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农事诗看周代农业生活
2020-10-28杨洁
杨 洁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农事诗数量众多,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西周和春秋时期人们的农业劳动生活,包括农夫一年到头的耕作、采摘、酿造、修葺等方方面面,及周人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和周代阶级关系等。我们以《豳风·七月》和其他农事诗为例,透彻地分析诗歌内容,详细解读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籍此管中窥豹,探讨周代的农业生活特点。
一、《豳风·七月》等农事诗中的劳动生活
十五国风中的《豳风》是周人的诗歌,周民族是一个以农业文明著称的民族,《豳风》中的《七月》一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农事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农夫的劳作十分繁忙,一年到头,不得清闲。《豳风·七月》记录了农民一年到头不停歇的辛苦劳作生活,将诗中叙述的劳动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归纳,可以列表如下:
?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民一年到头劳作不停歇,从前一年的十一月,一直忙碌到这一年的十月,整年地为公室,也为自己辛勤奔忙。按照《豳风·七月》的叙述顺序,诗歌分别描述了农民的各种劳动活动,包括岁寒及春耕活动,女子的蚕桑活动,加工制作服装,猎取野兽,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采藏果蔬、酿造甜酒,为自己准备瓜瓠、麻子、苦菜之类作为食物,修缮公家房屋及自家草屋,及凿冰劳动等。《豳风·七月》在最后描写了农业劳动者的放松和享受——年终的燕饮。这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农家生活是如此的紧凑密集,从年头到年尾,春夏秋冬不停歇,没有一刻休闲喘息的时候。整首诗展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充分反映了劳作的艰辛。如果我们按照内容概括农民整年的劳作生活,可以归纳为:播种庄稼,耕耘土地;打猎获裘皮,缝制衣服;采摘瓜果,酿造美酒;涂泥塞墙,修缮房屋;夏季养蚕,秋季割稻,冬季凿冰;献羔祭祖,年终燕饮,好一番繁忙热闹的景象。农民的生活是如此紧张忙碌,而《七月》给我们展现的图景又是这样细致、生动和全面,犹如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又像一部真实的纪录片,使我们对2000多年前农夫的生活感受真切,如在目前。
在其它国风中,也有不少反映农民生产劳动的诗歌。仅《魏风》和《唐风》中,描述农民农业劳动生活的诗就有表达对不劳而获者怨愤的《魏风·伐檀》,控诉百姓徭役沉重的《唐风·鸨羽》,以采摘起兴的《唐风·采苓》,表现纺织劳动的《魏风·葛屦》等,这些诗也体现了农民徭役劳作的长久及农业劳动的苦辛,但是都没有《豳风·七月》的内容之详富,描写之细致。
二、从农事诗看农夫的家产和生活保障
从《诗经》农事诗可以看出,农夫往往拥有一定的家产,他们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农夫的家产包括房屋、土地、田庐,还有生产工具。这些在《豳风·七月》《小雅·信南山》《小雅·大田》《周颂·臣工》《周颂·噫嘻》等诗歌中都有体现。如《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明确指出“有庐”,说明农户家里有田庐。《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农民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到“南亩”去耕种、劳作,说明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劳动土地。
不仅拥有田庐和土地,农民还拥有自己的房屋。《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从二月入住田庐,到十月迁回村邑,已八月有余。到了冬日,天寒事毕,农民终于从田庐回到了自己的房屋,农夫开始修缮自己的房子,家中地面被老鼠穿洞,所以,整理地面,全面堵塞,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们从屋内赶出去。农夫还要再把窗子堵上,以抵御寒冷的北风。先秦时候,人们用竹条、木棍做门窗,冬天寒冷,所以要用泥涂抹房门来保暖,防止透风漏气。由此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农民普遍拥有自己居住的房屋,房屋是农民家产的重要部分。
除了田庐、土地、房屋之外,农民的家产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劳动工具。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的东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器。最初的治铁技术不成熟,炉温较低,不能冶化成铁水,只能炼造出熟铁。熟铁杂质较多,冷却后成为铁块,再通过人工锻打的方式制造器物,费时费力,因而铁器的产量较低。到公元前6世纪,古人的冶炼技术大大提高,又发明了生铁。生铁的杂质较少,而且产量提高。铁器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铁器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使用铁器,可以实现农作物深耕,这样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二是由于铁质农具的使用,使原来杂草丛生的荒野很容易地被开垦为农田,大大增加了农田的面积。二者结合在一起,促使春秋时期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出现了较大的飞跃。铁器带来的生产力飞跃,直接导致了生产关系的改变,土地领主们逐渐改劳役地租为向农户征收实物地租。
