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高原地区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病人的效果研讨
2020-10-27宗希涛
宗希涛
(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蒙自 661199)
脑动脉瘤指的是患者脑动脉内腔额度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脑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该情况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复杂的特点,患者会感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升高等情况,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1]。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主要通过微弹簧圈将动脉瘤进行填充,对进入瘤囊内的血流进行阻断,该方法能有效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情况。我院处于红河州属于亚高原地区,为进一步了解个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病人的临床效果,现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中男性有28名,女性有22名,年龄在32 岁~60 岁,平均年龄为(48.79±3.62);对照组中男性有26 名,女性有24 名,年龄在31 岁~60 岁,平均年龄为(49.54±3.79)。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次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主要对患者进行开颅手术,将患者脑内出血引出,从而达到控制患者病情的效果。
观察组采取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入院后采取降颅内压与血压、预防血管痉挛和上消化道出血、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介入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选择全麻,采取Seldinger 技术进行穿刺插管,选择右股动脉作为手术入路,经DSA 检查后,选择适宜的电解脱铂金弹簧腔圈沿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进行栓塞,等到瘤腔内栓塞完毕后,在此期间需要确保载动脉血流流动通畅,同时给予患者全身肝素化,预防血栓形成,术后对患者抗脑血管痉挛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结果以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例)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情况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满住院时间(d) 手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 50 45.32±1.25 5.42±1.35 258.25±1.35对照组 50 78.51±1.58 12.54±1.95 358.54±1.85 t- 116.49 21.23 309.65 P- 0.00 0.00 0.00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3.讨论
脑动脉瘤是神经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中老年人群为主要的发病人群[2]。有研究表明,该疾病在脑动脉瘤未破裂前,患者无典型症状,增加诊疗难度[3]。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是引流手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术后并发症风险高,因此手术治疗受到选择限制[4]。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主要治疗方式,主要通过栓塞动脉瘤使其神经压迫症状得以解除,促进患者神经状态改善[5]。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对亚高原地区的脑动脉瘤破裂病人采取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亚高原地区的脑动脉瘤破裂病人采取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值得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