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目标
2020-10-26李先跃张丽萍
李先跃 张丽萍
摘要:研学旅行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研学课程是研学旅行开展的基础和依据。研学课程开发应由学校牵头组织,研学服务机构、研学基地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应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注重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强调保障性,依托地域特色构建整体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设计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安排研學线路,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安排活动项目,保障研学活动安全实施。
关键词:研学旅行;研学课程;课程开发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以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逐步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旅行中的实践和体验来实现课堂空间的拓展和课本内容的活化。研学课程开发是研学旅行开展的基础和依据,是研学活动组织的指南,而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缺乏整体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主体缺乏合力。为保障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开展,需加强研学课程开发主体分工合作,把握研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明确研学课程目标,开发规范、有效的研学课程。
一、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主体
研学旅行被称为“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寓教于乐,行有所获,学有所成。课程开发与设计是核心,也是实施研学旅行活动的前提。要开展高质量的研学旅行活动必须重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目前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设计主体有三种类型:研学基(营)地、研学服务机构、研学学校。
(一)研学基(营)地
研学基(营)地是研学旅行目的地基石,依托自身资源开发设计出基(营)地研学课程是立足之本,其最大优势是对自身研学资源特色和自身条件清楚,设计出的研学产品会充分利用自身基(营)地条件,尽量做到特色鲜明,但往往与学校对接不够,研学课程与学校需求存在出入。
(二)研学服务机构
研学服务机构主要是旅行社,在学校与研学目的地之间起组织和媒介作用,其研学课程设计主要以研学旅行线路形式呈现。研学服务机构对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编排专业性强,但对研学课程的教育环节设计不熟悉,造成目前较多的“游而不学”、研学效果不佳的现象。
(三)研学学校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的重要内容,研学学校是组织实施方,应是研学课程设计的主体。学校对研学课程的教育性功能设计更得心应手,对学生特点和需求也更了解,但对研学资源往往了解有限,缺乏线路设计经验,容易造成研学线路设计落地难,甚至存在实施风险大等问题。
研学基地、研学服务机构和研学学校在研学旅行开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特色。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最佳选择是由学校牵头组织,研学服务机构(旅行社)、研学基(营)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专家等多方人员参与,各取所长,共同制定。
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原则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应立足教育本质,突出活动的实践性,注重系统整合及跨界融合,保障实施过程的安全。
(一)立足教育性
目前社会上普遍对研学旅行“游而不学”或“游多学少”的现象颇为诟病,说明大家对研学旅行的教育性有着较为一致的认知期待。教育部将研学旅行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即决定了其教育属性。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必须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充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活动环节选择的教育性,课程内容安排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行有所研”“研有所获”。
(二)突出实践性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让学生在旅行中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实现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的目的。
首先,研学活动空间要体现实践性。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工业生产等因素营造的空间情景,因地制宜,为学生打造一幕幕真实的体验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认知和探究,从而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知自我。
其次,研学活动内容要突出实践性。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自然、历史、科技、人文等各类体验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去感受、感悟和探究。
(三)注重融合性
研学旅行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该课程目标制定、资源开发与选择、研学内容和活动环节设置需注重融合性。
一是系统整合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系统整合研学目标,以真正实现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是跨界整合教育资源。在研学课程设计时,充分调动学校周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要注重校内和校外资源的整合、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融合、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的结合,还要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综合实践的功能。
(四)确保安全性
安全性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重要考虑因素。研学旅行的校外活动范围广,开放性强,加之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集体出行管理难度大,注定其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这让研学旅行课程开展难免存在安全隐患,如走散、溺水、摔伤、拥挤、踩踏等安全事故。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选择安全的目的地,设计安全性高的研学活动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及必要的应急预案,确保研学旅行全过程每个环节的安全性。
(五)强调保障性
研学旅行课程开展涉及旅途中的吃住行等基本接待服务,同时与研学导师服务水平、基(营)地服务条件也密切相关,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研学旅行的实施效果。因此,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需实地调研研学线路中接待条件是否成熟、能否满足基本接待要求、每项课程项目实施是否能够提供硬件和师资的基本保障,确保研学旅行各项服务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标准。
三、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确定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对课程设计和实施具有导引性意义,课程设计内容和具体实施都要以目标达成性作为考量标准。研学旅行课程从宏观到具体,根据不同层次可分为三层研学课程目标。
(一)课程体系目标
