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 士
2020-10-27
诸福棠(1899-1994)儿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作为中国儿科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儿童保健、儿童营养和儿科医疗工作,培养了几代儿科医务人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惠澜(1901-1987)热带医学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教授。作为中国热带医学奠基人之一,毕生致力于内科、特别是热带病及寄生虫病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 士·
吴英恺(1910-2003)心血管外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作为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流行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医疗、预防、科研、教学和国际医学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阶平(1917-2011)泌尿外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原北京第二医学院)首任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终身名誉校长。作为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生育健康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 士·
翁心植(1919-2012)内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在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诸领域均有创造性贡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亚美(1924-2019)小儿血液病专家,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作为儿科医学教育家、中国儿科医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儿童血液肿瘤学开创者,在小儿血液病等领域有创造性贡献。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忠诚(1925-2012)神经外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作为新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教学、预防及流行病学调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突出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 士·
小儿外科学专家,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小儿外科重点工作为各种急症,张金哲对婴儿感染及急腹症方面有不少简易疗法与深入的理论研究,把1950年以前100%病死率的新生儿皮下坏疽当年就降低为10%,以后逐渐成为罕见病。在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创造了小儿阑尾炎30年15 000例无死亡、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包括坏死休克患儿连续100例无死亡的记录,肠套叠的痉挛学说与应用等经验,至今都有实际参考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腹部畸形手术有不少简化与改进,所谓张氏膜(无肛门)、张氏钳(巨结肠)、张氏瓣(总胆管)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新生儿肛肠畸形一期根治手术、开发创造了中医外科技术如小儿肛瘘挂线疗法与小夹板配合牵引治疗小儿骨折等等,为我国小儿外科迅速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特殊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
从医70余年,各项发明5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及参与著书5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10多项。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该奖为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成就奖,2002年获“2002年印度小儿外科甘地金奖”。
血管外科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首都医科大学血管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学组主任委员、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主席、国际脉管联盟顾问等职。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为布加综合征创建了多种术式并建立了全方位诊治体系,为推动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杰出贡献。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动脉造影的研究,撰写的《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腹腔内脏动脉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使我国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开始起步,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了以带膜支架对全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部瘤和大动脉减速伤的成功治疗。自1986年起针对临床应用静脉型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低下的问题,开创了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研究,实现血管腔面快速内皮化,明显改善移植血管的性能,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院 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尚永丰院士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在国际一流杂志如Cell、Nature、Science、NatureGenetics、CancerCell、MolecularCell、Genes&Development等发表一系列高影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雌激素受体转录复合体循环作用于基因启动子;三苯氧胺能有效治疗乳腺癌而又能导致子宫内膜癌,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药物靶点;揭示了乳腺癌转移的表观遗传机制;将先锋因子FOXA1的先锋活性与表观遗传调控紧密联系起来等。其研究工作曾获“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两次(2008年、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尚院士还曾获Eli Lilly“礼来科研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一等奖;指导的博士生论文在2007 和2011 年两度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任MolecularCancer副主编和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连续多年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神经外科学专家,201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执行院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学者。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与临床基础研究,主持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脑血管病外科治疗课题,使我国脑血管外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在国内率先建立以“脑病灶解剖与脑功能精确定位系统”和“脑认知功能保护预警系统”为基础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完成了手术从脑解剖结构保护向脑功能保护的重大转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北京市和中华医学会科技一等奖各1 项。主编神经外科教材和《血管神经外科学》等专著14部。
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第4-6 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会长,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执委、提名委员会委员,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会员和Dandy 神经外科学会中国主委,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担任《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杂志副主编,ChineseJournalofNeurosurgery主编及JournalofClinicalNeuroscience等国际神经外科专业杂志编委。
·院 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与医学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医学中心主任,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名誉会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全国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2000-2012)、北京市耳鼻咽喉科学研究所所长(1995-2012)。
韩德民教授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辛勤耕耘40余年,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嘉奖和荣誉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及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荣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中国首届优秀博士后奖、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奖、第六届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等。2001年以来作为第一完成人,3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被授予联合国“南-南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奖”,这是全球第一位医生获此殊荣。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防治慢性呼吸疾病联盟副主席。
长期从事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等领域的医疗、教学与研究工作。长于呼吸疑难病与危重症诊治。做出序贯机械通气、肺栓塞减量溶栓疗法、确证中药对流感疗效等多项创新并进入国际指南,指导改善临床实践。承担国家及国际重要研究项目10余项。在NewEnglJMed、Lance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肺栓塞》《呼吸支持技术》与国家规划教材《内科学》《危重症医学》等1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一等奖1项、特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世界卫生组织控烟杰出贡献奖。
具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经验,在学科建设和行政管理上取得显著业绩。
·院 士·
口腔医学专家,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
OralDiseases及JournalofOralRehabilitation副主编,《医学教育管理》主编及《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副主编。目前已发表论文230余篇,以通讯作者发表在PNAS、EMBOJ、Blood、NatCommun等英文论文120余篇。第一完成人获2003及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2009及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获威廉盖茨(William J.Gies)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成就奖、干细胞转化成果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入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爱丁堡)Fellowship ad hominem(FRCS)。研究方向为唾液腺与牙再生研究。发现人细胞膜硝酸盐转运通道及硝酸盐对人体的重要保护作用;揭示乳恒牙替换分子调控机制;研发牙髓干细胞新药;成功实现生物性牙齿再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