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后期英国学徒制为什么会走向衰落?

2020-10-27张苧予

职教通讯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徒制工业革命英国

摘 要:英国学徒制作为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由于受到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一连串影响——工人运动的兴起使资本主义劳资产生了激烈冲突、学徒和雇主之间的可信承诺失去效力及学徒制本身的弊端,导致学徒制在近代后期逐渐走向了消沉和衰落。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中契约关系的落实和技能资格认证的完善提供了反思和警示,也为实现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培养为核心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近代后期;英国;学徒制;工业革命;职业教育与培训

作者简介:张苧予,女,南京师范大学2019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9-0112-06

作为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学徒制在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学徒制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随之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转型。学徒制产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行会组织,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改革时期产生动荡,最后在工业时代走向衰落。学徒制的演化先后经历了中世纪时期的行会学徒制阶段、1563年《工匠学徒法》颁布后的国家立法学徒制阶段、工业革命后的集体商议学徒制阶段以及二战后的现代学徒制阶段[1]。1814年,英国《工匠学徒法》的废除为传统学徒制的结束画上了句号,但学徒制并没有因此消失,仍然存在于一些传统的手工行业中。因此,探索近代后期英国学徒制走向衰落的原因还需要从其发展的社会背景谈起。

一、近代后期英国学徒制走向衰落的社会背景

起源于家庭手工业的学徒制,一直以来都是同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其在近代后期濒于灭亡并发生巨大转向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在经济上,工业技术革命摧毁了学徒制所倚靠的经济基础,将传统手工作坊逼向绝境;在政治上,为了挣脱行会的束缚,不同利益主体和阶层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政治联合,使得近代后期英国学徒制逐渐走向衰落。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業革命使英国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相关资料显示,19世纪60年代,仅占2%世界人口和10%欧洲人口的英国,几乎生产了40%~50%的世界工业产品和55%~60%的欧洲工业产品,1870年,英国对外贸易量甚至超过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总和[2]。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对英国学徒制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小作坊生产和手工运作被机器化大生产和先进设备所取代。机器化大生产使原本完整连贯的生产过程裂变为分布在流水线上的各个单一环节,虽然整体是复杂的工艺流程,但分解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了极为简单的操作。这大大降低了对工人技术的要求,使很多雇主在挑选工人时为了节省成本宁愿雇佣学徒工和非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发明的新兴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技术工人的存在感,学徒工在生产过程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如在水力、蒸汽能源等新动力被广泛应用的行业,许多学徒发现自己在接受多年的培训后,千辛万苦学到的技术却轻而易举地被机器所取代,对他们来说,当其发现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被极大削弱后,参与学徒制的意愿开始逐渐淡化。

正是由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大工厂逐渐淘汰了小作坊,学徒制度原本赖以维系的经济基础开始崩溃瓦解,传统手工业举步维艰,学徒制的根基自然随之产生动摇。

(二)行会—互助会—工会的过渡

行会组织兴起于中世纪,一直被认为是传统学徒制的重要载体。早在14至15世纪,英国的行会组织就已经开始缓慢地走向衰败,其核心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类型的手工业行会开始趋向合并,形成“同业公会”[3]。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行会依然保持着的腐朽封建的运行模式致使其内部矛盾重重,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格格不入。基于对资本家操纵特权的反对,自雇工匠和技术工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跨阶级联合”,试图捍卫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原有地位,共同抵抗大资本家。在此社会背景下,虽然传统行会进行了各种联合重组的尝试,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对行会来说是致命的,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使行会失败成为必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互助会在英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得益于1793年英国颁布的《鼓励和救助互助会法案》。该法案鼓励工人群体组成互助保障协会,无形中推动了自雇工匠和技术工人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粘合”。互助会作为一个自发形成的组织,在协会成员因为重疾、衰老或者其他意外而失去经济来源时提供相应的补助。虽然英国政府禁止任何形式的工会组织,但由于互助会节约了福利花费和救助成本,便得到了积极的法律支持。互助会从不同层面巩固了之前的“跨阶级联合”,也推动了早期工会寻求技术工人控制生产的战略实施,从而维护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物质利益[4]。

早期技术工人自发联合组成的互助会主要是为了获得互助保障和失业救济,因为在早期工会被明令禁止的时期里,互助会暂时成为了工人们“抱团取暖”的阵地和工会实现自身合法化的工具。1824年,《禁止结社法》废除后,英国出现了大批组建工会的浪潮,罢工也此起彼伏。随后,英国政府在次年颁布了新的《禁止结社法》,新法令虽然也对工会运动做出了种种约束,但没有旧法令严苛。从此,工会“行走在阳光下”,获得了合法的生存地位[5]。

二、近代后期英国学徒制衰落的归因分析

到了近代后期,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承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学徒制为何会面临岌岌可危、濒临崩溃的处境?其根源可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自雇工匠、技术工人以及企业雇主这三方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无休止的斗争和冲突使夹在雇主和工会中间的学徒制逐渐偏离了轨道,发挥不出自身的优势而日渐消沉。

