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纺织图书统计与分析

2020-10-27施敏俊吴川灵

丝绸 2020年9期
关键词:近代中国统计分析种类

施敏俊 吴川灵

摘要: 文章对中国近代自机器纺织工业技术中文图书出版以来,纺织图书的出版数量、出版时间、出版种类、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地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从1891—1949年,纺织图书有1 569种,可分为发轫期、成长期和曲折期3个发展阶段,出版种类分为与纺织相关的工业技术、工业经济、农业科学、农业经济、贸易经济、服装、编结和科教文化等,作者分为个人、官方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学校、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等,出版地分布于全国多数地区。这些图书为中国近代纺织技术史、经济史、文化史、教育史、出版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近代中国;纺织图书;统计分析;数量;种类;作者分布

中图分类号: TS101.91;G239.2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0)09009606

引用页码: 091204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0.09.017(篇序)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extile books in modern China

SHI Minjun1, WU Chuanling2

(1.Library of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2.Donghua University Press, Shanghai 200051, China)

Abstract:

The number of textile books published, publishing time, types, authors, publishers and place of publishing were counted and analyzed since the Chinese book of machine textile industry technology was published in mod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1 569 kinds of textile books in 1891-1949, including three development periods: the early period, the growth period and the tortuous period. The classifications of publication included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dustrial economy, agricultural science, agricultural economy, trade economy, clothing, knitting,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culture related to textiles. The authors were classified into individuals, official institutions, industry organizations, enterprises, schools, academic group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publications were distributed in most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se books provide 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 of textile technology history, economic history, cultural history,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publishing history,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odern China; textile books;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number; type; author distribution

收稿日期: 20200324;

修回日期: 20200806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施敏俊(1963),副馆长,主要从事图书情报学研究。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从萌芽开始到兴盛经历了曲折发展、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国近代纺织图书作为见证近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文献史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纺织技术史、经济史、文化史、教育史和出版史具有重要意义。先辈们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事业。他们翻译、整理和编撰了一大批纺织图书,为中国纺织工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留下的学术力著和科学精神是后人可贵的财富。

已经有一些学者对中国近代纺织图书或与纺织相关的农业类图书进行了研究[1-9],其中文献[1]是中国近代纺织图书研究的重要文献,它提供了130余种近代重要纺织图书的信息,是较早统计纺织图书的文献。而对中国近代纺织图书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文献不多,因此本文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纺织图书的出版数量、出版时间、出版种类、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地情况逐项进行分析探讨。

1 统计依据

1.1 统计来源

本文的统计来源由五部分組成,分别为:《中国近代纺织史》[1];《民国时期总书目》[2];《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3-6];上海图书馆馆藏、南京图书馆馆藏、东华大学图书馆馆藏;超星百链云图书馆、复旦大学慧源共享平台、孔夫子旧书网站等检索结果。

选择这些途径和文献作为统计来源的依据是:《中国近代纺织史》列举了中国近代各年份出版的主要纺织书籍,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民国时期总书目》是根据上海、北京、重庆三大图书馆藏书编制而成的,这三大图书馆的民国文献收藏量位居国内各大图书馆之前列;它较为系统和详尽地汇集了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也是迄今为止收集数量最多的文献资料,并且按照图书分类法进行了分类,对统计分类提供了指导依据。《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对明清时期的农业图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有助于对清末民初这一时期与纺织相关的棉、毛、丝、麻生产和手工纺织技术等农业类图书的收集。上海是近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最为集中的地方[1],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拥有一批近代民族纺织技术人才,近代主要纺织学术团体和行业组织都建立在上海。上海是近代全国出版机构云集的地方,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五大教科书出版商,其总部均设在上海[10]。上海图书馆和东华大学图书馆的近代纺织图书收藏数量较多且都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了分类。南京作为原民国政府所在地,南京图书馆收藏的近代文献也相当丰富。“超星百链云图书馆”等书目搜索平台为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进行书目搜索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同时“孔夫子旧书网”等商业网站上的实物照片等内容也起到了进一步验证与拾遗补缺的作用。另外,本文对中国近代出版的纺织、染整、化学纤维等纺织工业技术图书,服装、刺绣编结图书,纺织工业经济图书,纺织贸易经济图书,以及棉、毛、丝、麻等与纺织原料、手工纺织技术相关的农业经济类,农业科学类等图书进行了汇总统计。

