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通过引导足底神经活动以缓解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方法的探讨

2020-10-26程新喜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9期
关键词:心理暗示呼吸

程新喜

【摘 要】经过两年的时间,对3位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的跟踪观察,发现通过引导足底神经活动的方式,可有效的缓解该类鼻炎的症状,能显著的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程度。

【关键词】血管运动性鼻炎;神经活动;心理暗示;呼吸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9-270-01

引言

血管运动性鼻炎是一种长期的、反复发作的鼻炎,主要症状为流清涕、打喷嚏和鼻塞。引起症状发作的因素较多,包括空气的温湿度变化、身体疲劳、精神刺激、烟雾及灰尘等,但与季节和特定的过敏源无关。对于血管动动性鼻炎的病理认识,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由鼻黏膜的自主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而中医认为是由于五脏气血失衡,使鼻黏膜的反應阈值降低而发生的超敏反应。

1 现有的治疗方法

1.1 药物治疗 西医主要用鼻减充血、抗组胺、抗胆碱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分别从不同途径达到收缩血管、减少腺体分泌的目的;而中医则从五脏气血方面着手,提供了多种不同的中成药和方剂。

1.2 外科治疗 当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后,在药物无法消除症状后,可考虑采用外科手术的治疗手段。外科手术一般分为下鼻甲手术和翼管神经切除手术,两种手术都是从破坏鼻黏膜上的自主神经入手。

1.3 其他方法 除药物和手术治疗之外,在我国还有针炙法、推拿按摩法、食疗法等一些不常用的方法。

2 引导足底神经活动的方法介绍

引导足底神经活动的方法实际是一种通过关注呼吸的心理暗示方法,也可归类为传统养生的导引术,其传统养生理论来源于《庄子.大宗师》中的“古之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引导足底神经活动的一个循环从呼吸中的吸气开始,具体应用如下:从吸气开始,感受空气进入鼻子并在鼻腔中缓缓流过的感觉,为了便于后面的描述,本文后续部分将这种感觉简称为气流。气流经鼻腔到达口腔后部,再经喉部至前胸,然后,再沿前胸下至腹部。当气流进入腹部后,在肚脐的上方再斜向下,到臀部与大腿连接外,并沿大腿后侧一直向下,直至脚后跟。当气流到达脚后跟之后,再想象它沿着脚底板,经脚心至前脚掌,然后,在前脚掌处上至脚背,再然后,让气流沿着脚背、小腿和大腿前侧,一直向上进入腹部。当气流向上进入腹部后,再斜向上穿过腹部,然后进入后背的脊椎。当气流进入脊椎后,再放弃对气流的控制,于是,一个循环也就结束了。

在从鼻子吸气开始,到气流进入脊椎结束的一个循环中,由鼻子至脚后跟,刚好对应于吸气的过程,从脚后跟至前脚掌,再到脊椎的过程,则正好对应于呼气的过程。因此,一个呼吸的过程,也就正好对应于一个完整的循环。

注意事项:1.在应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停止;2.站立或慢走时练习的效果较好;3.吃饭后一小时或睡觉时不宜练习。

3 讨论

在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治疗中,西药都只能起到临时性缓解症状的作用,而无法彻底治愈;而外科手术切除神经虽然能够治愈该类鼻炎,但也有复发的可能,并且,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一般不建议使用。因此,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患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锻炼,身体强健之后,鼻炎很可能自己就好了;其次是注意防护,防止身体忽冷忽热、调节精神压力、防止过度劳累等;再次是掌握一些心理暗示的办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引导足底神经活动的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虽然无法从分子学层面观察到神经元的具体活动,但是,却能明显的感觉到足心变暖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个方法的作用可以有两种猜测。1.真实的引起了足底的神经活动,而足底的神经活动又反过来引起大脑中枢的神经活动,从而使鼻黏膜自主神经活动得到了控制,于是,鼻炎的症状也就得到了缓解。2.未能引起任何神经活动,而整个过程的感觉也都是想象出来的,那么,这种方法缓解鼻炎症状的作用,也就类似于心理暗示的作用,而心理暗示也是缓解该类鼻炎的一种有效办法。

4 结论

引导足底神经活动的方法,虽然到目前为止,只对个别病例进行了观察,而且,也无法从生物分子学上得到实证检验,但是,即使仅从心理暗示方面考虑,再结合该方法的简单易行,本人也觉得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庭槐.生理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5.

[2] 金英.鼻炎中医特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3] 王斌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解剖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5.

[4] 崔哲洙,韩玉,叶辉,姜宪,崔春莲,金顺吉.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7(05):446-448.

猜你喜欢

心理暗示呼吸
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心理暗示教学法
利用积极从众心理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思考
妈妈,请不要念动你的“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