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020-10-27刘广雪
刘广雪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山东菏泽 274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500例患者开展院内感染监测,其中男性320例,女性180例,排除住院时间未满48 h的患 者。
1.2 方法
自制感染调查表,收集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各种检查、抗菌药物、侵入操作等临床资料。记录院内感染位置和病原菌种类。整理并分析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3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感染率=感染例数/调查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Logistic做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率
500例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17例,感染率为3.40%。
2.2 院内感染的部位
院内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血液系统等,见表1。
表1 感染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部位分析
2.3 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17例感染患者的标本培养结果显示病原菌17株,其中12株革兰阴性菌,4株革兰阳性菌,1株真菌,见表2。
2.4 院内感染单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表明,造成院内感染的单因素主要是年龄、WBC、血清白蛋白、肝硬化、侵入操作、广谱抗菌药、住院天数(P < 0.05),见表3。
2.5 院内感染多因素分析
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WBC、血清白蛋白、广谱抗菌药、住院天数,见表4。
3 讨论
通常感染科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因其自身免疫力较低,极易发生感染[2-4]。院内感染患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则会导致患者康复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5-6]。通过对院内的感染情况做到充分了解,对主要危险因素加以预防,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本研究结果表明,院内感染的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血液系统等,原因可能与病房环境有关,因此,对院内感染的防控应当重点关注下呼吸道的感染,经常对病房进行消毒、通风。标本培养病原菌17株,其中12株革兰阴性菌,4株革兰阳性菌,1株真菌。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院内感染的单因素主要是年龄、WBC、血清白蛋白、肝硬化、侵入操作、广谱抗菌药、住院天数(P<0.05),且年龄因素最为显著。由于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更易发生感染。因此对老年患者应当加强防控,提高护理质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部分严重患者可采取保护性隔离。WBC较低的患者可进行保护性隔离,通过提高营养和服药提升WBC,以此避发生感染。血清白蛋白较低时可用过提高营养或输注白蛋白治疗。在临床中,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一定要慎重,细菌的耐药性已经十分严重,伴随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加了对感染的治疗难度,并且容易在医院中传播,所以合理使用广谱抗菌类药物同样可以降低感染率[7-8]。患者住院时间过长时极易与病菌接触,因此容易对患者造成院内感染,所以,在临床的治疗护理中,提升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减少住院时间而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表2 感染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
综上所述,感染科的住院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年龄、WBC、血清白蛋白、广谱抗菌药、住院天数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通过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够进一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表3 院内感染单因素分析[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