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合
2020-10-27张宏伟
张宏伟
社会科技的发展带动着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如今,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每位教师都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在教学中应用快速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可很好地深化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直观认知
化学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学科,包括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微观物质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采用“黑板上画‘模型,其余靠学生想象”的方式去理解微观物质.虽然学生也能大概理解,但总会有疑点.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为微观教学提供了便利,可将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初中阶段已经完成,高中阶段是对基础知识的升华,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加之高中阶段学业任务繁重,所以很多学生的化学成绩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现象,阻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而信息技术的展示功能,既能使化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又活跃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电子式等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式”,学生也能理解,但学习效果不佳,在练习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在课堂上应用了多媒体对“三式”进行了展示,并将其制成了动画形式,且运用三种明艳的颜色将其区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三式”的转化,从而掌握“三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着重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随着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合,课堂教学活动更加贴合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已有知识认知,也创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又带动了学生其他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极大程度上为学生未来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
如在学习“硫的转化”的相关知识时,由于本节课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所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时课堂会比较紧凑,学生当堂很难完全“消化”所学知识.教学活动中,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自然界中硫的转化,让学生结合初中已学的相关知识展开探究.在探寻浓硫酸的性质和二氧化硫的制取实验中也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因为浓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二氧化硫是剧毒气体,若采用实验操作,学生的安全难以保证).此外,我在课堂中也为学生灌输了绿色化学的观念,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应用信息技术建构学生的思想观念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重要的化学核心素养,也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想观念.在物质的认识、改造和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悟及形成一定的学科思想和观念,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种信息,这为教师搜索与所教知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眼界,不与社会脱节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对于化学学科中的变化和平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更加直观,促使高中化学课堂高效化.
如在“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由于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的系统性较强,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学习的突破口,深化对化学平衡思想的认知.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不同的化学变化,美丽的火焰、锈蚀的铜片等,为学生探究化学反应快慢的影响提供事实依据,提高学生探究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總之,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结合化学知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元素,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从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