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0-10-26徐琳

文存阅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徐琳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生态环保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辩证关系进行阐述的,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进入到更高的阶段,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那就是生态文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工业化发展并不完善,一直处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损害的状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辩证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为推动绿色发展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并为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提供了目标方向,同时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实践意义,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因此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并以此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在研究关于生态危机根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具体情况进行思考和研究,以此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整合了对自然研究之后的看法并归纳了观点,后世的学者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并发展,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研究自然的同时也以人为研究对象,探求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生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探索了人与自然产生主要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历史的生态理论。最终其目的在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路径,探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发展,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是一种唯物的生态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来源

许多哲学家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建立和形成其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位哲学大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伟大学者,黑格尔的地位和影响毋庸置疑的,他的自然思想也为后世认可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了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自然观,同时继承了他许多有益的想法。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初步的形成是以黑格尔生态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

首先,是关于自然界的基本特征。黑格尔认为物质具有既连续又间断的属性,恩格斯和黑格尔对于自然界基本特征的观点上基本达成一致。并认为宏观世界的具体架构由这种物质组成的。

其次,自然界是唯物的。黑格尔认为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是唯心的,他虽然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紧密相关的,但是他却认为物质的不间断运动是绝对精神导致的。相反,马克思主义对于物质与运动的看法是唯物主义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分析了物质和运动二者的关系,并且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与马克思不同的是,黑格尔没有将物质和运动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而是把两者分割开了。因此虽然黑格尔研究分析了自然的变化规律,却没有发现规律的实质,虽然研究了人的生存与发展规律,也没有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另外,费尔巴哈也不赞同黑格尔的生态观念,尤其反对其生态观的唯心主义思想。费尔巴哈认为,如果脱离了事物本身,以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作为研究的对象,那么最终的结果也只可能是从精神到精神、从虚无到虚无。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黑格尔的批判观念和费尔巴哈达成高度一致,马克思非常赞同费尔巴哈的想法,从哲学的角度看,绝对精神不是唯一,客观事物才是重点,面对问题我们应该利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同时,费尔巴哈认为相比研究自然的问题而言,研究人显得更加重要,系统地研究自然和人的关系才是生态理论应该侧重钻研的问题。只有从费尔巴哈的生态观开始,才认识到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研究生态自然,必须和人一起看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然而,在费尔巴哈的生态观中也存在缺陷,他忽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即便他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仅是唯物主义的,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仅仅分析研究自然人,割裂人的社会属性,这样的自然界,并不是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马克思与恩格斯发现了人的社会性,并重点研究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贯穿于马克思整个生态思想体系中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觉得不能把人和环境分割开来,如果与周围的环境对立起来,人类就不能通过改变环境来获得自由,真正的自由也无法实现。第一次对于伊壁鸠鲁人和环境相对的看法发表了自己意见,从中我们能够认识到马克思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形成时期,马克思详细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意识到了人对自然有一种依赖性,他批判和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观。在这一时期,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界,肯定了自然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才能达到人與自然真正的和谐,才是人与自然之间最佳的一种状态。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论进行了阐述,他的观点是如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导致自然界和人的异化。马克思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事件唯物主义的视角下,提出了是人类改变了周围环境的观点,周围环境是人类作用的结果。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核心内容,即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活的根本是两者关系的处理,在人类的生活中,这两者指的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马克思明确表明自然异化的首要原因是私有制体制下的资本积累与私有制生产方式。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解决经济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的唯一途径,必须进行变革,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人与自然,自然是本源的生态世界观是马克思的根本出发点。“自然主义”是指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关系。“自然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另一种说话,秉承人道主义才能解决这三者之间的矛盾。自然界与人发生的关系,不仅仅在物质生活方面,也反映在精神生活层面,自然界和这两方面都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组成的一部分。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自然“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人类社会。人产生于自然,但人有主观能动性,最终人与自然是一起成长与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提出了人要善待自然,这样才能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建立的生态机制是健康的并且稳定的,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奠,同时也是国家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构建和谐社会对生态文明的发展会产生促进作用。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去,只有我们秉承“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出一份力,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才会变得更加健康,也更加有利于我国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而美好。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生态机制健康程度、完善程度、文明程度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无法分开的。无疑生态环境的进步会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民更加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两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国家才能越来越和谐,经济越来越好,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二)加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各地都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创建的过程中,应该寻找适合各地不同情况的自身生态文明模式,在因地制宜的前提努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低碳模式。只有首先全面了解各地现有的真实状况,才能把生态文明机制创建出更高的水平。因此目前的状况,有关部门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构生态的和谐共生的氛围,面对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建设模式是必要的。与此同时,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水平的提高,应该同等关注城乡民众在现阶段的生态需求以及物质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宜居城市建设,共建以及共享更优质的全新生态环境。

(三)促进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

首先充分了解现阶段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状态,使绿色发展的方式适应各领域的状态,这样才能坚持绿色发展的思路,并且能够紧密衔接社会问题以及生态问题,把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衔接起来解决。在现阶段,有关部门应当更多关注民生状态,提倡合理的消费思路并且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对不良消费行为予以摒弃和批评。更多地关注原有的自然生态,完善日常性的消费与生产两者的内在联系。全方位地控制当前的消费需求,注意各种资源的浪费形式和方式,从根本上杜绝。我国很多地区近几年来,都不同程度地被各种极端天氣状态困然,影响人们的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机制被损害,整个生态问题凸显,陷入危机中。对于当前的生态问题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应坚持创建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路径不动摇,同时强化生态管理的理念,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应该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能耗高的企业,同时大力引进新型的绿色产业,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很多能源问题,比如能源的高耗,因为消耗高而导致资源短缺,最终浪费能源,污染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渐恶化。当然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营思维的落后和传统工业方式造成的,所以转变思维和方式成为重点问题。目前,我国的当务之急是产业结构转型,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引了绿色低碳生活的出路方向。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支撑点是自然环境,二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如果自然环境恶化,社会发展不能持续,最终会出现无法挽回的局面,恶果必然人类自己承受。因此,起到主导作用的还应该是政府,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彻底贯彻创新理念、绿色理念、开放理念、共享理念,从而倡导低碳生活。

(四)塑造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全民素养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势必造成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当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危机逐步显现。这与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悖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没有好的环境,我们的发展和进步都是空谈,向往的生活也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事实上,人类应该逐渐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实质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危机,所以人们缺乏生态文明的意识是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只有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了,整个国家生态文明现状才能提高。因此对我们来讲,应该先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逐步转变观念,最终真正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当务之急是提高公民的素养,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只有全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实现了生态意识的全民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我们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应该始终坚持的方针,也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寒,丁大尉.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J]. 理论月刊,2017(10):33.

[3]王殿常.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J].红旗文稿,2017(10):12.

[4]王小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8(8):66.

[5]潘明静.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现代交际,2019(1):214.

[6]余小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18(8):166.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