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生”抗洪记

2020-10-26甘甜

江西教育A 2020年9期
关键词:都昌县圩堤山乡

甘甜

“当时水来得特别快,凌晨三点水只是过膝,四点就到脖子这了。”当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抗洪救灾青年突击队来到都昌县苏山乡如岗湾村,为受灾村民送上慰问品时,袁金春指着家里墙壁上被水淹后的痕迹说。

2018年脱贫的袁金春,年过半百,两个女儿都在读小学,他回忆起洪水来袭时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整个一楼全被淹了,我赶忙把两个孩子转移到楼上。菜油、化肥、电动车这些东西来不及搬走,都让水给浸泡了……”

今年7月份以来,江西北部连遭强降雨。鄱阳湖区域遭遇历史性特大洪灾,人口2万多的苏山乡就有18193人受灾。

7月11日,长江干流的河水顶托,导致鄱阳湖水位迅速上涨。鄱阳湖区域超警戒水位新高,泡泉、穿孔、跌窝、漫决……截至7月14日,江西境内,长江干流、鄱阳湖区域超警堤防长度达2531公里,险情不断,处处是“战场”。

一批批“战士”相继涌现,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临时组建的抗洪救灾青年突击队,这些平时坐办公室的“书生”们闻“汛”而动,迅速奔赴抗洪一线。

[到一线需要“抢”]

“省直机关工委、团省委决定派遣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抗洪救灾青年突击队10名党员干部,20日到都昌县一线防汛,组织上准备选派你担任突击队长,你有困难吗?”7月18日,周末,一个紧急电话打给省纪委省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的万谦。

“我接受,没有困难!什么时候出发?”万谦随即把“出征”消息发到由委厅前期预先报名的53名青年党员干部组成的群里。

“我有抗洪经验,我报名。”“我是老党员,有乡镇工作经验,我可以。”“我身体壮,力气大,我上。”群里踊跃报名,一个小时不到,就有二十多人报名。

拿到最终的出征名单,万谦却犹豫起来:张翔有两个孩子要管;肖礼偆的母亲摔伤住院;刘凯女儿刚出生,妻子尚在月子中;姜志景是刚到委厅跟岗锻炼的;赵讯和罗强还只是入党积极分子……在请示是否要调整后,得到的回复是充分尊重青年党员干部到一线战斗的意愿,其他报名的同志作为预备队,一定要确保安全。

队员都有各自的情况,也有各自参战的理由。

“疫情期间,许多白衣天使主动请战,前往武汉一线增援,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始终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希望能有一天,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主动站出来。”抗洪救灾青年突击队一成立,张翔第一时间报了名。2010年,他在吉水县乌江镇担任副镇长时,曾参与过当年乡镇的抗洪抢险,作为一个抗洪老兵,他想在抗洪的大堤上,充分发挥已有的抗洪经验,用奋斗增添青春底色。

“个子不高”“力气不大”的姜志景是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出征前一周,他对去医院实习的学生说:“无论在什么时候,人总要对自己负责,对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个当下负责,留下美好,不负韶华,用这份美好证明你来过,做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人。”

但他明白仅仅是“授”肯定不够,近乎是“抢”到去一线抗洪的机会,姜志景认为他有义务也有责任去践行党员职责,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授方式。

在10名突击队队员里,白净瘦弱的刘凯显得特别显眼。1992年出生的他,刚做了父亲,就报名上一线。“生于斯、長于斯,江西就是我们的家。我在新闻里看到,人民子弟兵们奋战在抗洪一线,为护卫我们的家园加固堤坝、封堵管涌、处置隐患,我深受感动。在获知委厅成立抗洪救灾青年突击队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购买物资、联系车辆、岗前培训……来不及喘息,7月20日,突击队便到都昌县苏山乡政府报到了。

[圩堤上的青春]

7月22日,大暑,闷热,中午12点,九江市都昌县苏山乡谢湖圩堤,一边是超警戒水位两米多的鄱阳湖,一边是被浸泡了近半个月的庄稼。圩堤上无遮挡,人稍微站立一会儿就汗流浃背。队长万谦和队员罗勇、张翔、李晓晖,俨然习惯了这种酷热,时不时用毛巾擦擦汗,相互加油鼓劲地干个不停。

加固堤坝不能盲目使劲,他们在专家指导下,配合当地干部群众,扛木头、打木桩、装沙袋,处置堤坝隐患。经过长时间奋战,堤坝上的隐患才得以消除。

谢湖圩堤,内外湖的水位差达一米多,属于比较危险的圩堤。为此,万谦和队员们经常是一上圩堤就是一整天,来回扛木料、打木桩、装沙袋,不到三天,突击队队员罗勇就被晒得胳膊、脖子通红,但他笑称“这才是晒出了男人本色,晒出了男人担当”。

地处鄱阳湖的核心区域,都昌县是鄱阳湖水域岸线最长的县,为减轻鄱阳湖及长江九江段防洪压力,该县所有单退圩堤主动开闸清堰分蓄洪水。毗邻鄱阳湖、远眺庐山的苏山乡成了该县受灾最严重的乡镇。

