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补白,不一样的精彩
2020-10-27王艳红
王艳红
“留白”是绘画创作中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适时对课文中的“留白”进行个性化的补充,这就是“补白”。适时的课堂“补白”至关重要。
①课堂“补白”,激发学生想象力
适时的课堂“补白”,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方法。在补白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作品中“无字句处的精彩”。当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将无形化为有形,这便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②课堂“补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形象,在不同的人眼中,都是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经验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自然也会不同。补白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③课堂“补白”,拉近生本距离
“留白”是作者为丰富文本的内涵所运用的艺术手段。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挖掘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补白”可以让学生走入文本,走近作者,真正读懂文本的思想内涵。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巧妙地进行艺术“补白”呢?
①妙用课文插图,拓展想象空间
小学语文课本上,几乎所有的课文都配有插图,这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利用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合理地展开想象,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补白”,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的体会更加真切。
课文《普罗米修斯》在普罗米修斯受惩罚的片段边上有一幅插图。我让学生观察插图上鹫鹰的外形特征及普罗米修斯的样子,再結合课文中的文字,展开想象:当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时,他会想些什么;当普罗米修斯日夜遭受风吹日晒时,他会想些什么;当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时,他会有怎样的表情;图片上普罗米修斯的样子告诉我们他屈服了吗。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追问,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②善抓标点符号,挖掘文本内涵
课文中省略号就是省略了文章一些无需表达或者无法表达的内容,这样的省略其实也是一种艺术性的留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适时进行补白,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莫高窟》是一篇说明文,但是作者写莫高窟宏伟瑰丽的壁画时却是字字珠玑,同时课文中的那个省略号,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学生自然都明白,还有很多形象作者没有一一描绘出来。我顺势请同学们做小导游,带领大家观赏墙上的其他壁画。经过仔细思考,同学们妙语连珠:“有的手持拂尘,腾云驾雾;有的手抚古琴,放声歌唱;有的轻扭腰肢,翩翩起舞;有的脚踩祥云,舞姿婀娜。”
③巧读关键字词,引发情感共鸣
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由于有限的生活阅历,学生有时很难一下明白文章中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这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地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在学生情感空白处设置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的认知及生活经验与文本的情感细微处相联系,引发情感的共鸣,在共鸣中深刻领会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我发现,因为缺乏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学生无法理解“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对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自然领悟的也不深刻。我适时补充相关历史知识,并让学生思考:当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时,女人是怎样的心情,肇事的外国人是怎样的态度;在中国巡警局,女人会如何诉说自己的委屈,而中国巡警的态度如何;当女人被中国巡警训斥时,她会有怎样的反应,看到这一幕的中国人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一番思考后,对于“中华不振”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情绪也已经积蓄到了顶点,对于文章的认识也更加地深刻。
④智看文章结尾,碰撞思维火花
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留白将学生引向了文章的深处,更将学生的思维延续到了课外。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放飞思绪,用个性化的结尾与作者进行思维的碰撞,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
文章《爱之链》最后,妻子在熟睡的乔依身边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学生读来意犹未尽。于是,我便让学生想象:当乔依醒来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学生兴致勃勃,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的期待写入了故事中。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