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中牛膝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2020-10-28翁倩倩赵佳琛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陈周全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翁倩倩,赵佳琛,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陈周全,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2. 江西中医药大学 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4.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5.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6.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7.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29;8.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牛膝为我国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可逐瘀通经、消癥下胎、通利关节、利尿通淋、补肝肾、强筋骨。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牛膝类中药名方6首,其中2首宋代名方均出自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中用药“牛膝”,“三痹汤”中用药“川牛膝”,两方出自同一专著却以不同药名记载牛膝;明代的2首名方出自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其载方“玉女煎”及“济川煎”以牛膝之名入药;清代2首名方“清肝止淋汤”及“身痛逐瘀汤”亦以牛膝之名入药。
多数学者考证认为历代本草所载牛膝多指AchyranthesbidentataBlume,因主产于河南古怀庆一带,长白肥润,故习称怀牛膝,属牛膝中的道地药材[1-6]。然亦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如张敬杰等[7]考证则认为历代正品牛膝应为粗毛牛膝A.asperaL.和柳叶牛膝A.longifolia(Makino) Makino,而怀牛膝A.bidentataBlume却与历代本草所载不符。关于“川牛膝”多数学者考证为CyathulaofficinalisKuan[4-6],然亦有不同考证结论,如王宁[8]考证认为《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载较好的川牛膝应为苋科植物麻牛膝(头花杯苋)C.capitata(Wall.) Moq.的根。而部分区域所用的红牛膝则以C.capitata(Wall.) Moq.为主流。可见,牛膝历代品种演变复杂。此外除了现今通用的怀牛膝及川牛膝外,各地尚有土牛膝、红牛膝、白牛膝、麻牛膝等不同基原入药,由于形态相似以及民间用药习惯等原因而混用或误用作牛膝。因此对历代本草中所用牛膝进行考证,正本清源,对指导含牛膝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及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释名
牛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百倍”,列为上品。牛膝从古至今别名、土名诸多,现对其命名方法按药性、形态等方面进行分类考证。
1.1 以药性命名
根据牛膝药性命名的名称有“牛茎”“百倍”“牛膝”等。《广雅》:“牛茎,牛膝也”[9];《本草纲目》:“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也,言其滋补之功,如牛之多力也。”[10]《本草乘雅半偈》:“牛,亦大力之物也。膝之为用,承上以接下,如坤之承乾,盖顺而健矣,此药根下行,而能引伸,力之大而健可知,膝名即同,药治最合。”[11]《夕庵读本草快编》:“其茎有节似膝,誉其滋补之功如牛之多力也。”[12]可见“牛茎”、“百倍”及“牛膝”之名均寓以牛之大力之意,比喻牛膝滋补功效之显赫。
1.2 以形态命名