课程体系目标即研学旅行总体目标,是所有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它不是通过一两次研学就能达到的目标,而是需要通过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来逐渐实现。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目标应依据国家研学旅行工作总目标来确定,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题课程目标
为达成课程体系总目标要求,需要设计一系列主题课程,每项主题课程目标应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从课程类别来看,可以设计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实践探究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等多种主题课程,每一种主题课程都应有课程目标。知识科普型主题课程的目标是激发科技意识,拓宽科技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自然观赏型主题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践探究型主题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励志拓展型主题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文化康乐型主题课程的目标是开拓眼界,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家國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项目目标
课程项目目标是支撑主题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项目需始终围绕主题课程来设计开展。如徒步、挑战、露营、拓展、生存与自救训练等健身项目以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综合实践、生活体验训练、内务整理、手工制作等健手项目以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参观、游览、讲座、诵读、阅读等健脑项目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活动以及团队游戏、情感互动、才艺展示等健心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践行能力为主要目标。
四、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要点
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想发挥研学课程的真正价值,需要明确以下六个要点。
(一)课程整体设计以国家政策为依据
教育部在2016、2017年分别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开展提出了规范要求和指导意见。为规范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原国家旅游局也在2017年颁布实施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行相关课程作了规范要求。如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规范了研学旅行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项目及安全管理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开发应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规定,保证研学旅行课程的合法、合规设计以及研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学段为基础
根据国家政策指导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依托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层级递进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一般来讲,小学一~三年级的研学旅行,宜构建以知识科普型和文化历史型资源为主,并体现乡土乡情研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小学四~六年级的研学旅行,宜构建以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并体现县情市情研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初中年级的研学旅行,宜构建以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并体现县情市情省情研学为主的课程体系;高中年级的研学旅行,宜构建以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并体现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内容设计以提升素养为核心
研学课程是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课程的设置,都要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核心,要紧紧围绕“德、智、体、美、劳、情”这六大核心要素展开。“德”代表着品德,在研学课程中加入红色教育和当代模范教育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领悟;“智”代表智慧,在研学中设计相关活动,培育学生明辨是非的决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体”代表体育,研学课程作为有户外性质的教学活动,课程中要根据参与群体的身体状况,安排体力活动;“美”代表审美,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会见识到世间百态,在课程中需要积极提升学生发现美并创造美的能力;“劳”是指劳动,研学课程要加入实地调研、实际体验等活动,并积极开展拓展训练;“情”即情商教育,研学课程是异地情境下的团队活动,学生在团队中需要学会认识并管理自身情绪,通过认识他人的情绪去调节人际关系。
(四)研学线路安排以科学合理为原则
研学线路是研学课程实施的具体体现,是根据研学课程主题将分析取舍之后的课程项目编排成一条完整的活动开展线路。线路安排内容需充分考虑各研学目的地之间衔接,课程项目取舍、交通状况、吃住条件选择等线路系统因素,充分考虑行程安排的科学性和舒适性。
一是活动点布局合理,避免重复。各活动点之间的间距要适当,旅途总时间不超过全部研学时间的1/3,每个目的地的距离不超过2小时车程为宜。
二是活动点选择适量。既不可出现因活动项目过少而导致学生无所事事,也要避免因安排活动项目过多而导致学生“游而不学”、过度紧张和疲劳。
三是项目合理搭配。注意严肃型项目与轻松型项目分时段交叉结合,一条研学线路中各个研学项目的开展顺序可以按吸引力从小到大排列,让学生兴趣递增,高潮迭起。
四是活动内容要丰富。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和多角度来了解、观察和体验研学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求知、求新、求乐的欲望,避免单调乏味的研学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五)活动项目安排以课程目标为导向
活动项目设计是课程目标达成的核心,也是课程主题特色的具体体现。具体活动项目设计需注意多学科知识融合、主题内容体验和探究的深入性、研学导师的引导和启发等。同时注意前置课程导入、行中项目实施、行后项目评价的分阶段开展设置,要灵活运用方式方法,合理分配项目时间等。项目活动开展实施结束后,需设计成果分享及展示等总结环节,加强相互交流和学习,加深对本项目活动的印象,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思想碰撞,引发深入思考,有利于促进更深层次研学目标的达成。
(六)活动内容组织以安全实施为前提
研学课程由于离开了惯常的学习环境,加上课程中引入了户外实践项目,其项目风险高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因此安全保障应贯穿整个研学活动过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时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保障机制,制定研学安全预案,如活动开展前选择安全的服务车辆、行进路线和活动地点,活动开展中加强管理、及时报告等。研学活动组织严格遵守安全教育规定,确保研学活动开展的安全。
总之,研学课程是研学旅行中的核心部分,课程设计应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突出体验,强调互动,符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旅行中的实践和体验实现课堂空间的拓展和课本内容的活化。
参考文献:
[1]沈晓芳,陈柏华.校本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3).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