(一)资本主义劳资冲突

早在最初“跨阶级联合”的尝试中,自雇工匠和技术工人便试图维护《工匠学徒法》赋予他们的特權——控制劳动力市场。工会力量逐渐壮大后,其同样有控制技工劳动力市场、捍卫原有地位的意图,这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学徒制和技能培训。

工会通过种种限制严格区分了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界限,具体措施包括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控制学徒工数量、禁止已入会的成员和非技术工人一起工作等。工会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避免市场中技术工人因数量过多而失去竞争优势,导致工资待遇降低到非技术工人水平的现象。工会通过这种“精简劳动力市场存量”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技工的整体工资水平,而且达到了与雇主抗衡、控制生产的目的。工会还要求雇主缩短工作时间、给加班工人付加班费、反对非技术工人从业等,这些条件更是巩固了技术工人的地位,凸显了工会的优越性。但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工会关注的是提高学徒准入标准和控制学徒工数量,忽略了学徒制的培训质量。因此,学徒制培训出的工人越发不能满足工会的准入规则要求,工会也只能不断降低入会门槛。例如,在19世纪中期,机械工会的准入标准由完成七年的学徒制培训降低为连续从事该行业五年以上或者获得两名会员推荐,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工会中完全参与学徒制培训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工会自降门槛的行为使会员的技能水平得不到保障,越来越多的非技术工人加入了工会,导致工会和雇主谈判的“筹码”慢慢地缩水。随着工会提出的要求逐渐增多而工人的质量不断下降,雇主开始意识到对工会做出反击。一战前,工会和雇主的矛盾在新技术和新机器设备的刺激下骤然升级,最终导致了1897年雇主大停工运动,其目标是彻底击跨工会,捍卫雇主在生产管理中的控制权。雇主集体停工停产的行为,使之前工会手中拿来压制雇主的“筹码”变得无足轻重,掌握了话语权的雇主联合会立刻向工会提出各种要求以瓦解工会技术工人控制生产的战略,包括雇主有权雇佣非工会工人、有权单方面根据新机器的要求分配任务、有权规定工资额度、有权随时要求加班等,同时还要求工会废除所有限制学徒工雇用的规定[4]。由此可以看出,雇主是想在不动摇其管控地位的前提下,与工会一起对学徒进行联合管制,但由于工会的拒绝,雇主不愿意独自承担培养学徒的费用,对学徒的管理也日益松散。

1897年,雇主联合会的大停工战略虽然沉重打击了工会控制生产的企图,但并没有完全消灭工会组织。在那之后,工会一直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拒绝与雇主共同管理学徒,拒绝指导和帮助新入厂工人,也拒绝替雇主继续培养学徒工。对工会来说,彻底放弃学徒制培训是对雇主行为的谴责和反抗,但这对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学徒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企业雇主来说,没有了工会的制衡,越来越多的雇主把学徒工视为可以替代技术工人的廉价劳动力。机器生产简化了技术操作后,用稍加培训的学徒工取代了高技术工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企业雇主甚至雇佣没有受过培训的年轻人以谋取暴利。这不仅模糊了学徒工和非技术工人的界限,而且使学徒工只擅长流水线上的某一个环节,学徒制逐渐沦为雇主压榨学徒工的工具。

(二)可信承诺关系的瓦解

在学徒制的培训中,为了保证受训者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害,需要一个长期的合同契约对双方进行约束。企业必须保证给学徒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培训,同样,学徒工必须保证在学成后的一段时期内始终为该企业服务。这个合同契约便被称为企业和受训者之间的可信承诺,被看作是学徒制培训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1814年的《工匠学徒法》废除后,英国的学徒制不再受国家和任何公共规章制度的管制,完全变成了私人性的契约关系[4]。因此,在19世纪,学徒工和雇主签订的合同大多都是私人协议或非正式的口头约定。因为没有法律的约束和支撑,企业不愿意耗费时间和成本尽心尽力地传授学徒工技能,仅仅是把学徒工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而接受培训的学徒工也不再遵守契约的规定,有能力的学徒工不愿和企业签订契约,甚至会跳槽到不同的工厂学习不同的技能。

一个标准统一且受到法律监督的可信承诺可以促进受训者和企业之间的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遗憾的是,19世纪末工会和雇主的斗争激烈,尤其是1897年大停工运动后,可信承诺在学徒眼中已经不再具有可信度,因为即使不接受学徒培训也能获得相当或者更高的报酬。在当时,除了参加正式的学徒培训,年轻人还有很多可选择的替代路径,比如送奶工、送报员等,加上这些非技术岗位能在短期内带来颇丰的收益,这使他们不愿意承担签订长期合同而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竞争不过新一代年轻人,成为没有一技之长的无业游民。

非技术性替代岗位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可信承诺的达成,而可信承诺的瓦解是造成学徒制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因为围绕学徒制所形成的整个关系结构是流动且脆弱的,学徒制也不再稳定牢固。

(三)学徒制自身的弊端

学徒制本身是培养技能人才最好的形式,但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内容、形式和发挥的作用有很大不同。到了近代后期,学徒制在外力影响下严重偏离了轨道,对年轻人越来越失去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学徒制的培训年限过长和缺乏技能资格认证体系这两个方面。

