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赞可夫劳动教育观初探

2020-10-26吴辰琦肖菊梅

教师·中 2020年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吴辰琦 肖菊梅

摘 要:赞可夫的劳动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实施原则两方面:掌握部分动手技能与技巧,学会自我控制以及预先制订方案和合理规划时间来顺利完成工作等内容;“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和“劳动行为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赞可夫的劳动教育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合理的劳动教育方式,对当今的劳动教育发展仍有启示。

关键词:赞可夫;劳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广大学生群体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认为劳动教育应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既包括掌握部分动手技能与技巧,也包括学生学会自我控制、预先制订方案和合理规划时间来顺利完成工作等内容。在他看来,劳动教育的开展是学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对学生掌握技能技巧和推动学生的一般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当时赞可夫提出的劳动教育的相关主张还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和个人局限,但其思想对当今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赞可夫劳动教育的实施

赞可夫认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只有在符合一定要求时才卓有成效,所以他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以防止劳动教育异化。

(一)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劳动教育的实施是在学生动手制作物品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独立思考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便成了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重点。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对分工序教学法进行了猛烈批判。他认为,陈旧的分工序教学法倡导教师全面干涉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使得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而学生动手制作物品的过程也就无异于工人机械的生产活动,学生只是沦为了毫无创造力的“工具人”而已。赞可夫针对分工序教学法之弊端,将“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作为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性的突破口。

首先是学生独立思考,预先制订计划。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是劳动教育最为理想化的目标。赞可夫极力反对教学中的教条主义,他认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应减少教师的过度干预,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制订计划、完成工作,如此,学生便能获得明显的进步与发展。这里的“计划”是指学生应预先分析并计划好工作的程序及实施顺序,如在制作纸质降落伞模型时,学生应学会分析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等。每个学生都应真正参与劳动教育课堂,提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将其付诸实践。

其次是教师敏锐观察学生并给予适当帮助。“达到每个儿童最佳的一般发展”是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目标。的确,劳动教育应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为最终目的,但赞可夫并不否认教师的适当干预。赞可夫指出,劳动课上教师虽不应过度干涉学生的制作过程,但需要长时间关注学生的想法与态度,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在思考,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因此,在劳动课上,教师可以采取“提问兼纠正”的方式,尽量向课堂上的所有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对劳动活动的想法,并鼓励其他人对这些想法的不完善、不准确之处进行纠正或者教师自己给出指点。其实这就是如今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问题教学法”,即让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同时以问题解决的效率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法”不仅在学科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很重要,其对推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二)劳动行为与认知活动相结合

赞可夫指出,劳动教育的实施应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让劳动课变成单纯的技巧技能训练课,也不能把劳动课变成讨论课。因此,他非常重视将劳动行为与认知活动相结合。

1.利用“谈话”的形式,推动劳动行为与认知活动相结合

赞可夫认为,如果教师仅仅将“掌握劳动技能”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唯一目标,那么劳动教育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因此,他在书中介绍了“谈话法”,即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推理、设想、讨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从而获得结论。在劳动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来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这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书中所涉及的小学二年级的一堂主题课“制作听话的小鱼”,女教师在制作开始前就花费了一定时间与学生进行“谈话”,通过“谈话”来了解学生对“听话的小鱼”沉浮过程的理解程度,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得以体现,所以可以说“谈话”是劳动课上推动学生劳动行为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的关键。

2.加强学科知识在劳动教育中的“渗透”,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可夫指出,劳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劳动,还要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学会思考,并将劳动与自己所学习的学科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赞可夫的这一思想,有两个要点。第一,劳动课上若只有单纯的劳动而缺乏与学科知识的联系,就不利于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第二,只有将劳动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将实际操作与思考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目的,而学生的一般发展又有利于劳动操作的完成,这就使得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比如,在制作降落伞模型的课上,教师询问学生“降落伞顶部小孔的作用”,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展开分析,从而将这种物理学科知识与制作物品的方法完美结合,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所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如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让学生做口头汇报的方式),这是学生拥有良好自控能力的体现。总之,人类的教育体系是复杂的,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内容,各类教育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它们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科体系本就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交叉学科,学科之间也往往互不关聯,所以学科知识是碎片化的,而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的紧密结合可以让不同的学科相互融合,突破专业与学科的限制,最终达到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目的,做到“以劳增智”。

二、 赞可夫劳动教育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赞可夫指出:“劳动教学……还能培养一些宝贵的个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辛勤劳动并以劳动为荣,以“体验式教学”让他们感悟自身在劳动过程中的变化与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育人实效性;同时,这也使得部分接受过劳动教育的学生在面对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事件时具备较强的公共服务意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出一份力。其次,加强劳动教育可以让他们懂得以“诚”待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弥足珍贵。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德育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独立思考,提高了创造性劳动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中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的结合也间接地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了他们迁移和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赞可夫认为,在劳动课上掌握技能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劳动教育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从中学到劳动的技能技巧。同时,劳动还能让人强身健体,学会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制造自己想要的物品,这就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炼。

(二)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合理的劳动方式

赞可夫认为,不论是劳动教育课程还是其他课程的开展,教师都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探索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就中小学教育来说,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同阶段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各有其特點。赞可夫指出:“在劳动课上,学生分析的是具体的实物,而不像在俄语课或数学课中,是和词语、句子、数的关系及运算打交道。因此,劳动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为亲切,它们可以更大限度地依靠生活经验来判断。”相反,中高年级的学生可能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获得,相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更不愿意进行劳动,甚至有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劳动是对他们学习时间的一种浪费。这时,学校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激发高年级学生劳动的热情,对他们轻视或者逃避劳动的思想及时引导并予以纠正。除此之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应进行不同程度的劳动活动。低年级学生应该去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如自我服务,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进行一些难度稍大的劳动活动如去社区或敬老院帮忙等。总之,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应始终遵循“合理引导”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以免让学生错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参考文献: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张世臣,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