1.2 收集范围与分类原则

关于纺织图书的范围没有严格的限定标准,从狭义的角度范围分,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主要是轻工类中的纺织工业技术,包括纺织、染整、化纤、服装刺绣编结等;从广义的角度看,应该还包括与纺织原料相关的,在中图分类法中归在农业科学中的有关纺织经济作物,如植棉、蚕桑、苎麻和畜牧业中的动物纤维等,同时也包含了与纺织业相关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贸易经济,以及与纺织相关的教育、文化、历史等领域。

文献[1]尽管较多列举了近代主要纺织工业技术的部分图书,但也包含了部分纺织工业经济、贸易类及少量的农业经济作物类图书,如《中等植棉学》,所以为更全面反映中国近代的纺织图书,本文从广义的角度进行了收集。

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将有关纺织范畴的图书分为7个方面加以分类统计:1)把纺织、染整工业技术(中图分类号TS1)和化学工业(中图分类号TQ)中与纺织工业有关的内容等列为第一类,简称“工业技术类”。2)把服装、刺绣、编结(中图分类号TS9)等内容列为第二类,简称“服装、编结类”。3)把工业经济(中图分类号F4)中有关纺织工业的部分列为第三类,简称“工业经济类”。4)把农业经济(中图分类号F3)中有关纺织农业经济的部分列为第四类,简称“农业经济类”。5)把农业科学(中图分类号S)中的纤维农作物、动物纤维、蚕桑等与纺织原料棉、毛、丝、麻相关的内容列为第五类,简称“农业科学类”。6)把贸易经济(中图分类号F7)中有关纺织品贸易的部分列为第六类,简称“贸易经济”。7)把有关纺织行业的文化、教育、历史、艺术(中图分类号G、J)等列为第七类,简称“科教文化类”。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统计得到中国近代自机器纺织工业技术中文图书出版以来,纺织图书的数量共计1 569种,如图1所示。根据统计结果和中国近代纺织图书史上重大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时间,可以把中国近代纺织图书的发展分成3个阶段,即发轫期(1891—1919年)、成长期(1920—1936年)和曲折期(1937—1949年)。本文分别就各时期的图书出版状况,包括重要事件、出版数量、出版种类、作者、出版者、出版地等加以论述。

2.1 发轫期(1891—1919年)

1891年,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了中文版图书《纺织机器图说》《西国漂染棉布论》。这是中国近代首次涉及机器纺织工业技术的图书,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图书出版的序幕。此两书由供职于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翻译。在1891—1919年近30年时间里,每年出版数量仅为几种或十几种。该时期出版总数为245种,其中纺织技术图书以翻译或编译为主。

表1为该时期纺织图书分类的分布情况,共分为工业技术、农业科学、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贸易经济、服装编结、科教文化类7个类别,分别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该时期以蚕丝、棉花等纺织原料为内容的农业科学和农业经济类图书出版量最多,约占总数的3/4;而以机器纺织为内容的工业技术和工业经济类图书属于起步阶段,出版量不足总数的两成;其他类别的图书则更少,只有几种。

1891—1919年,中国纺织业主要以自给自足的手工纺织为主,出版的纺织图书内容主要是以蚕桑、植棉等以纺织原料为主的农业经济作物和手工纺织技术为主。尤其是受丝绸外销的刺激,各地兴办蚕桑业,蚕桑图书的数量较多,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纺织业状况。该时期随着机器纺织工业的逐步建立,纺织原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这推动了近代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传入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改良。机器纺织工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纺织工业技术的引入和普及,这段时间开始出现了以翻译国外纺织图书或编译国外纺织文献为内容的纺织工业技术方面的图书。