根据牛膝形态命名的名称有“牛膝”“山苋菜”“对节菜”“对节草”。《本草经集注》:“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13]因其茎有节似牛的膝盖而得名“牛膝”;《本草纲目》:“其叶似苋,其节对生,故俗有山苋、对节之称。”[10]其叶似苋叶故名“山苋菜”,其节相对而生故名“对节菜”“对节草”。
综上所述,牛膝别名众多,其中以药性命名的名称有“牛茎”“百倍”“牛膝”等;以形态命名的名称有“牛膝”“山苋菜”“对节菜”“对节草”,另有以产地命名的名称“川牛膝”“怀牛膝”等。
2 基原考证
2.1 唐宋及以前,未以产地进行明确区分,多以怀产者为优
牛膝始载于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记述了其功能主治,曰:“主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14]最早对牛膝植物形态进行描述的是《吴普本草》,谓其“生河内或临邛,叶如蓝,茎本赤”[15]。牛膝叶与爵床科马蓝一类的植物相似,故有“叶如蓝”的描述。首次明确指出牛膝的产地,在唐代之前焦作地区一带属于河内道,唐代改为怀州,明代以后改为怀庆府,即后世所推崇的“怀牛膝”产区所在地。而“临邛”治所在今四川邛崃,为后世所推崇的“川牛膝”的主产区。可见“怀牛膝”与四川2个后世奉为道地的产区历史悠久,早期均指牛膝的不同产地,然“川牛膝”逐步衍变成为另一基原的药材。《名医别录》则将产地注为“生河内川谷及临朐”。“临朐”在今山东潍坊一带,不知是因“临邛”与“临朐”相近而致误写?另,“邛”按《康熙字典》除四川邛崃外,一说为山东济阴县的地名,济阴(现属定陶)与“临朐”相距不远,究竟为讹误还是原本如此,尚难定论。后世诸多本草皆延续“临朐”一说,然山东潍坊等地至今尚无牛膝道地一说。
南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今出近道,蔡州者最良,大、柔润,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乃云有雌雄,雄者茎紫色而节大为胜尔。”[13]“蔡州”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描述了牛膝茎节暴突的植物特征,首先提出牛膝有雄雌之分,以茎的颜色及节的膨大与否作为判断依据,“雄”字有强壮之意,后世本草多沿此说,“节、柔润、节大”等性状成为后世推崇的品质特点,也或许是牛膝很早便开始人工栽培选育的原因。
唐代《千金翼方》药出州土第三中延续“河内”产区:“怀州:牛膝。”[16]记载怀州出产牛膝,并被后世所推崇,成为怀牛膝知名道地药材。且当时便已有人工栽培的记载,《千金翼方·种造药第六》“造牛膝法:八月中,长锹掘取根,水中浸一宿,密置筛中,手去上皮齐头,曝令稍干,屈令直,即作束。子又曝令极干,此看端正。若自用者不须去皮,但洗令净便曝。殊有气力”。可见,牛膝的人工栽培历史十分悠久。
五代《日华子本草》记载:“怀州者长白,近道苏州者色紫”[17]。苋科植物中色素的变异现象较普遍,有著作记载牛膝中颜色的变化主要与肥料等因素有关,只要耕作方式得当,肥料充足则为紫茎,反之则为青茎[18]。今怀牛膝农家品种风筝棵、核桃纹等的茎则多呈紫红色。
宋代《本草图经》对牛膝的植物形态描述较为细致:“牛膝,生河内川谷及临朐,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春生苗,茎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此有二种:茎紫节大者为雄;青细者为雌。二月、八月、十月采根,阴干。根极长大而柔润者佳。茎叶亦可单用。”[19]强调当时怀州牛膝质优。并附有单州牛膝、滁州牛膝、归州牛膝、怀州牛膝4幅图(见图1A),观其所附药图可知:1)单州牛膝(见图1A1),茎直立、花序穗状而长,其叶对生,呈披针形,与红柳叶牛膝A.longifolia(Makino) Makino f.rubraHo较为接近;2)滁州牛膝(见图1A2),枝叶繁茂,根分枝多,与野生土牛膝A.asperaL.相似;3)归州牛膝植物图(见图1A3)茎弯曲,叶似三出,披针形,由于附图不精确,无法推测其基原;4)怀州牛膝图(见图1A4)枝叶整齐,地下根部侧根少,主根粗壮而直,与现今的怀牛膝A.bidentataBlume形态特征完全吻合。苏颂编撰《本草图经》时将各地送京的药图和文字进行整理,然不少存在文图不相对应的情况,李时珍评价“图与说异,两不相应”,牛膝条内文字中提及的植物形态 “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则与牛膝A.bidentataBlume的“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尾尖”特点最为接近,且认为“怀州者为真”,因此有理由认为,宋代的主流基原较为明确的是A.bidentataBlume,从怀州牛膝图所画的根部特点看,宋代已经人工栽培。可从宋代《本草衍义》中得到佐证:“牛膝,今西京作畦种,有长三尺者最佳”[20]。“西京”为今河南洛阳一带,说明宋朝河南北部地区已引种栽培怀牛膝,习用至今。
