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评价
2020-10-27田慧峰
田慧峰
(山西省汾阳市人民医院眼科 山西 汾阳 032200)
青光眼和白内障常同时发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患者的视力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上常见的青光眼类型,由于虹膜组织对前房角造成机械性阻塞阻碍房水流出,导致眼压升高的疾病,发病原因与晶体位置和厚度密切相关[1]。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500 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比较两种措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资料来源与分组
此次讨论对象是500 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时间2016 年—2020 年,将所有纳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90/160,年龄53 ~78 岁,平均年龄(64.51±1.36)岁,平均患病时间(3.2±1.3)年;实验组男性患者有100 例,女性150 例,年龄在54 ~76 岁,平均年龄(65.12±1.47)岁,平均患病时间(3.6±1.6)年。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单眼患病,且符合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具有手术指征,患者资料完整,且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心、肝功能异常的患者;②眼表及眼底手术史的患者;③视网膜病变及继发结膜感染的患者;④继发性青光眼患者[2]。
1.2 方法
两组患者眼压低于30mmHg 实施手术,对照组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角膜10 点钟方向做3.2mm 的隧道式切口,2 点钟方向辅助切口,增加前房深度,做5mm 的晶状体前囊膜环状撕囊,进行水分离,实施超声乳化吸除术,使用粘弹剂撑开囊袋,置入并调整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使用卡巴胆碱注射液缩瞳后实施小梁切除术,选择有穹窿基底的结膜瓣,在11 点钟至1 点钟的角膜边缘剪开球结膜与筋膜,止血后,制作3mm×4mm 的三角形巩膜瓣巩膜厚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巩膜瓣下切除3mm×1mm 的小梁,在切口处进行宽基底周边虹膜切除,巩膜瓣恢复后,缝合巩膜瓣与结膜瓣,恢复前房,穿刺前房并注入平衡盐溶液,重建前房;实验组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措施缩瞳后,顺前房角360 度注射透明质酸钠,房角分离,灌注抽吸后清除透明质酸钠,由侧切口注入平衡盐溶液注入,术后预防感染[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及前房深度。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眼内压、视力水平及前房深度均属于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如果两组数据间差异P <0.05,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眼内压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三天及术后一个月的眼内压均比对照组低,两组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眼内压的比较(,mmHg)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眼内压的比较(,mmHg)
组别 人数 术后三天 术后一个月实验组 250 13.56±1.44 14.75±1.62对照组 250 18.14±1.47 19.36±1.18 t-35.1912 36.3690 P-0.0000 0.0000
2.2 两组患者视力和前房深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视力(0.74±0.36)优于对照组(0.46±0.25),前房深度(2.48±0.25)mm 高于对照组(2.18±0.12)mm,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 值分别为10.1010、17.1052,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视力和前房深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视力和前房深度比较()
组别 人数 视力 前房深度实验组 250 0.74±0.36 2.48±0.25对照组 250 0.46±0.25 2.18±0.12 t-10.1010 17.1052 P-0.0000 0.0000
3.讨论
小梁切除术的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容易损伤患者的眼部结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机率增加。而房角分离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通过分离和高灌注压分离虹膜根部,使粘连房角开放,帮助恢复小梁组织的功能[4]。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能够降低患者眼压,摘除晶状体后,晶状体及虹膜接触点获得消除,从而减轻瞳孔阻滞,同时将不足1 毫米的人工晶体替代混浊增厚膨胀的晶状体,增加前房深度,改善房角狭窄情况[5]。在本次研究中,对近几年的500 例患者分组实施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实验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实验组治疗措施不仅降低了眼内压,提高患者的视力,也增加了患者的前房深度,因此,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