图书的作者可分为个人、官方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学校、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和其他,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1891—1919年,纺织图书作者以个人作者为主,占了总数的八成多,以行业组织、企业、官方机构、学校、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等名义出版的图书很少。究其原因,早期的纺织业以手工业为主,纺织图书主要是纺织原料为主的农业生产和手工纺织业,往往是由进士、举人、地方官员和实业家个人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或通过收集、整理前人出版的文献,依各地实际情况编撰而成。随着18世纪西方工業革命和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清末民初掀起了赴欧美、日本留学潮,他们学成归国后,通过翻译国外图书,开始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纺织技术。而当时的行业组织、学术团体等机构弱而分散,也缺乏先进纺织技术的人才,所以在纺织图书的出版方面未能发挥太多作用。

此段时期的代表性作者及所著图书有傅兰雅的《纺织机器图说》《西国漂染棉布论》,陈启沅的《蚕桑谱》,陈秉濂的《棉业考》,孙琳的《纺织图说》,张长、彭应球的《工艺染织新编》,郑辟疆的《制丝教科书》,穆藕初的《植棉改良浅说》,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雪宦绣谱》等。

主要出版者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杭州蚕学馆、新学会社、商务印书馆、科学书局、新华书局、鸿宝书局、宏章书局、大同书局、翰墨林书局、江南农学总会等。

表3为该期间中国近代纺织图书出版地的分布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在1891—1919年,由于年代久远,出版印刷技术相对落后,流传至今的同一种书有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刻本、石印本等版本,有些图书较难考证最初的出版地。而在较为明确的出版地中,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纺织业较早兴起的江南地区较为集中,还有北京、广东、四川、湖北、河南、天津等传统丝业和棉业地区。

2.2 成长期(1920—1936年)

1920年,华商纱厂联合会出版了由朱仙舫编著的《理论实用纺绩学》,这是中国学者自己编著的第一本纺织技术图书,自此,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一批纺织技术专家,开启了著书立说的征程。纺织图书的年出版量也于该年首次突破20种,在随后的时间里开始由缓慢至快速地增加,并于1936年达到最高峰(年出版量达到127种)。该时期出版总数为724种,纺织技术图书以编著与编译并存。

表4为该时期纺织图书分类的分布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该时期与纺织相关的农业科学和农业经济类图书的出版量降到总数的一半以下;纺织工业技术和纺织工业经济类图书的出版量上升为总数的1/3;纺织贸易经济、服装编结、与纺织相关的科教文化类的图书数量也显著增加,各有几十种。

随着机器纺织工业的扩大和成熟,从纤维加工、纺纱、织造到印染,这样一个生产加工流程就应运而生。每道工序都有值得学习和研究的课题,与之相对应的纺织图书也开始增多。纺织产品已摆脱自给自足的模式而开始流通经营销售,贸易经济的图书也多了起来。另外,纺织专业学校的开办等促使科教文化类图书的增长,美化大众生活的服装编结类图书也日趋增多。同时,这时期出版印刷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促进了图书出版业迅猛发展和数量的增长。