另首载另一名称“土牛膝”:“今福州人单用土牛膝根净洗,切,焙干,捣,下筛,酒煎,温服,云治妇人血块极效”。苏颂所言的“土”可能就是与怀州相对而言,“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泛指其他地方就地所用的牛膝,从分布看,《中国植物志》所收载的牛膝属3种植物均有可能。其功效与牛膝略有不同。
根据以上本草记载可知,早期对牛膝描述较为粗略,然河南怀州(今焦作一带)自古便为知名产区,唐代牛膝便已开始人工栽培,主流基原为牛膝A.bidentataBlume,而各地区就地取材,同属多种均做入药。
注:A.《图经本草》(1.单州牛膝,2.滁州牛膝,3.归州牛膝,4.怀州牛膝);B.《救荒本草》;C《本草品汇精要》;D.《本草纲目》;E.《植物名实图考长编》;F.《中国药物标本图影》。图1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中所附牛膝图
2.2 明清之后,始分怀、川,以怀牛膝为道地药材
明代《救荒本草》载:“山苋菜,《本草》名牛膝,一名百倍,俗名脚斯蹬,又名对节菜。生河内川谷,及临朐、江淮、闽粤、关中、苏州皆有之,然皆不及怀州者为真。蔡州者,最长大柔润。今钧州山野中亦有之。苗高二尺已来。茎方,青紫色,其茎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似苋菜叶而长,颇尖鞘,叶皆对生。开花作穗。根味苦、酸,性平,无毒。叶味甘,微酸”[21]。观其所附山苋菜原植物图(见图1B)形态叶片椭圆形的特征及描述皆与牛膝A.bidentataBl. 符合。
《滇南本草》最先提及川牛膝谓:“白牛膝强筋骨功胜川牛膝。”[22]然关于此“川牛膝”未详细描述,难考其基原;以“白牛膝”为名的中药材有数种,石竹科植物短瓣花和狗筋蔓的根,苋科牛膝的绿色茎叶以及爵床科植物九头狮子草的根,此处“白牛膝”经谢宗万先生[18]考证为短瓣花BrachystemmacalycinumD. Don.,当时误作牛膝用,至今在云、贵仍有作地方习用品。然《滇南本草》一书版本较多,且现存最早的为清代所辑,因此此处川牛膝与其后明清所言川产涵义有别。
《本草品汇精要》除转述前朝本草所言以外,转绘怀州牛膝图一幅(见图1C),其特征亦与今之怀牛膝A.bidentataBl. 基本一致[23]。
陈嘉谟[24]《本草蒙筌》:“地产尚怀庆。种类有雌雄,雌牛膝节细,茎青根短,坚脆无力;雄牛膝节大,茎紫根长,柔润有功。秋后采根,曝干待用。去蚀烂黑黯,选肥壮鲜明”。文中所归纳的“节大、茎紫、根长、柔润、肥壮、鲜明”等特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深刻影响牛膝药材的生产。
最早明确提出川产的本草著作当属方谷[25]所著的《本草纂要》:“大抵牛膝之剂,川淮者补,土产者破。川淮者所禀太厚,肥而且长,土产者所禀浅薄短而且细。欲其补精益髓,当用川淮;欲其破血破气,当用土产。二者之间,随症用治”。可见最早川产的本意是指川产“肥而且长”,与其对应而言的是各地就地所取野生品或土牛膝A.asperaL.,并非后世所分化成的杯苋属植物。这点在其后的诸多本草中可以得到印证,如李时珍[10]《本草纲目》中写道:“牛膝处处有之,谓之土牛膝,不堪服食。惟北土及川中人家栽莳者为良。”“处处有之”的土牛膝显然说的是牛膝野生种或是土牛膝,认为品质不及栽培品。并明确“北土及川中”栽培品质佳,“北土”大概指的河南一带而言,可见明代川产亦为牛膝的重要优质栽培产区。李时珍通过细致的观察,对牛膝形态做了补充:“方茎暴节,叶皆对生,颇似苋菜而长且觼,秋月开花作穗,结子如小鼠负虫,有涩气,皆贴茎倒生”。其附图(见图1D)结合上述文字描述,皆具有节膨大,单叶对生,叶片椭圆形,似苋而尖,穗状花序,花后花反折向后贴茎的特征,与苋科牛膝A.bidentataBl.基本一致。同时,还对栽培与采收加工做了详尽的记录:“秋间收子,至春种之。……九月采取根,水中浸两宿,挼去皮,裹扎暴干,虽白直可贵,而挼去白汁入药不如留皮者力大也”,可见当时便已采用去皮的产地加工,而时珍认为水浸过长内部成分流失,反而药效受损,值得当前产地加工借鉴。其后不少本草皆认为川产较佳,如明代李中梓[26]《药性解》:“川牛膝所禀厚,故肥而长,主补精髓”;明代郑二阳[27]《仁寿堂药镜》、明代李中梓[28]《颐生微论》:“产川中长三尺而肥润者良”;贾九如[29]《药品化义》:“取川产而肥润长者佳,去芦根用”;清代刘云密[30]《本草述》:“《龟龄集》曰:川牛膝粗而黄者,能生精,酒浸十宿,焙干为末。”清代王翃[31]《握灵本草》:“川产及怀庆产者良”;清代汪昂[32]《本草备要》:“出西川及怀庆府,长大肥润者良”;清代陈士铎[33]《本草新编》“蜀产者佳”。可见,川产牛膝自明代以来便同时被认为是优质的产区。
