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用大历史观指导中国近代史教学的意义

2020-10-27徐文彬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近代史观念中华民族

徐文彬

中国近代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方面更具有优势,但处置不当也容易形成一些偏见与误区。学生学习了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史,转入近代史的学习,很容易在巨大落差中厚古薄今,从而否定近代史,甚至崇拜西方文明否定中华文明,不能正确认识本民族历史。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历史观,帮助学生纠正偏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近代史是苦难史不是灾难史,是奋斗史不是沉沦史

在讲完《解放战争》一课,笔者总会提出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中国1840—1949年的历史,用关键词加以描述。学生多以“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救亡史”、“现代化史”等词加以概括。于是,笔者呈现了以下材料:

材料:西欧诸国以雷霆万顷之势东来,强行打破了闭关自守的满清帝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面临史无前例的冲击和生存危机,有识之士,确认自强更生之道,继而投身民族振兴的大业,并进入国际社会中奋斗,争取独立与保持国家尊严。经百余年之努力,今日中国已成世界大国之一。汉唐元清盛世,国人向以为荣,但该时之天下,只是指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而已!二十一世纪之中国,具有庞大潜力,足以推进中国更上层楼,……届时中国亦可成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文版序

追问:徐中约是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的,他的视角有何特点?

学生:他认为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复兴史”“奋斗史”。他把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作为一个整体考察近代史。古代中国的强盛局限于东亚,而近代中国则要在国际社会中寻求复兴之路。

师:中国近代史是古老中国的重生史,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印迹,蕴藏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

这个教学片段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界,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中国近代史,从而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汲取智慧与力量。教学中不宜过多地渲染中国的落后,避免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屈辱感,从而轻视近代史、回避近代史。

二、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觉醒史、团结史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回顾中华民族发展史,不难发现近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华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主要标志,便是“中华民族”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的形成,它包括这一观念的提出、确立和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1]

材料1:“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提出来的。……他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开章明义写道:“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材料2: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词。…… “中华民族”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到了民国初年,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采用,并最终得到了确立和形成。

材料3:1932年5月创刊于北平的《再生》杂志,……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先后发表了《中华民族之立国能力》、《民族复兴运动》、《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等一大批宣传“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探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论文。……知识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以上材料均摘自郑大华、张弛《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师:材料1中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目的是什么?在兴中会的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含义是什么?

生: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含义是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汉族政权。

师:此时的孙中山眼里的中华是指汉族,而非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民族观有何变化?

生:在中华民国建立时,他提出了五族共和;国民大革命时期他又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各民族平等的主张。

师:据材料3指出“民族复兴”大讨论兴起的背景,分析大讨论的深远影响。

生:背景是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大讨论促进民族觉醒与团结,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通过上述教学片段,学生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首先,中华民族在古代是一种民族自在,而非民族自觉。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但此时的民族观仍以汉族为主。20世纪初到五四前后,中华民族的概念正式形成,中国境内各民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成为共识。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大讨论兴起,这对全民族抗战和民族复兴有着深远影响。通过这种宏大视野的历史考察,学生可以明白: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是在近代民族危机中产生发展的;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长期的历史使命。

三、近代史是中国人追求人民民主国家的历程

近代以前国人的国家观念是模糊的,人们往往不区分国家与天下,把朝廷和國家混为一谈。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110年间,中国经历了由传统国家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实现了由君主专制主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到人民民主专政三种国家制度的历史跨越。[2]笔者在讲授到毛泽东思想一课时,从大历史的视角展现了近代国人国家观念的演变,以此说明近代中国人是如何“索我理想之中华”的。[3]

活动1:请同学们用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词句描述古人的国家观,并加以说明。

生1: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种君主即国家的观念。

生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是国家之本,其目的是维护君主统治。

生3:“协和万邦”“夷夏之防”“天朝上国”,这些词语反映的是中国中心的国家观念。

师:所以古人的国家观念主要有两大特征,中国中心和君主中心。

活动2:阅读下列材料,说明近代国人的国家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海万国俱在目中, 足破数千年茫昧。”(姚莹)

“公法者, 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 可相维系而不能相统属也。”(郑观应)

“国家者, 全国人之公产也;朝廷者, 一姓之私业也。”(梁启超)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不许有产阶级得到政权的意思, 这种制度乃是由完成阶级战争, 消灭有产阶级, 做到废除一切阶级所必经的道路。”(陈独秀)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毛泽东)

生1:姚莹看到中国之外还有世界各国,郑观应承认各国主权平等,冲破天朝上国的观念。

生2:梁启超区分了国家和朝廷,宣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生3:辛亥革命后,人民主权、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

生4:陈独秀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实际上是要建立共产主义国家。

生5:毛泽东倡导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

生6:影响近代人们国家观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传播;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仁人志士的不懈探索,尤其是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学说,而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师: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的转变逐渐打破君主专制和盲目自大的局限,在实践中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新民主主义国家。观念变革与制度变革的互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上述教学片段,学生不仅了解到从古代到近代人们国家观念的演变,更是将主权、民权、人民民主专政等国家观念植入学生心里,从而让他们形成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人民权利、追求民主平等的意识,形成现代国家观念。

四、近代史是中国人反思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思想解放史

在讲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时,笔者发现学生形成了对中西文化认识的误区,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就是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因而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事实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框架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改造中国文化,寻找适合中国的强国之路。为了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区,笔者呈现了下列材料:

材料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輩, 即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 冥思枯索, 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 而已为时代所不容。盖固有之旧思想,即深根固蒂;而外来之新思想, 又来源浅觳, 汲而易竭, 其支绌灭裂, 固宜然矣。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师: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生1:特点是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相结合。这是由维新思想家们所处的时代决定的,当时旧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思想的吸收比较肤浅。

师:从林则徐、魏源到曾国藩、李鸿章再到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深入,但总体上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有限度地融合西方文化。他们也有主观目的性,比如中体西用、托古改制都是为了减少变革的阻力。这种做法又恰恰是传统儒家中庸、务实思想的集中体现。

材料2: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使孔子而生于今日,或更创一新学说以适应今之社会,亦未可知。……故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象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师: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他是如何对待孔子及其学说的?请简要评价。

生2:李大钊一方面承认孔子是其时代的圣哲,他的学说是时代道德;另一方面他反对孔子的权威,反对其学说中维护专制统治的内容。李大钊的评价既考虑到了时代性,又做到了一分为二。

师:李大钊等思想家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反思。所以,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为传统文化革故鼎新,这才是新文化之“新”的本意。

上述教学片段,笔者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始终立足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调适不断深入。我们应当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根据时代分析其精华与糟粕,要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革新。

用大历史观指导中国近代史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同时这也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1]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第1页。

[2]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1 期,第1页。

[3]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177页。

猜你喜欢

近代史观念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钓鱼的观念
季札挂剑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进程
透过李鸿章看中国近代外交史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关于启蒙运动教学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