表5为该时期纺织图书作者的分布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在1920—1936年,除了个人作者继续最多外,官方机构和企业的图书有了大量的增加,行业组织与学校、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图书也开始活跃起来。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官方机构开始在蚕丝和棉花等纺织原料领域起主导作用,如在丝业和棉业的统制、改进和商品检验等方面。民营纺织企业大量兴办,对纺织技术图书的需求也随之上升,以企业名义出版的图书也开始增多。此外,纺织行业组织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原料生产统计、纺织企业组织、纺织商品交易等起着积极的作用。学校、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对纺织业人才培养、纺织科学研究、纺织经济调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它们的出版物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此段时期的代表性作者及所著图书有朱仙舫的《理论实用纺绩学》《改良纺织工务方略》《纺织合理化工作法》《纺织》,蒋乃镛的《理论实用力织机学》,傅道伸的《实用机织学》,诸楚卿的《染织品整理学》《染织机械概论》《染织概论》,张迭生的《染色学》《漂棉学》《染色试验法》,陶平叔的《染织工业》,张汉文的《精梳毛绒纺绩学》《精纺工程》《毛纺学》,朱新予的《夏秋蚕人工孵卵法》,穆藕初的《救济棉业计划》,李秉权的《中国羊毛品质之研究》,陈绍云的《纱厂实用手册》,方显廷的《天津地毯工业》,余飒声的《纤维素化学工业》,赵良壁的《人造丝制造法》,尹良瑩的《中国蚕业史》,朱启钤的《丝绣笔记》,孟洪诒的《英汉纺织辞典》等。

主要出版者有华商纱厂联合会、新学会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染织纺周刊社、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会、金陵大学农林科、国立东南大学农科、工商部(实业部)商品检验局、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整理棉业筹备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以及各省的棉业试验场、棉产改进会、蚕丝统制委员会等。一些纺织图书还成系列地出现在著名出版社的图书品牌中,如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有10种,“工学小丛书”有11种;中华书局的“中华百科丛书”有3种。

表6为该期间中国近代纺织图书出版地的分布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在1920—1936年,上海的出版量遥遥领先,达326种,占了整个数量四成多。另外,超过100种的是江苏,超过30种的为广东、天津、浙江,超过20种的是山东、北京、湖南。上海作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和纺织贸易的中心,其行业龙头地位与纺织图书的出版量高度一致,也与这一时期上海拥有像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众多出版机构有关。而其他出版量靠前的地区,有的是地处沿海,贸易便利;有的是近代各时期的政治中心,官方机构云集;有的是丝绸和棉纺织生产的重镇,企业众多。因而,这些地区的图书出版数量也较大,与当地纺织工业的发达程度是相匹配的。

2.3 曲折期(1937—1949年)

从1937年起,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纺织图书的出版量骤减,并持续在低位徘徊,直至1947年才再次上升,并于1949年再次回落。这一时期,纺织图书的出版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该时期出版总数为600种。

表7为该时期纺织图书分类的分布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该时期纺织工业技术和纺织工业经济类图书的出版量已上升为总数的一半以上,与纺织有关的农业科学和农业经济类图书的出版量则下降为总数的三成左右,而纺织贸易经济和纺织行业科教文化类图书数量的占比有所下降。

随着机器纺织工业的发展,有关纺织技术的图书也朝着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此类图书首次在图书分类中占据首位,上升趋势明显。然而,受到战争的影响,纺织工业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低迷期,纺织贸易和科教文化事业也遭到严重摧残。出版行业因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困境,相应地,纺织图书的年出版量明显萎缩,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才又恢复增长,而1949年又因战争而遭受挫折。

表8为该时期纺织图书作者的分布情况。

从表8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图书作者分布,与上一时期相比相差不大,还是个人作者最多,官方机构和行业组织略有下降,唯有学校、学术团体、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比例增大。这是因为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经济渴望得到快速复苏,新组建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出版了较多的生产管理图书,学校、学术团体、科研和出版机构等也纷纷回迁恢复工作,也催生了图书出版的繁荣,相应地图书出版数量得到了增加。