“舍小家,为大家”这句话,对于苏山乡人来说,多了几分决然与悲壮。

苏山乡只有50多名乡镇干部,但承担着3条圩堤的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

“干部不论男女,都上堤坝,每天24小时值班巡堤,吃住都在圩堤上,个个晒得皮肤黝黑。工作强度和时间长度,都是在机关难以想象的。”万谦真切感受到乡村干部和村民的不易,只想多做点,减轻他们的负担。

“这些百姓太不容易了。”万谦记得,一场暴雨后,出现了一些隐患需要消除。周边三个村委会发动了数十名村民冒着暴雨加固圩堤,老人妇女们则上前帮忙做饭抬水。

姜志景和陈世中被派往的工作地点是土目圩堤。当姜志景了解到,今年汛期以来,土目圩堤最高水位超过1998年最高水位近20厘米、近80%面积受灾时,这名“90后”小伙的眼泪都快要出来了。“这可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啊!”此刻的姜志景,多想自己能一下子把水吸干,让村民快速投入到晚稻的育秧和插秧之中;多想懂得更多的农业知识,帮助村民做好灾后的再生产工作。

“你们的任务是和大家一起巡堤排险,并装沙袋加固堤坝。”姜志景、陈世中接到任务后,声音响亮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日记里的成长]

一天夜里11点25分,队员赵讯接到母亲的微信电话。在电话里,母亲重复着那些话:“注意安全,一定要穿好救生衣。”“你从来都没有干过农活,这次辛苦了,妈妈每天都在为你加油!”

自赵讯记事开始,这是头一回听到母亲说这么动情的话,他母亲是吃过苦的人,文化程度不高,话不多,但一直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总有干不完的活……

这次参加突击队,他在日记里,记下很多头一回:头一回,母亲在这个时间点还没睡;头一回,回母親的信息需要思考……

“辛苦而不心苦。”“90”后小伙子告诉记者,“相比办公室工作而言,这边顶着烈日,打桩扛沙袋,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核查灾情、分发物资,这些事确实比较辛苦,但为当地出力、流汗,还是非常值得!”

早在前往苏山乡的车上,队员们就一起想好了,一定要到圩堤抗洪一线,像解放军战士那样扛沙包、固圩堤,才是真正的防汛救灾。

但在抵达苏山乡后,他们却被告知要分为3个组,承担不同的工作。

“我不怕危险,让我上谢湖圩堤!”

“我也想上谢湖圩堤!”

……

面对大家急切的愿望,苏山乡常务副乡长黄建平笑了:“其实,各个岗位都急缺人手,都等着大家去帮忙。”黄建平的话音刚落,10名突击队员几乎异口同声地回应“我们无条件地服从安排”。

听到这一声音,黄建平由衷地说:“我代表苏山乡的百姓们谢谢你们!”

由于年纪轻、缺乏经验,刘凯、赵讯、罗强、肖礼偆4名队员被分配到了后勤保障组。从各地捐赠到苏山乡的救灾物资种类杂、数量多,场地狭小,怎么办?

队员们一合计,想出了好办法:以村为单位,清空纸箱,物品入箱,贴好村名,一一对应,确保各村物资随到随取。他们安排一人负责确认物资种类和数量,一人负责点数,另外两人负责投放到村委对应的纸箱。仅用了半天时间,就把苏山乡12个村委会的大米、食用油、消毒棉球、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近20项、总计2200余件救灾物品,全部完成分类、清点、装箱。

“救灾物品比较杂,本来需要两天时间才能整理完,没想到你们半天时间就搞定了。”望着分好类的救灾物品,苏山乡民政所所长吴金城感慨地说:“从省教育厅来的突击队,真是给我们帮了大忙。”

白天,在谢湖圩堤上,队员李晓晖已经与当地干部群众忙成了一片。搬运沙袋、填牢堤坝、夯实木桩、查看险情……

夜里,回到住处,他才想起出征前未告知家人。在与家人通完电话后,他没想到,家人都全力支持。他的爱人在乡镇工作,平日里总会与他诉说着乡镇工作的辛苦。今年疫情与洪灾发生后,他的爱人更是每天都扑在工作上,两个孩子只能交给年迈的老母亲去照顾。

在上堤的那些日子里,李晓晖近距离感受到了当地基层干部防汛救灾的辛劳,也让他更深深地懂得,共产党员的党性,越是在困难时刻越是要显现。他在日记本里写下这样一句话:虽然我们的付出很有限,但我们奉献的精神是无限的!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会去哪里!

猜你喜欢

都昌县圩堤山乡
冬暖山乡
山乡的春天
中国画《山乡春早》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省审计厅到都昌县大港镇开展送“红色”文化下乡活动
别桥商会会长宋保兴坚守抗洪第一线
江西都昌:水中抢收
浅谈圩堤达标建设
高压喷射灌浆在水利工程防渗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以江西省五河及潘阳湖重点圩堤工程为例
鄱阳湖区圩堤建设回顾与思考