际汉语传播使者的“孔子学院”,肩负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的重任。

(三)国际汉语人才需求助推汉语学习热潮

来自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进入本世纪以来,众多国家对汉语渴求达到了“井喷式”增长。外籍来华务工人员超过了50万人,这其中实则隐含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与国家声誉的提高。与多国竞争岗位匹配的是“汉语热”学习背景下汉语本土化教学岗位。2018年法国约7万名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环比2004年上涨550倍。在国际“汉语热”背景下,汉语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多国选拔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2019年俄罗斯宣布,将汉语作为官方外语纳入俄罗斯高考,掌握汉语成为了未来国家交流发展必要趋势。多语人才将在未来实现文化反哺经济、外交等多领域,汉语国际化传播为其选择优质的就业岗位和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增加了竞争筹码。

(四)不断强化的经贸战略,是汉语传播的动力源

2015年9月,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强调,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持着良好的经贸格局及经贸关系,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我国与世界经济互联互通与日增进,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呈现出了新格局。2017年第一季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781家,同比增长40%,实际投入外资金额84.5亿元。《2018“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多国的贸易量与文化传播效率和孔子学院设立的数量有直接联系。

表1 2015-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额、出口额及增速(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以“一带一路”国家阿富汗为例。2018年中阿两国的贸易额达到了4亿元,中国的文化产品逐渐进入阿富汗人民的生活。2019年中国与阿富汗的贸易总额总量达到6000万美元,高交互的经济环境下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文化的有声语言和电子文创产品通过贸易流通和C R I(阿富汗国家电台)频道推送,通过中国影视与纪录片深入与孔子学院推广,阿富汗年轻人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吸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汉语文化传播。[10]

(五)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新载体

2004年-2020年,对比传统课堂式教学,研发汉语国际教育线上教学软件、加速线下汉语教学APP推广成为主流。部分地区通过网上授课,对孔子学院课堂授课内容和教育转型革新产生积极作用。依靠新媒体课程传播,学习内容实现回看、重复播放、在线答疑、人性化学习能力评估。本地学生通过线上线下交互、反馈利于加速教学模式转型升级,培养海外中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老师课程教学压力。同时,网上录课模式可随时随地进行固定与变动讲解,通过非线编软件,及时按照学生反馈意见进行更改,大大提升了课堂灵活性,使得课程教学设计更年轻化、弹性化。

“一带一路”为我国与多国关系创立了新架构、新支柱、新空间,是夯实两国关系的基础,是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载体的加速传播使得文化发展搭上时代的“顺风车”。一方面,汉语传播应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提升领域多元接触渠道;另一方面,汉语国际传播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互联网+人才支撑,助力“一带一路”新载体与新环境下综合建设。进而推动汉语多元化与传播向纵深发展。[11]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新作为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传播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教育部在2019年5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37万在华留学生。自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45万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

(一)立足多语文化人才培养,汉语国际教学内容弹性化

1.加强外语专业建设,建立汉英教学互通桥梁,优化课程设置。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复习—讲练—练习”,由于汉语言的复杂性,加强汉语教学的场景化、娱乐化设计有较大意义,在传统汉语国际教学三教”(教师、教材、教法),强调应试教育而忽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模式针对汉语零基础的国外交流生,年龄差异、地域差异,是当下众多院校推动课程进展的限制因素。加强当地母语和汉语的串联服务+教学体系,应以多专业教师教育方向作多元的教学实践指标,将汉语内容理解故事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增强汉语教学与母语的趣味对接,增加课上教学互动,提升课下实践互动对练。

2.强化实践教学。语言学习、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有力补充,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国文化,在实践中熟悉汉语使用习惯,了解汉语表达模式,理解、尊重中国文化。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提高汉语教学效果,也有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3.提升汉语国际教师合作办学素质能力。要建立多语种外语培训机制,增加外语培训课程设立,培养优秀外语人才。课程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提升老师对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课程学习,横向对照传统教学模式,将合作办学范围辐射外籍教师。孔子学院将中国与外籍教师聚合并学习新媒体教学识别模式,强化老师对以新模式为串引的新合作教学,提升学生新媒体视域下对合作教学的认同与汉语学习的信心。

(二)增加“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

“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简化教学传播环节、增强学生对汉语释义直接认知的重要枢纽。孔子学院教学应适应当下经济与文化发展,多国家、多民族交流协商要求,打破专业与学科壁垒,以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实习创新模式促进学生对于国别、区域研究认识,发展其擅长的语种专业,推进在多国语言环境、语言语法构造、语言特征多元化认识的思维建立。进一步贯通学科语言风俗、民俗等多领域的语言了解和认知,实现多语种交流灵活转化。为达到国外多语种与汉语在不同行业直接对接,要建立为传播教学起到直连作用的小语种教学课堂,进而培养贸易复合型人才,强化多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多语种+”的人才储备系统教学系统,符合国家整体文化发展与文化输出等多国的整体利益。[12]

(三)建立跨文化多领域文化创作的国际汉语传播互联互通体系

1.生产符合大众期待的高水平I P。习近平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最根本是要创作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国作为文化I P输出国,文艺创作质量影响着国际汉语文化的传播水平,提升I P生产创作标准可以使汉语传播规避千篇一律的快餐式文化消费现象,帮助大众在不同国家母语与汉语的互通下,了解中国国家优质I P作品资源输出,也担任着国外汉语传播者优质文化产品的反应与反馈工作任务。同时,有“高原”缺“高峰”现象也使得国产I P作品与国外观众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建立适于国际文化信息互联互通体系势在必行。

2.组建课下小范围跨文化、多专业文化创新团队。国外汉语学者可根据其本地文化、民风习俗对优秀中国I P作品进行模仿创新,总结文化创作经验与技巧,形成小范围跨文化、多专业文化创新团队,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创作可视化文化创新单品,达到建立国外学者对于文化创新的反哺效果,做到多领域文化互联互通,让大众对汉语教学传播有更为生动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成为文化创作者与传播者,促进汉语与中华文化“现代性”和“普适性”的高效传播。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是国家发展方向重要航标之一,孔子学院在“汉语热”潮流普及之下,汉语国际传播的纽带作用也日益凸显,孔子学院在数量日益增加和质量上逐步改善,越来越多国际学者对汉语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即使面临重重挑战,在新的机遇面前,孔子学院仍要重点传播国家语言观念、语言习惯,针对语言背景与文化融合进行研究,面对多元化问题树立信心,强化多国、多民族、多文化沟通交流,为国家间民心相通做出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孔子汉语一带
学汉语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