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思考
2020-10-26孙德慧
摘 要:新时期对高校育人提出新要求。促进学生了解、学习民族器乐,应重视守正与创新,以提升美育有效性、让学生的得到个性化发展,使其形成审美能力、拥有高雅的艺术品位。进而,汲取民族文化精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使其在民族器乐教學中提升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意识,让教学既富有传承性,更兼具时代性。为此,笔者依据自身执教经验,展开在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促进传承性与时代性融入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民族器乐;传承性;时代性;融入
民族器乐课程是高校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在高校民族乐器施教过程中,需重视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合,使学生了解不同器乐的特点与文化,回顾其发展历程,并更好的掌握演奏技巧。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理解民族精神,使民族器乐教学更具体系性、创新性与有效性,赋予民族器乐课程新内涵。
1 浅议高校民族器乐教育教学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西洋乐器的传入,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更受了人们的追捧。为促进民族器乐的发展,应不断促进高校专业教学的创新,在重视对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使其更具时代性。并且,需区别于西方器乐的施教模式,体现文化底蕴、使器乐教学更具文化内涵。但现实却是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教学也更趋向体系化,但仍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譬如:施教模式较为单一、过于因循守旧及评价相对片面等[1]。
究其问题原因,便是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各高校在进行扩招的过程中,有些存在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问题。虽然艺术院校、相关专业或师范院校中,学习民族器乐的人数大幅增高。但在教学设置、教学方式、施教内容等方面略显创新不足。因较为缺乏对课程内涵的建设、没有将文化底蕴与教学相融合,导致传承性不足、人才培养工作过于泛泛,教学同质化问题突出。亦或者没有将民歌演唱、器乐合奏等与教学相结合,教学仅局限于教材、课堂内,导致学生的知识视野较为狭窄。此外,同一民族器乐因演奏风格不同,会呈现不同的魅力。何况我国民族器乐种类众多,在历经几代艺术家与民间艺人的改良、创新中,成就了一大批经典曲目、形成了多样化风格。而在施教中,应有选择性的与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在传承中创新[2]。另外,以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演奏水平与能力,缺乏层次化指导、评价也没有立足整体,会挫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2 在民族器乐教学中融入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意义
2.1 促进文化繁荣
面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过于重视对学生演奏技法、强调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只有促进对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才能使教师展开施教反思,以免“西化”施教与重技轻艺等问题。进而,让学生了解不同器乐中浓缩着的民族精神,感受民族器乐文化内涵。在使教学兼具传承性、时代性的过程中,以开放的视野思考民族器乐的发展问题,鼓励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促进文化繁荣。
2.2 实现教育继承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更具系统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造诣具有深远影响。面对时代的创新发展,也应重视对民族器乐教学的赋能,在提升学生演奏能力的基础上,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感受器乐演奏特征、独特的民风民味。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课程教育更具传承性、时代性,使其演奏方式既能够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又保持着经典之音。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使其潜心致力于推动民族器乐的发展工作当中去[3]。
3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融入策略
3.1 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丰富民族器乐教学内涵,在施教中融入传承性与时代性,更需关注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这便需要既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又使其具有探究学习意识。为此,教师需提升自身的施教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在器乐练习之余,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此外,可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机会,组建民族器乐演奏乐队、使学生积极排练,让其既精通器乐演奏、了解其内涵,促进经典的传承;又通过对不同乐器的音色、技法、特点等掌握,在交流学习中进行积极创新[4]。
3.2 增设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
鉴于我国民族器乐种类繁多,流派、分支间的艺术表现差异较大,应打破教学的局限性,促进学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为此,可依据不同的专业学习特点,增开《民歌演唱》、《民乐合奏》、《多重合奏》等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的民乐学习视野,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促进音乐传承。
3.3 重视古今贯通,使教学更具有时代性
在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视角施教,并应积极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授课原则。在唢呐、扬琴、二胡等不同民族器乐的教学中,具有代表性、演奏独具风格的曲目应使学生必须掌握。此外,还适应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其用新时期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等审视民族器乐编曲、演奏可做哪些有效调整,进而促进中西合璧[5]。
3.4 促进因材施教,让教学更具备灵活性
为实现对民族器乐的继承与发展,高校教学不能单一的局限对专业演奏人才的培养。可依据学生的自身艺术素养、学习能力,推进量体裁衣。立足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意识、鉴赏能力、思维认知等也是在发展进步的。为此,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进行教学点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灵活引导、层次化施教,使学生迈向自身的“最近发展区[2]”。此外,需关注校企合作、校际协同、文艺汇演、民乐演奏会等,消除学生民乐乐器学习枯燥、疲乏感。
4 结语
总之,从最早的骨哨、石磬、皮鼓、编钟到隋唐盛世中的多文化并存;从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钟鼓琴箫[3],到与后来与少数民族中的胡琴、侗笛及琵琶伴奏的融合,我国民族器乐发展从来都没有停下过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步伐。在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学生练习经典曲目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勇于创新。通过多元教学,使民族器乐施教更具传承性、时代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智玲.黑龙江少数民族器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性[J].艺术科技,2018,31(10):26.
[2]庞荣.浅谈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的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J].黄河之声,2017(17):56.
[3]张明洁.浅论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J].艺术科技,2016,29(02):21.
[4]韩晓晨.传承性和时代性——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的主题[J].北方音乐,2013(01):99.
[5]卢盈盈.浅谈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3(02):239-240.
作者简介
孙德慧(1984-),男,山东滨州人,毕业于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古筝专业,讲师,研究方向:古筝教学及演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