此段时期的代表性作者及所著图书有蒋乃镛的《实用织物组合学》《纺织染工程手册》《英华纺织染辞典》,杜燕孙的《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棉练漂学》,何达的《最新棉纺学》《纺织力学》《现代棉纺织图说》,黄希阁的《纺绩工程学》《纺织机械》《纺织原料与试验》《纤维工业辞典》,陆绍云的《纺织日用手册》,张方佐的《棉纺织工场之设计与管理》,吕德宽的《棉纺工程》,雷炳林的《弹簧大牵伸与双喇叭》,杨樾林的《浆纱学》,陶平叔的《实用机织学》,瞿炳晋的《纺织计算学》,应寿纪的《纤维材料学》,丁宪祜、王世椿的《人造纤维》,李升伯的《十年来之棉纺织工业》,吴味经的《日本朝鲜棉业近况》,严中平的《中国棉业之发展》,胡竟良的《中国棉产改进史》等。

主要出版者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正中书局、纤维工业出版社、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会、中国纺织染工业补习学校、中国纺织染工程研究所、中国纤维工业研究所、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全国纺织业联合会、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所,金陵大学农学院、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以及各省棉产改进会(所)等。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的“职业学校教科书”有11种纺织图书,中华书局的“中华文库”有3种纺织图书。

表9为该期间中国近代纺织图书出版地的分布情况。

从表9可以看出,在1937—1949年,上海的出版量仍然最多,达270种,占了整个数量四成多。而出版数量排名第二的由江苏换成了四川(包含重庆),超过40种的为江苏,超过20种的是北京、湖南、天津。全面抗日战争期间,大量官方机构、学校、科研和出版机构等单位内迁,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图书出版数量有所上升,而重庆作为陪都,成为临时的政治中心,因而其图书出版量明显增加。综上,纺织图书的出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紧密相关。

3 结 语

中国近代纺织图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发轫期、成长期和曲折期3个发展阶段。对其出版数量、出版种类、作者、出版者、出版地的统计分析,勾勒出了纺织图书出版的历史轨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风貌。对这些近代纺织图书的整理和研究,也能为当代纺织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如《杭州蚕学馆章程》《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学则》等反映了中国历来重视纺织教育;张謇于1914年为南通纺校题写的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至今仍有教益。尽管现在的时代与中国近代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社会和平稳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但近代纺织图书出版发展史中所蕴含的精神、理念、气节等是永不过时的,从中能以史为镜,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 中国近代纺织史: 上卷[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7: 245-249.

Editorial Board of The Modern Textile History of China. The Modern Textil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ress, 1997: 245-249.

[2]北京图书馆. 民国时期总书目[M].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1997.

Beijing Library. General Bibliograph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M]. Beijing: Bibliography Press, 1986-1997.

[3]王达. 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J]. 中国农史, 2001(1): 102-113.

WANG Da. General catalog of agricultural book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01(1): 102-113.

[4]王达. 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续)[J]. 中国农史, 2001(2): 104-109.

WANG Da. General catalog of agricultural book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ontinued)[J].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01(2): 104-109.

[5]王達. 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续)[J]. 中国农史, 2001(4): 106-110.

WANG Da. General catalog of agricultural book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ontinued)[J].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01(4): 106-110.

[6]王达. 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续)[J]. 中国农史, 2002(1): 108-113.

WANG Da. General catalog of agricultural book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ontinued)[J].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02(1): 108-113.

[7]葛小寒. 论古农书的目录[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7(3): 319-328.

GE Xiaohan. A discussion of the catalogue of ancient agricultural books[J]. Th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3): 319-328.

[8]林霞. 明清农书的创作特点及其影响情况研究[J]. 农业考古, 2015(3): 294-299.

LIN Xia.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book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5(3): 294-299.

[9]杨直民. 从几部农书的传承看中日两国人民间悠久的文化技术交流(上)[J]. 世界农业, 1980(10): 16-21.

YANG Zhimin. The time-honored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people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several agricultural books(part 1)[J]. World Agriculture, 1980(10): 16-21.

[10]吴永贵. 民国出版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1.

WU Yonggui. Publication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M]. Fuzhou: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1.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统计分析种类
基于稀疏表示的宠物狗种类识别
基于稀疏表示的宠物狗种类识别
电影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如何发挥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作用之我见
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房地产税收优化分析
SPSS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消防车有哪些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