《本草原始》对牛膝药材的性状做了进一步的描述:“怀庆者佳。茎紫节大者为雄,茎青节细者为雌。根长大柔润者为雄,根细小多歧者为雌。俱有肉色。凡用牛膝,择怀庆白亮、长及尺余、无歧者最优。色紫、短细者下。色黑干枯者乃土牛膝耳,不堪服食”[34]。增加了“白、亮、无歧”等品质评价特征,后世不法商家为迎合,不惜用硫磺熏蒸以达白亮的目的,当应杜绝。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处处有之,以产怀庆四川者入汤剂,余皆谓之杜牛膝”[35]。引《救荒本草》记载牛膝“有红、白二种”并附两幅牛膝植物图(见图1E),其中图牛膝(一)明显为牛膝A.bidentataBl.,图牛膝(二)根较粗短,叶片呈披针形,先端渐尖,应为牛膝混淆品柳叶牛膝A.longifolia(Makino) Makino。
综上,历代牛膝的入药均为苋科牛膝属植物,且自最早著录牛膝产地起,便以怀州一带为佳,并被历代所推崇,且至少在唐代便已经人工栽培,同时川产亦为另一知名优质产区,虽历代不同区域就地取材,各地将同属柳叶牛膝A.longifolia(Makino) Makino、土牛膝A.asperaL.做土牛膝用,然历代主流即为牛膝A.bidentataBl.。
最早认为川牛膝功效有别,可见于清代张石顽[36]所著《本草逢原》:“怀产者长而无傍须,水道涩渗者宜之。川产者细而微黑,精气不固者宜之”。首次一改前人所言川产品质佳,究其原因,当为其他植物混入所致,其明确提出“惟川产者,性味形质与续断彷佛,庶无精滑之虞。盖肾司闭藏,肝司疎泄,此味专司疎泄,而无固热之功。世俗妄谓益肾,而培养下元药中往往用之,与延盗入室何异”。显然此时的川牛膝已经是“与续断彷佛”的杯苋属植物C.officinalisKuan等,并将其功效总结为“去脚膝风湿,非补剂可用”,可见川牛膝独立成另一个功效不同的药材,源于同科不同属植物混伪所致,然逐步发展,亦为医家所利用,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太子参、西洋参等。其后,不同医家便区分使用,如清代《医林纂要探源》:“出怀州者肥润,为佳。川产虚大而枯,只可用治痈疽之类。”[37]因此,不少学者将川牛膝的道地考证追述至唐宋方书中提及的“川牛膝”显然存在问题。
民国《增订伪药条辩》将牛膝分为3种:“炳章按:牛膝计有三种,功用各有专能。河南怀庆产者,曰怀牛膝,根长二三尺,肉肥色黄白,皮光洁,性糯,枝粗者佳。天津产者,皮黄粗糙,有软刺不圆,性粳者次。四川产者,曰川牛膝,根茎粗,无芦,色黄黑,枝粗软糯者良,去头梢用。浙江各地出者,曰杜牛膝,紫梗绿叶,对节而生,叶颇类苋,根细段,含有滑汁,治喉症能引吐恶痰毒痰,利小便。”[38]其所述之形态与今用怀、川牛膝相符,其中提到一种杜牛膝,推测为野生的牛膝A.bidentataBl.。今浙江、江苏及我国大部分地区野生的牛膝多称为杜牛膝或土牛膝。民国时期《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中所附图(见图1F)牛膝叶片椭圆形、对生,花序长穗状,枝叶齐整,也为苋科牛膝A.bidentataBl.[39]。
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记载川牛膝来源为头序杯苋C.capitataMoq.或毛杯苋C.tomentosaMoq.的干燥根[40]。而毛杯苋主产印度,在国内川牛膝主产区包括四川省天全县在内,尚未见到与此种特征相符的,故此说有误。据谢宗万先生[18]调查鉴定,商品川牛膝原植物有2种:一为川牛膝(甜牛膝)C.officinalisKuan,系传统药用川牛膝的正品;另一为头序杯苋(麻牛膝),实系川牛膝的混乱品种,为地区习惯用药,性味与川牛膝有别,应注意加以区别。故1977年以后各版《中国药典》均载以川牛膝C.officnalis.。
此外《本草纲目》中还提及“杜牛膝”一词,清代吴其浚[41]在《植物名实图考》牛膝项内解释:“处处有之,以产怀庆、四川者入汤剂,余皆谓之杜牛膝。”清代张仁锡[42]《药性蒙求·草部》亦解释为“处处有之,谓之杜牛膝。”曹炳章[43]亦认为“浙江各地出者,曰杜牛膝,紫梗绿叶,对节而生,叶颇类苋,根细短。”显然杜牛膝即为各地就地取材的野生牛膝或土牛膝。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天名精条下释名曰“根名杜牛膝”,可能是天名精又名地菘,《新修本草》谓天名精“状如蓝”[44],而牛膝在《吴普本草》中亦说“叶如蓝”[15],故出现后人将菊科天名精CarpesiumabrotanoidesL.称作杜牛膝的情况。清代汪昂[32]《本草备要》中即作此解释“杜牛膝一名天名精,一名地菘。泻热,吐痰,破血,解毒。甘,寒,微毒”,功效完全与板蓝根相近,因此要注意杜牛膝的这2个内涵。
