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壮观“诗中画”
2020-10-27刘秀芬
刘秀芬
王维不仅在盛唐山水田园这一诗歌题材领域独占鳌头,成就突出,而且他的很多边塞诗也非常出色,丝毫不亚于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的作品。《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命赴茜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暗中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边塞。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出使期间所作。他以简练的笔墨,写了这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形容轻骑简从;“问边”,慰问边士;“属国”,汉代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典属国”的简称,诗中指代使臣,指作者本人;“居延”,地名,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这两句写作者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车轮辘辘经过边塞地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归雁”,北归的大雁。这两个意象表面写景,实则显中有隐,为作者自喻。这丽句写山高路远,作者觉得自己好像蓬草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北归的大雁一般进入胡天。前两联中,作者使用“单车~征蓬~归雁”这些意象,隐隐传达出由于政治失意而引起的内心的孤独、感伤之情。颈联写景则雄浑阔大,从中可见作者的情感变化。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作者经过一路跋涉,终于到达萧关,正遇见侦察骑兵,一问才知道崔都护正在燕然前线坐镇指挥。“萧关”,古关名,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衢,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候骑”,担任侦察、通信的骑兵;“都护”,边疆的统帅,这里借指崔希逸;“燕然”,代指前线,此处用典,汉代名将窦宪击败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这首诗的重心在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孤煙”,即“夕烽”或“平安火”,亦即初夜点燃的报平安的边塞镇戍烽烟。这一联因境界雄浑、写景如画而著称,王国维先生赞之为“千古壮观”。苏轼评价王维曾说的“诗中有画”的特色,不仅表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而且从这首边塞诗的颈联也可以看出。首先,这幅“诗中画”取材典型。作者摄取了最能体现大漠风光的典型景物:浩瀚无垠的大漠,一缕笔直的孤烟、奔腾远去的河流和一轮浑圆的落日。这四种景物组合在一幅画之中,本身就给我们雄浑开阔、气势非凡的印象。其次,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幅“诗中画”具有线条美。线条,是中国画的基础,不同的线条和线条的不同组合方式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南朝齐谢赫称之为“骨法用笔”。这幅“诗中画”就充分发挥了线条的功能:横亘沙漠边缘的地平线上,一缕笔直的孤烟与之垂直;由曲线构成的河流两岸蜿蜒伸向远方,天空中还有一轮由弧线构成的浑圆的落日。众多笔触不同的线条,使得这个画面成为一幅带有寓意的几何图形。再次,这幅“诗中画”还具有构图美。构图,是指画家在作画之前要对绘画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布局和安排,谢赫称之为“经营位置”。这幅“诗中画”充分显示出了王维作为画家的整体构思:广阔无垠的沙漠属于平面构图,笔直的孤烟的出现又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河流贯穿于大漠中间,将画面分割成两部分,层次感非常突出:落日将它的余晖洒在大漠之上、河流之中,使被分割成两部分的画面和谐、有机地融汇在一幅图中,所以画面又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美。
另外,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作者用字十分精当传神。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借香菱之口对颈联中“直”和“圆”两个字给予了精辟分析和高度赞赏:“想来烟如何直?曰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曹雪芹借小说中的人物之口,从炼字角度,指出看似无理或大俗的字眼,如果运用得当,也能显其神韵,得其精髓,无理却变有情,大俗能成大雅,充满了艺术辩证法的味道。同时,这两句不用“孤烟升”而用“孤烟直”,不用“圆日落”而用“落日圆”,还可以看出作者技法的高超巧妙之处。“孤烟直”,表明不但边患已靖,没有敌情,而且连风也没有,边境平静;“落日”本来容易给人感伤的印象,可在这里加了一个“圆”字,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作者在这里运用“直~圆”二字,化动为静,笔法巧妙,画面新颖独特,整个沙漠景观显得既雄浑壮丽又平静广远,既陌生新奇又亲切自然。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原先在前两联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独感伤情绪,至此已经平息消散。的确,那一缕劲拔、笔直的孤烟使得他内心重焕生机,那一轮浑圆的落日又传递给他许多温暖和慰藉,大漠的奇观疗愈了作者伤感的心理,所以才有了尾联他得知崔都护已深入前线破敌后的轻快振奋。整首诗的基调是壮丽的。颈联两句诗,正如清人方东树所言,“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昭昧詹言》)。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