在《诗经》中,也多处出现了农民使用铁器耕种的字眼,说明铁质农具在当时已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劳动工具,成为农民家产的重要内容。《周颂·噫嘻》:“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说文解字》:“私,息夷切,禾也。从禾厶聲。”有学者认为:“‘禾’为庄稼,一说甲骨文‘厶’像耜,代指农具。‘私’的字形为以耒耜耕种,收获禾稼。”[1]由此看来,此句描述了农民们使用农具耜,集体大规模地在公田上劳作的情景。又《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此句的意思是,命令那些农夫们,备好锄、锹等农具,贵族同观收割的情景。这一句里出现了多种铁质农具的名称。“庤”,意为储备;“钱”,是农具名,为掘土用的铁器,类似后世的锹;“鎛”,也是农具名,是除草用的铁器,类似后世的锄;“奄观”,即尽观、视察之意;“铚艾”中,“铚”是农具名,为一种短小的镰刀;“艾”是“刈”的借字,为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这首诗里出现的“钱”“鎛”“铚”“刈”四种铁质农具,类似今天的锹、锄、镰刀、大剪刀,足见当时的铁质农具样式比较丰富,使用比较广泛。类似的使用农具的句子,还有《小雅·大田》中的“以我覃耜,俶载南亩”,这句的意思是,用我锋利的板锹下地,从南北垄向的地块开始播种五谷。其中也用到了铁质的劳动工具“耜”。“南亩”是向阳的土地,“俶载南亩”还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方式的先进性,即根据水源、光线和地势高低等情况来决定垄向,从而更好地进行生产耕作。
农夫的生活虽然艰辛,但是他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丰年,他们会将劳动的收获,大部分送给公家或地主贵族。当然,自己也会留下一部分作为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如果遇到了荒年或灾害,土地收成不好,农夫的收获很少,甚至颗粒无收,那么作为统治阶层的贵族地主也会适当地给农夫提供一些基本的衣食生活保障。这些在《豳风·七月》《小雅·甫田》《周颂·良耜》等诗歌中均有体现。《豳风·七月》载:“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六月食郁及薁。七月食瓜。七月亨葵及菽。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又《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由此可见,在《豳风》和《小雅》中,都提到了“食我农夫”的语句,尤其是《小雅·甫田》当中的“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这足以说明在荒年的时候,贵族地主会拿出一些陈年的谷物,给农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从农事诗看劳动力组成及周人天命观
周代实行井田制。井田制出现于商朝,到了西周时大规模运用,发展成熟。所谓井田,就是道路和渠道交错纵横,将土地分隔成块状,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井田属于周王、贵族所有,农民在井田上劳作。井田中间为公田,周边为私田,公田的收获归贵族所有,私田的收获归农民个人所有。相对来说,公田土地平整肥沃,私田土地狭小贫瘠。周代的井田制规定:井田不得买卖和转让,不能因战功或其他功绩而改变井田的归属。从归属看,井田制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私有制。领主要求农民在公田上集体劳作耕种,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关系。到了春秋晚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普遍应用等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在井田劳动中,劳动者范围广大,上至贵族,下到雇佣。在《诗经》产生的时期,井田制仍然大规模实行,农民在王公贵族的公田中劳动,同时也可以开垦耕种私田,但首先要在公田上进行劳作,以保证公田的收成。《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新”指新田,“畲”指老田,“如何新畲”意思为王公贵族要关心农民的劳作,指导农民如何轮作耕种。说明在井田的劳作中,不仅有农民,贵族也参与到劳动中去。《周颂·噫嘻》也是一首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农事诗,诗载:“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诗歌表现了周王祭祀上帝及先公、先王后,亲自率领官、农播种百谷,并通过训示田官来勉励农夫努力耕种,和农民共同劳作的情景。前四句是周王向臣民庄严宣告,自己已经向上帝、先公、先王进行了祷告,得到了他们的准许,以举行此籍田亲耕之礼;后四句则直接训示田官,勉励农夫努力耕作。诗歌虽然短小,但气魄宏大。全诗从宏观角度,用大远景的视角反映了周初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典礼实况,表现了农民在公田中劳动耕作的情景。方苞在《朱子诗义补正》中评价为:“《噫嘻》,此命农官遍戒庶民,而不及庶官,即籍礼稷遍戒百姓纪农协功之事也。一岁田功,作始于此,故特为乐歌,籍终奏之。”[2]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篇是周成王时举行亲耕籍田之礼在宴会上所唱的乐歌,歌辞是告戒农奴。”[3]总体来说,《周颂·噫嘻》体现了农民处于农业劳动的主体地位,反映了上至贵族,下到雇佣者,都共同参与农田的开垦耕种和农业劳动的情形。同时诗歌也透露出周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从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类似的诗歌还有《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周颂·良耜》等。《周颂·丰年》载:“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诗歌的开头描写了喜获丰收、吉庆有余的景象:粮仓堆积了许许多多的黍、稌等粮食谷物,高大的仓廪贮藏着这些粮食,粮食的数量众多、难以计算,得用万、亿、秭这样的数字。