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生活手绘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0-10-26米建丽
摘 要:国家教委《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成为我们实验改革的政策依据与指导。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
关键词:审美意味;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习迁移能力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美术教育是生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丰富,从而增强审美素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这无疑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作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我们在美术与生活手绘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发展和提高学生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力,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采取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观察法、对比法、换位法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的审美能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重以下几点:
1 以课标为引领,充分利用常见的物品为原材料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对于美术课程标准,我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深刻领会其精神,去实验操作和体验。如怎样把理解的“审美是核心、创新是灵魂、文化是精髓”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呢?王辉老师的《变化无穷的形象》一课,她就是让学生在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艺术创造的原材料,拉近了生活与繪画的聚类,是学生倍感亲切,通过对不同物品的形象观察、感受联想、添画获得生动有趣的新形象,是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变化的方法和多种的变化形式。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在体验思考中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提高其探究能力和审美情趣。
2 以教材为核心,充分运用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材要吃透:虽然现在提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这不等于课堂上教师不翻书、学生不看书,课件再好、容量再大也不等于书本和教材,课件也不能只是把书本上的照搬和放大。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要在如何新用、巧用、用准、用好教材上下功夫。另外,美术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美术教育是生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丰富,从而增强审美素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这无疑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作用。刘翠老师的《手绘t恤》一课,属于教材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引导学生通过以前所学过的色彩、漫画、图案、卡通画的设计和服装审美知识及技巧,综合应用到手绘t恤设计中去。让每一位学生都来做一次服装设计师。为此,教师在图案设计、色彩应用上分别提供不同设计思路的作品,供学生借鉴。教师通过范画、多媒体课件、示范、个别辅导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创作较好的手绘t恤作品。学生作品完成后,做了一次服装表演。服装表演是展示设计风格和面貌的发布形式。教学中把讲台或当成手绘t恤表演的t型展台,学生们能尽情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手绘t恤设计作品展现出来,接受大家的评判,感受自己获得劳动成果的愉悦,明确自己作品的亮点和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的教学方法很多,如自主法、探究法、异步法、创新法、引导法、主体法以及充分地让学生说思路、不能依靠简笔画、学法指导法等等,这次课中有我们发现适当的示范引路,合理的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也不可或缺。例如米建丽老师的《手绘帆布鞋》一课,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绘图现场表演,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里他们分析作品能力,又启发里学生的思维。
4 以到位的评价机制为导向,充分运用审美的眼睛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师的过程评价语言应具体、丰富和生动,不要对学生的回答总是“很好”、“你真棒”、“你真不错”的空赞许,而应该评价具体点,学生答得好,“好”在哪里?是有新意、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是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对于作品评价,除了让学生自评、学生评价之外,教师还要进行小结性评价,不能学生指出最喜欢哪一幅就完事,这幅好、那幅漂亮就颁奖。小结性评价时,例如孙艳霞老师的《手绘——美丽的盘子》一课,教师要用审美的眼睛去点拔学生,让学生清楚其作业到底“漂亮”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是构思独特、表现大胆、构图美观,还是色彩和谐、线条流畅、刻画精细、还需要怎么改进等,教师具体到位进行了审美指导。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摸索出了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途径。大家一致认为,学生在学校接受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以学生人人都以会画一张画为荣,或人人都去当美术家,而是让人人都在各自的人生历程中得到美术文化的润泽”。那么,什么样的美术教育生活演绎能使我们的生命境界得到拓展,精神层次得到提升,行为素养得到经营?什么样的课堂能使我们与学生一起同样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皈依,一种精神的满足?是心灵的交流与共鸣,是心灵的和谐与碰撞,是保护学生的绿色生态,是优化民族审美素质,是让美与崇高镌刻在孩子心灵……
因此,“放飞心灵 共同发展”是美术教师,是教育工作者长期的研究课题和永远的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生活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美术与生活的综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原文网址:http://www.jkedu.net/Article/sykt/200504/1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