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民间游戏 培养幼儿文化自信

2020-10-26陈玫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手工艺传统材料

陈玫

“扎吉花”是福建古镇安海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手工艺的传承面临着断层危机,因此,开展“扎吉花”传承教育势在必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与幼儿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区域游戏则是幼儿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充分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基于此,我园以打破班界的形式让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地参与“扎吉花”传统手工艺游戏活动。通过课题活动,引导文化自信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一、环境熏陶,让传统手工艺获得幼儿认同

《幼兒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活动前,我园对区域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利用区域三维空间进行环境美化:利用楼梯口的推拉门布置了吉花制作的步骤图、老艺人制作吉花的照片以及各种各样的传统吉花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了解传统的吉花工艺;在天花板悬挂教师制作的各种吉花挂饰,让幼儿欣赏吉花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其审美能力;在吉花树和墙面展示幼儿制作的吉花作品和幼儿参加“扎吉花”游戏时的照片,既为幼儿搭建展示作品的平台,也激发其创作的积极性。手工艺区域环境布置文化氛围浓厚,就像隐形的课程,潜移默化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吸引着幼儿主动参与,使传统手工艺逐渐获得了幼儿的认同。

二、接纳差异,让传统手工艺在探索中传承

《指南》提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幼儿之间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要接纳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不同程度的材料,安排适度的时间,使幼儿各方面得到适宜发展。

(一)相同材料的操作分层次指导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体现。我园在不同游戏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提出相应要求,同一种材料的操作分层次指导。比如,“绕线轴”游戏组,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借鉴扎吉花中有序缠绕的方法一圈一圈不重叠地绕线,或是要求他们按一定的方向进行缠绕。

(二)相同游戏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

材料是“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幼儿和知识之间搭起桥梁,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当教师发现投放材料已经满足不了能力强的幼儿的操作需求时。教师通过研讨,在保留原有材料的基础上,为每一小组酌情增添不同难度的材料。

游戏中教师接纳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积极给予正面评价。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慢慢习得“扎吉花”这一传统手工技艺。

三、支持鼓励,让传统手工艺在创新中发展

《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提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和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当教师发现幼儿游戏中出现问题时,应充分发挥“支持者”的作用,先静默观察再适时引领;游戏中也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自主探索,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一)邀请民间艺人

“扎吉花”是一种需要精湛技艺的民间手工艺,我园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师生与民间艺人互动,引导幼儿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组织师生走访“吉花作坊”,欣赏各式各样的吉花作品;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向师生展示娴熟的技艺,鼓励幼儿大胆地向老艺人提问、学习,活动中向幼儿宣传民间艺人的“工匠精神”。

(二)“小老师”传帮带

幼儿获得新知的过程可以由教师直接传递,也可以通过环境的创设或者同伴的示范。当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在反复操作中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动作也愈来愈娴熟时,引导他们当起“小老师”,解决同伴困难。“小老师”起到传帮带作用,同伴之间的相互效仿和学习成了区域游戏的常态。放手让幼儿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他们不但会主动建立起与伙伴的关系,而且自己也会迅速成长。

(三)“小图示”大启发

大班幼儿的思维正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教师需要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分寸。我园除了鼓励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也主张用“图示”来启发幼儿学习。对传统的吉花配件和材料进行改良,如“月片”放大、毛线加粗,以方便幼儿运用缠绕、剪、捏等技能制作吉花作品。每个游戏小组中的操作难点以“图示”展示在桌面上,教师把每一个步骤的操作拍照制成流程图,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直观形象的“图示”提醒自己缠好“月片”,既增强了幼儿游戏的目的性,也发展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四)游戏中求创新

该怎样发挥幼儿的奇思妙想,从而逐步拓宽他们的创作范围呢?在“百变月片”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将剪下的月片组合拼成各种有趣的形象,启发他们综合运用剪、缠、塑形等技巧“扎吉花”,并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辅助材料衍生出充满创意的吉花作品。如今,每个参与游戏的幼儿都能制作出一个吉花作品,有头箍、有风铃、有钥匙扣,等等。“扎吉花”这项传统手工艺在幼儿的缠缠绕绕中得到了传承。

四、融合德育,让幼儿坚定文化自信

在民间手工艺区域游戏中渗透品德教育,不但有利于丰富游戏的内涵,还能更好地发挥游戏的育人功效。

“描剪月片”游戏中,有的幼儿在偌大的一张卡纸上只是随意描剪几个“月片”,有的幼儿却按一定顺序密密麻麻描剪了许多“月片”。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巧妙地设计一个挑战赛,让幼儿比比“谁的卡纸上描剪的‘月片最多”,对于表现好的幼儿给予教师亲手做的“吉花饰品”作为小奖品。如此一来,材料浪费现象大大减少了。所以,教师在指导幼儿操作的同时,应关注游戏细节,引导幼儿传承民间艺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游戏中教师应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在课题结题作品展示中,结合“助残日”活动,组织幼儿到国家级4A景区——安平桥景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扬传统文化,播爱心之举”的自制民间手工艺品义卖活动。通过活动,幼儿在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到义卖所带来的快乐,收获了自信。

民间手工艺活动融入幼儿园课程,我园一直在探索着,未来将以微问题进入,继续融合德育教育,深化课题研究。相信通过一系列活动,一定能引导民间手工艺在幼儿园尽显独特的教育价值,让幼儿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获得文化自信。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民间手工艺在幼儿园区域化活动开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JJKXB16-035。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手工艺传统材料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可爱的小瓢虫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少年力斗传统
材料
摇摇鹅
《留住手艺》
赠送折纸材料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