综上可知,历代本草所载之牛膝多指怀牛膝,从其叶形、花序、产地、药材性状描述结合本草图谱来看均与苋科牛膝A.bidentataBl.一致,为传统药用牛膝的正品,且自古以来,大都以怀产者为佳,并早在唐代便已人工栽培,同时川产牛膝亦为明清以来所发展起来的另一道地产区,只因后续当地同科杯苋属植物混入,而逐步发展成另一个功效不同的药材即川牛膝CyathulaofficinalisKuan。此外各地就地取材,将野生的牛膝属多种植物做土牛膝入药。
3 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
对于牛膝的产地变迁,《吴普本草》明确指出:牛膝“生河内或临邛”[15]。“河内”为汉代内置郡名,唐代之前焦作地区一带属于河内道,明代改为怀庆府,清代更名为河南沁阳县,“临邛”则为四川雅安等地。其后牛膝的产地有所扩大,《名医别录》云:“生河内川谷及临朐”[45],说明此时山东的牛膝也开始利用,或因“临邛”之误写。陶弘景[13]《本草经集注》云:“今出近道蔡州者最大,柔润,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近道”当指陶弘景所处江苏句容一带,“蔡州”为河南汝南县优。至宋代以来,江、淮、闽、粤等地“处处有之”。然大多数本草认为当数“怀州者为胜”。《日华子本草》谓牛膝“怀州者长白”[17]。《本草图经》曰:“牛膝,生河内川谷及临朐,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19]。其后一直被推崇,自明代以来新增优质四川产区,《本草备要》言:“出西川及怀庆府,长大肥润者良”[32],《本草便读》云:“牛膝,今江淮闽粤等处皆有之,惟以怀庆及川中所产者为良”[46]。然因川产品种混淆,以至于清代逐步转成另一基原的药材,并被医家所接纳和利用,至今成为另一川产道地药材。
历代医家归纳牛膝的优质性状“节大”“茎紫”“根长”“柔润”“肥壮”“鲜明”“亮白”等特征延续至今。
4 药用部位
关于牛膝的药用部位历代本草记载均一致,南北朝《名医别录》曰:“二月、八月、十月采根,阴干”[45];宋代《本草图经》云:“二月、八月、十月采根,阴干”[19];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十月取根。”[23]药用部位均为其根部,现行《中国药典》记载药用部位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47],古今记载一致。
5 采收加工及炮制
南北朝至明代的药用本草中,记载和保留了大量有关于牛膝的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的资料,现将其历史沿革记载进行整理(见表1)。
表1 不同历史时期牛膝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
可见历代本草关于牛膝的采收加工的记载无太大变化,为二月、八月、十月(大致相当于现在3月、9月、11月)采收,洗净后可晒干、烘干或阴干。牛膝炮制历史悠久,古代炮制方法有酒制(酒渍、酒浸、酒煮、酒洗、酒炒、酒蒸等)、炒制、焙制、炙制、药汁制等法,以酒制品最为多见,并归纳出生品强于引血下行,而酒制强于补益,延续至今,被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现有牛膝和酒牛膝2种炮制规格。
6 结语
综上所述,牛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百倍。从古至今名称较多,多以其药性、形态及产地等方式进行命名。根据历代本草记载来看,自古以来药用牛膝栽培品即以怀牛膝A.bidentataBl.为正品,且自古以来,多以怀产者为佳,质地润,色泽白,条粗长者为好,其道地地位至少在唐宋之际即已确立。明清新增川产,后衍变成另一基原药材即川牛膝C.officinalisKuan。各地尚将土牛膝等同属其他植物入药做土牛膝。牛膝的药用部位古今记载一致,均为其根部。采收时间多为3月、9月、11月,洗净后可晒干、烘干或阴干。历代本草记载其炮制方法主要分为生品与酒制。
宋代2首名方作者陈自明为临川(今属江西)人,三世业医,其所著《妇人大全良方》中记载“温经汤”中用药“牛膝”“三痹汤”中用药“川牛膝”,结合宋朝牛膝类药材使用情况应均为牛膝A.bidentataBl.,明清4首名方中亦建议以牛膝A.bidentataBl.入药,经典名方所使用的炮制方法可结合具体方剂功效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