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2020-10-28杨金伟王芳
文_杨金伟、王芳
“乞巧节”是起源并流传于现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成为一种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
我国的“乞巧节”大部分是在七月初七日当天举行,唯独西和的“乞巧节”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每年农历七月,西和随处可见载歌载舞的乞巧场面,场面热烈,礼节繁杂,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传承悠久,相沿成习,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仪式,整个过程分为坐巧、迎巧、乞巧、送巧四个阶段。
西和“乞巧节”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型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之一。2008 年,“西和乞巧节(七夕节)”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我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把“乞巧节”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和校本课程,通过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和根据所涉及内容穿插在不同的学科中这两种教学模式引入中学校园教学,这对传承和发展“乞巧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
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乞巧文化”
西和“乞巧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瑰宝,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包括历史起源、故事传说、文化习俗、唱词舞蹈、乞巧的程式以及与乞巧相关的各种民间传统手工制作等。不仅内容繁杂,而且成分参差不齐,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把西和“乞巧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和校本课程,通过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和分块教学(根据所涉及内容划分为乞巧历史、乞巧程式、乞巧歌舞、民间制作等几大块穿插在不同的学科中)两种教学模式引入中学校园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乞巧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同时,在每年“乞巧节”时,学生还可将自己在校园内学习的“乞巧节”知识,用于指导自己所在村庄的其他妇女开展“乞巧活动”,这对“乞巧节”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和“乞巧文化”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把“乞巧文化”按照不同的内容,通过校园教学的形式引入相关学科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音乐、舞蹈、绘画、动手能力,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西和“乞巧节”的内容包括历史起源、故事传说、文化习俗、唱词舞蹈、乞巧的程式以及与乞巧相关的各种民间传统手工制作等,很丰富。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乞巧文化”,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富有西和特色的本土文化,感悟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乞巧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从“巧娘娘”形象、乞巧程式,到唱词舞蹈、服饰文化等无不包含着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巧娘娘”形象被誉为东方女性中的“美人”或诗经中的“伊人”,这些形象都是女孩心目中的“美人”形象,反映了女孩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另外,“乞巧”活动中的服饰、唱词、舞蹈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手工制作等无不包含着人们的智慧和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对“乞巧”活动的创新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学生具有相应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综合素质高,因此有利于在学习和传承“乞巧文化”的过程中,对“乞巧文化”的内容进行创新,也有利于将“乞巧节”活动和相关的传统手工制作、民间产业与现代电商等新型产业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妇女的就业、创业和当地的脱贫致富。
总之,“乞巧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瑰宝,其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将“乞巧文化”引入学校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的提高,传承和创新乞巧文化以及激发广大女性创业意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