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著阅读的深度教学指导
2020-10-27金坤荣储倩文
金坤荣 储倩文
名著作为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觑。如何让初中生学会正确阅读文学名著,如何克服这些名著教学中的问题,名著教学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名著阅读课呢?
案例:一位陆姓骨干老师上了《西游记》名著导读,现在把陆老师的教学设计问题初步整理如下。
问题1:《西游记》中的人物,你喜欢哪一个?
问题2:孙悟空有哪些名字?這些名字的由来,你了解吗?
问题3:孙悟空有何神奇的本领?(七十二变 精读)
(引导学生看“导读材料”第六回、第六十一回等回目,在六十七回了解猪八戒三十六变与孙悟空七十二变区别)
问题4:孙悟空有何猴的特性?
问题5:孙悟空有何人的性格?
(引导学生看“导读材料”第二十七回、第七十七回等,理解孙悟空与唐僧:孙悟空的“哭”。第七十八回、第八十七回等,理解孙悟空与百姓)
问题6:对比阅读,理解孙悟空的成长史。
(引导学生看“导读材料”第十四回、第二十七回、第七十七回、第九十九回等)
问题7: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孙悟空这一形象?
(介绍成书背景。孙悟空是吴承恩理想的化身)
问题8:神性、物性、人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请再选择一个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上面案例是一堂真实、典型且富有借鉴意义的导读课。不同于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环节精准选点,巧妙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老师搭台,学生唱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有机整体,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思维的火花在对话中迸发,学生的阅读之火在巧问中点燃。
笔者揣摩这个案例,从中悟得了几点思考启示。
一、以身作则,阅读引领
阅读之于语文教学,正如泉源之于溪流,泉源丰盈不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阅读引领。当语文老师自身都不去精心阅读的时候,对名著阅读的指导和考查就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指导也只能是有心无力了,这必将导致学生对名著浅尝辄止,不能真阅读和深阅读。案例中的陆老师如果不能通阅名著,就不能在教学中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前勾后连,从而透彻理解孙悟空这一形象。由此,要搞好名著阅读指导,语文老师务必要增强阅读实践,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贯穿全篇,专题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分析好人物形象,把握好人物特点,对于小说阅读,尤为重要。但名著不像短篇小说,往往人物众多,怎么办?要抓住关键人物,让关键人物上引下联,串起对全书情节的阅读。案例中,陆老师上《西游记》导读,她没有全部介绍书中的人物,而是将整本书中最引人瞩目的孙悟空形象作为切入点,将他作为打开《西游记》这个神奇世界的一把钥匙,让学生集中视线,加深对孙悟空人物形象的理解。陆老师精选原文片段,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如“孙悟空的名字及由来”“孙悟空有何神奇的本领”“孙悟空有何猴的特性”“孙悟空有何人的性格特征”“孙悟空的成长史”等,引导学生品读原著精妙的语言,从孙悟空的语言、动作、行为上多角度、多元化、深层次地解读孙悟空的“神性”“物性”“人性”。这样,既贯串了整本书的阅读,又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形象。在教学中,陆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孙悟空的成长历程,通过成长历程的解读,理解《西游记》也是孙悟空的成长史,并引导掌握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方法。另一位老师执教《水浒传》名著导读公开课,她从教材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入手,并以此为源头,不断向全书深处辐射拓展。由鲁智深的故事,先后引出了与其相关的林冲、李忠等一批梁山好汉的故事,“串联并联辐射展开”。这样,一堂导读课下来,学生了解了《水浒传》全书内容,还领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
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语文老师一定要找到最佳切入点或最关键人物的入口,这样就似在平静的课堂投入一颗激起学生思维涟漪的石子,以此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再延伸、拓展,全面辐射,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原著,指导方法
整本书信息量大,错综复杂,学生往往毫无头绪,阅读的随意性较强。为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扣住原著,要注重典型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老师要设计主问题和整合性强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去通读名著,去把握原著中的有关情节,以获得深刻感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精读和略读两者的有机结合。就课堂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学生的阅读成效来看,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通过经典章回的精读指导,授之以渔,让学生学到解读文本的技巧,举一反三,从而迁移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案例中,陆老师在分析孙悟空的人性时,引导学生精读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抓住孙悟空拜别师傅时的“独自个凄凄惨惨——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等语句,让学生赏析感受孙悟空对师傅的牵挂和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人”的性格。陆老师在分析孙悟空的“神性”“物性”“人性”等特点时,要求学生找出相关回目或指点学生阅读原著。这样就使得人物的理解、内容的把握,能够在原著中溯源到“出处”,也很好地诱导学生去通读原著,读懂读好原著,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格。
可见,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可以有效拓宽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老师能进退有度,指导得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在咀嚼文字的过程中从“学会”到“会学”,那么名著阅读就会充满生命的律动,变得活色生香。
四、善于联系,重视比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部名著往往内容纷繁,人物众多,学生看着看着就兴趣渐低,甚至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内容。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在指导学生通读原著的基础上,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系,重视比较。案例中,陆老师在教学“孙悟空有何神奇的本领”时,就让学生比较猪八戒和孙悟空的变化之别;在分析孙悟空“止不住腮边泪坠”时,又把唐僧的“哭”联系了进来;在分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时,把第十四回的“老孙去也”和第七十七回的“师父在哪里”两者作比较,使学生感悟到了孙悟空前时的潇洒无留恋和后时的牵肠挂肚。这些比较和联系,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增加了名著耐读耐品的厚度。笔者在教学《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也把鲁智深的形象与武松、李逵、林冲、杨志等人的形象进行了比较。这样学生既对人物的故事情节饶有趣味,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更好地读通读好了名著。
名著阅读,是一次知识摄取的过程,更是一场滋润心灵的旅行。在名著阅读指导中,语文老师作为学生阅读路上的“点灯人”,应以自身阅读引领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以阅读方法浇灌学生的思维之花,用联系比较架设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桥梁,让学生撑一支长篙,向阅读更深处漫溯!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