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真的反对喝牛奶吗 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0-10-28
前段时间,因为热播电视剧《余欢水》中爸爸劝儿子别喝牛奶的事件,在网上引发起了一个争论:我们应不应该喝牛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你家里的孩子不管长得胖,长得瘦,喜欢不喜欢吃东西,这段时间他的饮食结构,你要超级重视。绝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每天早上准备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吃了再去上学,早上不许吃粥。”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汪正芳认为:“喝牛奶养胃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某些胃病患者。牛奶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而蛋白质和脂肪只有被分解成小分子后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喝牛奶会促进胃酸分泌,进而加重某些胃部疾病的症状。此外,有些人对乳糖不耐受,表现为喝完牛奶后会出现拉肚子等症状,这些人也不适宜饮用牛奶。”
喝牛奶需要因人而异
这难道是一场“中西医论战”?当然不是。应该说,两位专家的观点都有道理,只是是否适合喝牛奶是因人而异的。
其实,中医并非绝对禁止饮用牛奶。比如在我们的古籍《本草经疏》就提到:“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甘寒能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赢,止渴。”然而,牛奶的滋补作用发挥是有前提的。《本草经疏》提到:“脾湿作泄者不得服。”《本草汇言》也说:“膈中有冷痰积饮者,忌之。”
那么,什么是“脾湿作泄”?中医的定义为脾失健运,饮食不化,水湿郁内,痰浊内生,大便黏腻溏湿,甚至有腹泻的情况。
现代医学表明,当病患有脏腑的器质性病变、常年喝酒、肠胃功能衰退的情况发生时,其脏腑分泌的消化酶就会相应减少。
消化酶严重不足,会造成大量无法及时消化分解的蛋白质、脂肪堆积在肠道,在肠道有害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胀气、腹泻的情况,这种类型的人的大便往往是腥臭、滑腻的。
牛奶所含有的蛋白质以酪蛋白为主,是一种大型、坚硬、致密、极困难消化分解的蛋白质。酪蛋白的消化和吸收依赖于胃蛋白酶的参与,假如脾胃受寒、积食、或者器质性病变都会造成胃蛋白酶分泌的减少,造成牛奶中的蛋白质分解不完全。
同时,亚洲人乳糖酶普遍严重不足,也会加重腹泻的情况。
营养摄取过度也会伤健康
每个人的体质具有偏性,尤其是阳虚、气虚、痰虚体质的人最容易体现为脏腑机能“新陈代谢”效率的下降,而消化酶分泌的减少只是其表现特征之一。这些类型的人往往表现为疲劳乏力,机体在“动”,而脏腑的“运化”功能减退,自然就无法分泌足够的消化酶去消化食物。
此外,还要注意,即便是身体完全康健的人,其脏腑分泌的消化酶每天也是有定数的。即便人体会根据食量和欲望有一定的调节,但在暴饮暴食情况下,也会造成“积食、伤食”。
我们在摄取食物营养的同时,也要充分觉知:脏腑有其自身新陈代谢和消化食物过程所需的“排毒”诉求,也就是将多余的营养改变形式储存在身体里或者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如果脏腑的“运化功能”减弱,那么不必要的代谢产物就会在身体滞留,或者在血管、淋巴、皮脂间层、脏腑器官堆积,成为“痰饮、痰浊”的一部分。
因此在大病初愈之时,中医往往要考虑先恢复“胃气”,就是要将脏腑的运化功能通过“柔和”的方式推动运转。此时,大鱼大肉对于病人而言是沉重的负担,无论从“脏腑动力”角度,还是“消化酶”的角度,都适合用平和的方式进补。只要不存在乳糖不耐受等过敏反应,粥或者牛奶都是不错的营养选择,否则就会产生虚不受补的情况。
因此当个体衡量营养摄取不足时,不存在乳糖不耐受的体质特征。同时,在蛋白质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牛奶的滋补饮用。相反,在蛋白质来源充分,甚至过多的时候,对哪一种蛋白质摄取进行聪明的“断舍离”,就是个人的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