这些壮观的丰收景象,显示了周王朝农业的喜人形势,也从侧面表现了国势的强盛,证明了周王朝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透过丰收景象,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了农夫辛勤耕作的情状。周代又是个重视上天崇拜和宗庙祭祀的朝代,在周王室看来,粮食的丰收主要由于恩受了上天的福泽和祖先的庇佑,因此丰收之年要通过祭祀表达对上天恩赐的感激,因此《周颂·丰年》的后半部分表现了周代贵族对上天恩赐、先祖庇佑的感激、报答之情。丰收之时,谷物果实等物用充沛,祭祀也最为恰当,因而诗中写道:“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即以粮食酿造的酒和醴来敬奉“祖妣”。“以洽百礼”是通过种种祭祀礼仪来达到与先人的沟通和与上天的联通,希望可以“降福孔皆”。“降福孔皆”既表达了对神灵给予赐恩的感激之情,也表现了对天神继续庇佑周人、赐福周朝的殷切希望。先秦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有限,运用大自然规律、改变自身环境的能力更加有限,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要从大自然中获取,对气候状况和自然环境有着严重的依赖性。人们深深感到大自然也即他们心目中“天神”威力巨大,他们认为天的意志是难以控制、驾驭和抗衡的,因此人们只能膜拜上苍,祈求天地神灵的庇佑,以顺遂宗族家国心愿。《周颂·丰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周颂·载芟》也是一首农事诗。诗载:“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诗中“有依其士”的“士”指强壮的男子,从中看出农民一直是农业劳动的主体。“匪且有且,匪今斯今”的意思是“不是现在才这样,不是今年才这样,自古以来就如此。”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周代农业政策的稳定性。从整首诗歌看,这是一首周王在秋收后用新谷祭祀宗庙时所唱的乐歌,一说是春天籍田时祭祀社稷的乐歌。从诗歌反映的内容,及在《周颂》中的编排位置来看,诗歌产生的时间当在周成王即位之后,晚于《周颂·臣工》《周颂·噫嘻》等篇。另外一首诗《周颂·良耜》,则记述了周代先民生产、祭祀的情形,是秋收后周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乐歌。诗歌从开头到“黍稷茂止”,描写了周代农民春耕夏耘的情景,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描写了秋天农业大丰收的情景,最后四句则描写了秋冬祭祀的情景。
以上几首诗都描写了周代农业生产的状况,农作物的大丰收,及丰收后人们对先祖的祭祀、感激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代农业政策相对稳定,贵族地主对农业活动比较重视,上至贵族、下到受雇佣的农民,全部参与到农业劳动中去。在《周颂·载芟》中“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四句,与《周颂·丰年》中的字句相同。这些相同字句的产生,可能与周代乐官、史官制礼作乐的情况相关。颂是宗庙祭祀类诗歌,其作者多是周代的史官和乐官。为配合典重庄严的周乐,颂的句式也多使用比较规整的四言句式,其遣词用句也多与祭祀行为相配合,因而产生了一些祭祀话语在不同诗歌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周颂·丰年》《周颂·载芟》中相同的这四句,都表达了对于丰年的祈求和向往。
四、从农事诗看周王及贵族地主对农业活动的参与
周王及贵族地主对周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参与比较全面。周王及贵族地主对周代农业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他们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所作所为可以归纳为:监督、组织农业生产;视察田间劳作情况,并察举才俊;负责农夫在公田劳作时的饭食,让农民举家食于田间地头;在丰收之后赏赐农夫。《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体现了周王督促、组织农业生产活动;《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又《小雅·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体现了周王亲自参与农业生产;《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体现了贵族地主举荐、察举农业人才;《小雅·甫田》“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又《小雅·大田》“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反映了地主派人将饭食送到劳动耕作之地,让农人举家食于田间;《小雅·甫田》“以介我稷黍,以榖我士女”,表现了贵族地主负责提供农夫在公田劳作时的饭食;《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指贵族地主在荒年或收成不好的时候,为农夫准备在公田劳作时的饭食;《小雅·甫田》“我田既臧,农夫之庆”、《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反映了周王和贵族地主在丰收之后、岁末庆典中赏赐农夫。
从以上农事诗可以看出,周王及贵族地主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参与全面而细致,周王、贵族地主和农民,社会上下层之间的关系尚可,没有反映出很大的疏离、隔膜甚至对抗关系。《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农民从年头忙到年尾,在岁末举杯欢庆的时候,各阶层间共同庆祝,共同祝福万寿无疆。由此可以看出,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并不是互相仇视,水火不容的。
综之,以《豳风·七月》为代表的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社会阶级关系,体现了农业社会的劳动工具、劳动保障及社会劳动力组成,显示了周代人对上天和先祖的感激、敬奉,彰显了周人特殊的天命观,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