1.学徒制培训年限过长。在英国,学徒期因职业不同而稍有差异,一般都为七年,有的行业甚至更长,十年以上的屡见不鲜。学徒在培训期间不仅没有收入来源,而且还得向师傅上交学费,甚至在学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报酬也远低于正常的薪资水平。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培训一名技术工人完全不需要长达七年的培训期,其更多时候是资本家利用漫长的学徒期剥削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当受训工人有资格拿到正式技术工人的薪资之前,通常还要经历一段试用期,即企业通过试用表现来决定是否雇佣工人。试用期多则三年,少则一年,且其在试用期内的工资也远不及正式技术工人的工资,遥遥无期的培训和被剥削得所剩无几的收入只会让年轻人对学徒制望而却步。

2.缺乏技能资格认证体系。英国学徒制既没有强制要求雇主必须让学徒在学成后达到某一技术水平,也没有明确培训不到位的企业所接受的惩罚措施,缺乏正式的技能资格认证和技能考核体系根本無法保证学徒工在车间的培训质量。从雇主的角度看,技能资格认证体系的缺失,让很多企业在雇佣工人时对工人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一无所知,大部分的企业只能要求额外增加试用期以考察工人的能力。从受训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经历了漫长的学徒培训后却不一定能够学到立足的本领,且换来的是低薪待遇及充满不确定的未来。年轻人对学徒制培训质量的怀疑、对未来岗位回报率的担忧,导致他们不愿意成为学徒,不想参加学徒制。

三、学徒制的衰落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培训的启示

近年来,职业教育常常被喻作国家发展的“利剑”和“杀手锏”,其对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6]。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虽然势头向好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相比仍有不少差距,需要继续改革创新。“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近代后期学徒制的衰落对我国当下仍有很大的启发价值。

(一)落实可信承诺关系,建立技能资格认证体系

传统学徒制赖以生存并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建立约束培训双方行为的契约,使师徒双方达成稳固的可信承诺关系。英国近代后期学徒制的衰败原因之一是学徒和雇主之间的契约没有得到行动落实,可信承诺关系逐渐瓦解。可见,权责划分清晰且得到有效落实和监督的契约对学徒制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契约具有规范双方行为的作用,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培训合同的性质,但现代职业培训合同的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具体落实起来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和严格的管理监督。以德国为例,英国在1897年劳资之间冲突不断、可信承诺瓦解之时,德国已经通过颁布《手工业保护法》奠定了职业教育体系的主框架,将技能资格认证和监管赋予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以保证受训者和雇主双方的利益。也就是说,一旦合同签订,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条款履行各自职责。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业逃避培训和学员中途跳槽的行为,还保证了受训学员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满足了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2019年,我国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尤其是技能培训一直是职业学校薄弱的一环,建立技能资格认证体系标准是促进当前职业培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技能资格认证体系是衡量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培训水平的标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技能技术工人的输出。

(二)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企业在学徒培训中的角色缺失是学徒制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轻视技能训练的现象,究其根源也在于企业的角色缺失。我国缺乏能够激励和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设计,企业普遍对职业教育缺乏热情和主动性[7]。职业院校要想高效率地进行劳动力培训和再培训,就必须和社会经济需求标准接轨,加强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交流;企业要想雇佣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技能技术工人,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责任。此外,作为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者,企业应当发挥在职业培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优势,因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最终是为企业所用。

近代后期英国工会之所以有和企业谈判的筹码,是因为工会有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因此,职业培训需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时代发展方向。一方面,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在高端通用设备、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专业领域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8],职业技能培训应该及时迅速地针对技术人才短缺领域精准培养,满足企业和相关行业的用工需求,实现人才链和产业链的对接效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培训应着力提升工人的专业素养,其培养目标应该从传统的技术工人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转变,从过去的“术业有专攻”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基本设备操作的技术工人,更应该是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科技、大数据计算、自动化调控等未来智能工厂需要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关晶.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1):81-90.

[2]黄日强,张霞.英国学徒培训制度的发展轨迹[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4.

[3]杨冠琼.中世纪晚期至近代英国传统学徒制的演变[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35.

[4]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王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7,96,89.

[5]刘成.19世纪的英国工会运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24(B7).

[6]徐立稳.西欧学徒制度的产生与兴衰[D].保定:河北大学,2007:55.

[7]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1):77-83.

[8]钱诚,袁瀛.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机制、路径与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5):14-15.

[责任编辑    王文静]

Why Did Apprenticeship in UK Decline in Late Modern Times?

ZHANG Ningyu

Abstract: Apprenticeship is the earliest 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ritain. Due to the rise of the labor movement,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capitalist and labor had a fierce conflict. The credible commitment between apprentice and employer was ineffective and the apprenticeship itself had its own disadvantages, which led to the gradual decline of apprenticeship in the late modern times. This provides reflection and warning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ract relationship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kil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hina, and also provides enlightenment and thinking for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terprise demand as the goal and student training as the core.

Key words: late modern times; UK; apprenticeship; industrial revolu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猜你喜欢

学徒制工业革命英国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我国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分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跟新工业革命赛跑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